1973年在牛街乡羊洞发现打制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云南曲靖罗平县境内已有人类的祖先生息、劳动、繁衍。古夜郎国漏卧侯国即今罗平。列入全国统一行政建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平南夷置郡,领十七县,罗平属漏卧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平南瓠后裔者芪所据,至其孙恐普,名其部罗雄。属南诏国石城郡。宋朝仍为罗雄部,属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今富源),属云南行中书省曲靖。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云南巡抚刘世曾会同黔国公沐昌祚九路出兵,平定上知州者继荣叛乱,改上归流。朝廷遂改罗雄州为罗平州,隶曲靖军民万户府。民国二年,废州改县,直属隶于省。
罗平县是革命老区,1937年11月建立党支部,1939年3月建立中共罗平地下县委,1948年12月31日罗平县城解放,成立临时人民政府,先属罗盘区地委,后归宜良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并入曲靖地区。1958年,罗平、师宗、泸西合并成师宗县。1959年,泸西划归红河州后,罗平、师宗并为罗平县,1961年,恢复师宗县建制,罗平独立成县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在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璀璨文化,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技奇葩。罗平方言属北方方言系统的西南官话体系,同普通话比较起来大同小异,语法、词汇均无本质区别,语音方面,声母语除个别组外,其余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韵母较为普遍的是无撮口音,前后鼻韵无区别或实际语音有区别但分别不出。
明朝改土归流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罗平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明清统治者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及文化设施的投入,一时间,书院、私塾应运而生,一批富家子弟挂绿登榜,清中后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出现了以窦氏(1803-1865)为代表的一批举人、进士。明清统治者还非常重视庙、寺、亭、阁的建造。据统计,仅县城内先后就建有书院两所,庙、寺18座,亭台七处和牌坊、桥梁、碑碣不计其数。由于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不断涌入,各坝区的庙宇、祠堂、教堂林立,成为罗平文化的瑰宝,现存的始建于明万年十九年(1591年)的罗雄文庙及富乐镇龙门山下境沂溪院、富乐斗阁、清真寺、天主教堂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建于民国6年的位于钟山的永康桥,整个桥身造型美观、雄伟高大,至今完好无损。
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罗平土著彝族在这块土地上已生息繁衍达三千年之久,曾取得统治地位800年左右,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现存的《玄通大书》、《神通大书》就是一部集哲学、宗教、天文、地理、星象、医学、历算、气象、道德的少数民族大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史料。彝族节日过大年从农历6月23日至25日三天,每当这个时候,各村寨的彝族青年男女就会聚集歌场,对歌、摔跤、赛马、耍火把,跳传统的歌舞。彝族舞蹈主要有祭祀性舞蹈《跳歹舞》和《兵器舞》,兵器舞也称耍把式,兵器舞仍属一种祭祀舞蹈,以大刀、三尖叉、股杆、两节棍、金钱棍为主。
布依族是我国古“百越”的一支汉文籍中称沙人和仲家等,但布依族却很反感这种称呼,他们自称“布依”或“布依饶”。罗平布依族有语言却无文字,占全省布依族的80%,故罗平有“布依之乡”的美誉。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性情温柔、文雅,对人谦和、娴慧,服饰以蓝、黑、青三色为主,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对歌节和“祭老人房”。主要舞蹈有把式舞、高跷舞等。
罗平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自称“白人”,据《罗平州志》记载“服饰与汉人同惟,习俗则异多,有读书登仕籍”,而苗家妇女的服饰则保持完好,白苗白折麻布花裙,白麻布裹腿,衣短无扣,以左右襟交叉搭系于胸前,发扎红线,盘于头顶,衣裙喜用青色,纹饰用黑红线绣成;花苗却又有所不同,并且女子已婚未婚从发髻上就可区别。苗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是正月十五“花山节”,舞蹈为芦笙舞。
罗平回族有回族有回文,但不是大众化的语言文字,仅限于回民师傅(阿訇)礼拜和记录本民族史实之用。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礼拜是信教者的必修课,教民要修炼五功,即念、礼、斋、课、朝。罗平回族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民间舞蹈,而是更多地融合于汉族艺术中。
罗平汉族人口居多,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婚丧嫁娶基本上同于内地,但由于受贵州、广西及本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又显得大同小异。
罗平是云南省六大花灯源流之一,唱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据民国二十一年编的《罗平县志》记载:“自土改以后流寓接踵,风俗断以易移,文化日新”。1956年,罗平花灯歌舞《破四门》参加了全省优秀地方戏曲调演,并推荐上北京演出,获得好评。1950年2月2日至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陈赓、宋任穷、周保中、张冲等将军率部进入罗平。罗平解放区人民群众在四十多公里的公路沿线载歌载舞迎接人民子弟兵,四兵团将士们说:“到了罗平,我们进入了歌舞之乡”。
改革开放后,罗平各族人民再次把传统的民族歌舞搬上舞台,特别是近几年三届菜花节的举办,可以说是罗平各民族歌舞的大展示,充分体现了罗平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