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文化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05-03-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机构及历史沿革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0年设文教科,行政上隶属县人民政府,业务上受地区文化局领导,由一名副局长和一名工作人员分管文化工作。1980年10月,文教局分设教育局和文化科。文化科主管县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管理站、文工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各乡镇设文化站,村设文化室。电影院、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馆、文管所协助乡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培训各种艺术人才,举办节日文艺活动和文化事业经费的管理使用。八十年代成立文化局,设办公室、社文办、财务股、局长办四个股室。以后机构合并,成立大姚县文化体育局,在原文化局四个股室的基础上增设少体校、群体股。文体局机关现有职工13人,其中公务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等。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图书馆。民国18年(1929年)大姚在教育局、盐丰在文昌宫始建“通俗图书馆”,藏书分别为41种和百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两县均在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84年省、州、县筹资9万元,在县城新大街建盖县图书馆,占地面积3617平方米,建筑面积2657平方米,馆内设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借书室、采编室、儿童阅览室,其中书库大楼804平方米。有职工4人,总藏书6.45万册,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三级图书馆。建立有图书流通网点38个。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书店。民国29年至36年(1940―1947年)大姚有私营“民生书店”和“文兴书店”。1952年,大姚、盐丰两县分别用民房改造为店址。1953年8月,将人民书店改为新华书店。1958年两县合并后,店址几经搬迁。1982年在县城东街新建大姚新华书店,建筑面积621平方米,设有仓库、门市部、会议室、办公室、招待室等。大姚县新华书店下设石羊门市部,占地156平方米;六苴门市部,占地201平方米;龙街门市部,占地156平方米。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剧院。民国19年(1930年)大姚、盐丰始有业余爱好者组织的“群乐社”、“同乐社”,搭台唱戏。1955年,大姚始建灯剧团,盐丰始建戏剧团,大姚在西街建简易舞台座位千余个。1958年姚安、永仁、盐丰、大姚四县合并成立了大姚花灯团和滇剧团,演员上百人 。1961年姚安、永仁分置县后,大姚县撤消滇剧团,设花灯团,有演员40余人。1963年改一中旧教室为花灯团团址。1983年建盖县剧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座位1040个。楚雄州彝剧团与花灯团合并为大姚县彝剧团,演员60余人,1978年州彝剧团撤回楚雄,县置大姚县文工团,有专职演员12人,现有演职人员16人。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电影放映。1957年,省电影放映110队划归大姚,县始有电影队。1967年,购置放映设备,扩大放映队伍。1969年更换16毫米放映机为35毫米放映机。1970年,成立电影管理站。1974年县城开始放宽银幕电影。1979年成立电影公司。1981年省、州、县拨款35万元,建县电影院,建筑面积1211平方米,设座位千余个。1987年首映立体电影。1989年,建盖金马录像放映厅,建筑面积270平方米,设座位250个。另在龙街乡、新街乡、石羊镇、六苴镇、赵家店乡、铁锁乡、三台乡、昙华乡、桂花乡、三岔河乡建盖了电影院。县电影公司现有17人。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文物保护管理所。1950年至1965年,文物保护由文教部门负责管理。1966年至1988年,由县文化馆负责保护管理。1989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省级文物白塔、石羊文庙、赵祚传烈士墓、县级文物金碧大梨树新石器遗址、桂花大河新石器遗址、妙峰山德云寺、昙华山石刻、石羊石雕、金碧镇文碧塔、锁水塔、石羊南、北塔进行保护管理,并建立文物档案,标志说明,档次等级,专人负责,建立制 度。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文化馆。县文化馆于1950年和1952年始定金碧镇城北和石羊镇火烧坝,用民房改造为馆址。1958年大姚、盐丰两县合并于西街盖砖房一幢为大姚县文化馆。1965年7月搬迁金碧镇后街。1987年1月,合并工人文化宫后,又从后街搬迁于城北。馆址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在馆内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培训业务骨干和文化站室工作人员,举办新闻图片、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展览,收集整理民间民族艺术。1991年县投资20.5万元,建盖了大姚县文化娱乐大楼。1978年,在农村逐步恢复了14个乡镇文化中心和354个文化室。文化中心均设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游艺室、录相放映室、影剧院。全县14个乡镇中有7个乡达到云南省一级文化站,有2个乡达到二级文化站,有3个乡达到三级文化站。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化艺术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学。文学和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尤以洪水神话、葫芦神话、图腾、祖先崇拜为最,丰富多彩、神奇无比。传说、歌谣、叙事长诗,民歌、儿歌等文化作品,长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口头流传着,作协昆明分会等单位,到昙华山历时半年收集,定名《梅葛》出版,是一例证。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56年未组织创作。1957年后,曹正枝等业余作者,创作了《夜雨》、《两棵杉树》、《一幅画》、《大跃进中的故事》、《何春寿的心事》、《韩永福和他的耕牛》、《金钥匙》等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文化大革命”中,业余作者搁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楚雄州文学艺术界成立联合会,并创办了文学刊物《金沙江文艺》。黄自权、姜泽文等业余作者又活跃起来,创作了《芦笙歌》、《牧羊姑娘》、《响篾》、《观山茶马樱》、《大街上走着九个阿米子》、《我愿做一个绿叶》、《春天的歌》、《透明的清泉》、《阴雨绵绵山旯旯》、《当山洪下来的时候》、《卖粮》、《三月麦子青》、《李贵辞官》、《墁若和她的新装》、《妻子家庭和我》、《林老汉做客》、《墙东墙西》、《么么寨的故事》、《冬晨》、《山花向阳》、《石头包着一团火》、《小流水》、《昙华山漫笔》、《漫游白草岭》、《故乡行》、《格杉的心》、《在这块土地上》、《田埂》、《见面》、《妇女服饰的传说》、《达络和阿米尼》、《彝族赛装节》等。其中:《芦笙歌》、《牧羊姑娘》、《响篾》获省民族文学奖,《春天的歌》获州文学创作奖,业余作者曹正枝、黄自权获州民间文学“马樱花”奖。张继荣写的人物传记《碧血千秋》――记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烈士,曾在中共中央革命烈士传第十集、《云南画报》、《金沙江文艺》上发表,作者受到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的表彰奖励。县文化局还公开出版发行了约20多万字的《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一书。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戏剧。县城戏剧始于清代。民间艺人创作并演出过《联相》、《送学》、《小虼蚤接姐姐》等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文化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组织业余创作人员创作了《携民渡江》、《红公公》、《封氏节井》、《一贯害人道》、《团结互助》、《红色三少年》、《五升麦》、《货郎回头》、《看稻场》、《送牛入社》、《赵有贵参军》等戏剧。“文化大革命”中,滇戏改演京戏样板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戏剧创作又活跃起来,创作了《柳荫晒娃》、《无人售货店》、《江边山村》、《一罐蜜》、《团结沟》、《晒场哨兵》、《前进途中》、《踏遍青山》、《两个红小兵》、《铁峡关》、《姑嫂劝妈》、《小偷是姑娘》、《拣来的粮食》、《婆媳之间》、《老树红花》、《争宝》、《闪扁担巧遇桃花女》、《马樱花》、《一挑米酒》、《牧羊在林中》、《半夜羊叫》、《曼么与玛若》、《狼来了》、《小郎当民兵》、《谁是医生》、《彝山在飞跃》、《青年们的心》、《悬崖彝家》、《彝山雄雁》、《换羊》、《鲜艳的花苞》、《欢乐的插花节》、《罗颇的心事》、《山林青青》、《查德恩达》、《马樱树下》、《玉花帕》等。其中《马樱树下》获省二等奖。  曲艺。县城有彝族梅葛对唱、汉族山歌对唱、快板对口词、三句半、故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的曲艺有《昙华山上不老松》、《五好民兵阿利若》、《山村花朵》。数来宝有《水稻千斤社》、对口词《羊》,对唱有《彝山红医》、《彝家山寨新事多》等。其中:李樟芬的梅葛对唱1990年6月还出国赴日本演出。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音乐。县城民间音乐曲调广、品种多、数量大,各民族都有各民族的特点,但可统称汉族花灯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两部分。汉族有花灯音乐、洞经音乐、秧歌、小曲等。花灯音乐,多用《老阳调》、《阑靛花》、《送情郎》、《采阳东》、《闹五更》,洞经音乐多用《尺工谱》、《大成乐》,秧歌多用《大河腔》、《坝子腔》。小曲多用《荷花调》、《小灯笼》、《采花调》、《点兵调》、《讨亲调》等。少数民族音乐。彝族多用月琴、芦笙、唢呐、小二胡伴奏的《左脚调》、《响篾调》、《梅葛调》、《曼么诺调》。傈僳族多用《放羊调》、《过年调》、《嫁姑娘调》、《花花调》等。器乐曲,大体为吹、拉、弹三类。吹管乐器,有笛子、葫芦笙、唢呐等。弦乐器有二胡、四胡等。弹拨乐器有月琴、三弦等。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钹、大锣、绞子、梆子、云锣、木鱼、格子、钗等。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1年,教师赵楠收集民族曲调80首。1958年,省文化局在昙华山收集了民族曲调500余首,1982年州文化局选用县城乐曲17首。1984年县文化馆编印了县民间器乐曲134曲。1987年,县花灯音乐集成83曲。1989年,县民间歌曲选集中的民族乐曲93首,均反映了全县音乐的全貌。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县内舞蹈大都有歌有舞。其形式主要是花灯舞姿和民族跳脚,而且多集中在春节和各乡民族传统节日期间进行。概言之,有耍龙、耍狮、踩高跷、社火、彩船、跑驴、耍蚌壳、园场、跳脚等种。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耍龙:又称龙灯或舞龙。汉代入县域,汉族耍龙居多。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雄伟,龙身7―9节,龙尾内小。均以圆柱形灯笼用布绒绘画龙体连结而成。耍龙,一般在锣鼓声中起舞,前有彩珠引宝。耍时锣鼓声声,礼花四射,爆竹喧天,引宝舞动,龙腾欢跃,金光四射,热闹欢快。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耍狮:明洪武年间汉移民传入狮舞,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面戴脸盔,装扮成土地佬,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狮尾相互配合,在乐鼓声中舞动。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踩高跷:多为汉族传统舞蹈,在石羊地区,脚上绑高跷,两人一组,一人头罩面具,穿和尚服,执佛尘,一人头罩女面具,穿古装,执手帕。舞蹈动作伴以锣鼓,和尚作迎合状,女作羞避状。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彩船:又叫旱船舞,由二人表演,一人位于竹扎彩船中,两手扶船沿,走时稍微舞动,尤如船浮水面,另一人于船的左右前后,执桨作划船状,表演时配以乐曲,嘴哼唱划船号子。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耍蚌壳:取材于鸟蚌相争。另一女将蚌封在乐曲中开闭舞动,渔扮者参与表演。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圆场:又叫“簸箕灯”。由一人扮演旦角,引数位姑娘表演,男角使用“扇花”、“岁步”,女角使用“手帕”、“岁步”作穿花动作,时打岔,时唱曲,舞姿种种。打岔因人因时而异,舞蹈大部以四方步或三步两个圈,有“旦角莫弯腰,丑角莫抬头”之说。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跳脚:彝语称“咕遮”。舞步为“斑鸠啄食”,“老啄灯盏”、 “背荞把”、“洗麻线”、“搓脚”、“合掌”、“跺脚”等。舞时男女拉手成圈,在芦笙、笛子、唢呐的伴奏下起舞,动作随曲调而变换,有时轻松柔软,有时大方刚劲。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左脚舞:谓之“跺左脚”,用月琴、二胡、笛子伴奏《左脚调》旋律。舞蹈中有搓脚、闪腰、跺脚、逗脚、翻身、甩手、穿花等动作。其舞有唱词,唱词见景生情,兴时外作较多,曲调末尾突然有高八度,用小噪,十分动听,别具一格。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歌曲舞:又叫“现代舞”。用歌曲编上一般表演的动作,进行表演,表演者有独人、数人,甚至集体数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较为普遍、时兴。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术。县城美术创作起步较晚,1978年前,主要是承担省、州美术作品参展的任务,其参展作品有泥塑《芦笙歌儿和北京》、《一船 新苗一船歌》、宣传画《爷爷学演马洪亮》、木刻《金色的家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馆创办业余美术夜校,又举办美术创作学习班,在写生、速写方面,培养了一批业余美术创作人员,从而参加省、州美术作品展示的作品逐步增多,有年画《两亲家》、《山乡意浓》、《彝山之夜》、连环画《桑园冬季管理方法》、《常见秋蚕病的防治》、《女学生惨死后》、《各自的宝贝》、《三女造塔》、《牧场恋歌》、《插花节的传说》、国画《清风竹影》、《翠竹》、《秋实》、《新喜》、《葡萄》、《牧归》、《天伦》、《鹿鸣》、《彝家》等65幅。其中:《清风竹影》获“峨眉山杯”迎春书画作品优秀奖。《天伦》获州美术创作一等奖,《深山鹿鸣》获州美术创作二等奖,《彝家》获州舞美设计二等奖。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书法。县内书法创作首览是1980年,通过书法展览,逐渐引起书法爱好者的注意,兴趣也逐步浓起来,一些业余爱好者把春联、条幅、名人言录、诗词等作品,用郭体、仿宋、柳体、行草、隶书等体写出参展。几年来县文化馆共展出书法作品529件,其中《明月松朗、清泉石出》获州职工书画展“佳作奖”,《春联》二幅获州工会书法展二等奖。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县城摄影与照相业有关连,民国16年(1925年),始有“殷雅堂”像馆,属私营照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有饮食服务公司在县城开设照相业务活动,1975年后,县每年都在节日举办摄影作品展览,但艺术摄影较少。1983年县乡16个文化站购置照像设备,广泛开展摄影、艺术照像等活动。因此,建设成就、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新闻摄影才不断出现,被选展出版艺术摄影有《老农看天》、《昙华日出》、《木耳生产》、《神奇美丽的彝州》、《喜背新娘》、《你回来了》、《彝山风情》、《风景文物》、《古塔增辉》、《插花节之夜》、《晚年》、《赛装节》、《图书进山乡》、《彝山之春》、《彝家新苗》、《孔子铜像》等182件,其中:北京展出17件,省外展出25件,省内展出66件,州展出78件。《绣》获中央文化管理学院优秀奖。《彝山之春》获云南、内蒙古联展一等奖。《晚年》获省一等奖。县文化馆摄影师赵有信,多年来,在国家、省、州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400多件,两次荣获全国摄影赛大奖,六次荣获省摄影比赛一等奖,五十多次荣获州级奖。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3年,赵有信参加中国孔孟文化摄影的作品《孔子铜像》,荣获山东“国际孔孟文化”展览最佳奖。1994年参加全国今日长征路摄影比赛作品《彝山之春》荣获一等奖。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文物古迹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迹。现存古迹有塔、庙、寺。塔即白塔、文笔塔、锁水塔、石羊南塔、石羊北塔;庙即文庙、石羊孔庙;寺即妙峰德云寺、石羊大王寺。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白塔,又谓謦锥塔。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屹立于城西宝伐山,高18.4米,中空,砖质,基座为八角须弥座,八角柱体,柱上砌12层密檐,塔身上大下小,謦锥状,石灰涂抹,呈白色,塔顶有宝刹。塔身砖为汉、梵印模文字砖。梵文砖是佛经一部。汉文砖有“大佛顶”、“八大灵塔咒”、“十方诸佛镇塔咒”、“阿众佛灭正极咒”等字样。白塔塔型优美独特,气势巍峨,雄伟壮观。据道光《云南通志》载:该塔系唐代西域蕃僧所建,尉迟监造。前人对“唐”、“尉迟”考之,塔“为唐代”, “尉迟”为益州双流(今四川境)和尚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65年,该塔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县人民政府在明、清两次维修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维修,1982年建为白塔公园。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文笔塔,又谓金龙洞后山塔。座落城南挂榜山。塔高14米,砖质,中空,基座为六角形,须弥座边长1.3米,底座各方2米,塔身7层,每层高2米,各层周长依塔渐高而逐渐减少,呈收分自然园,其塔身各层用砖挑砌成梁檐,塔端为四方分收圆顶,无饰,只有塔座对北方向有高1.7米、宽0.6米的拱门封闭。据县志载:该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锁水塔,又谓新坝塔。座落城东鲤鱼山。塔高13.4米,六方,砖质,中空,为九层密檐。塔基六方用黄质五面石支砌。各方高1米,宽2米,须弥座高2.1米。塔身各层密檐周长,随塔身逐入高而依次递缩,塔端为方形锥顶。该塔建造年月,志书未载,但民间相传,该塔建于明代,明末清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这里观光过。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石羊南塔。座落大姚城西三十四公里,石羊镇东南小山,故称石羊南塔。塔高14米,方形、七层、中空、砖质、基座四方形,边长5.01米,须弥座高3.5米,塔身各层,用砖砌成叠檐,呈台阶状。各层随塔身增高,相继收缩成方至端,顶元塔刹,用铁锅倒扣,塔身六层,各方均有小佛龛,在二层各方龛内有沙石浮雕塔佛,塔座向南处有150公分,宽70公分的拱门,内密封。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石羊北塔,又谓锁水塔。座落大姚县城三十五公里镇北象岭山。故称石羊北塔。塔基2.8米,正方形,塔身七层,实心、砖质,每层2米逐层;圆长减10公分,为梭槌体,顶端扣铁锅。塔身第二层各方有佛龛洞,龛洞东西、北方无佛,仅南方有沙石浮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雕佛一尊。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文庙。座落大姚县城内来龙山,建筑庞大,宏伟,占地三百平方米,原以大成殿为中心,有东西两厢,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忠孝祠,乡贤祠,崇圣祠,泮池等。殿中安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雕刻佛龛,两边分拱,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牌位”。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石羊孔庙。座落大姚城西三十五公里,石羊镇象岭山脚,原以大成殿为主体,两侧有诛子阁、送经阁、前有两厢、棂星门,外有乡贤祠、名宦祠,再前有泮池、月拱桥,占地千平方米。建造古雅精密。其柱多为椿木,楸木拱桥石栏均用大理石雕艺装饰。殿盖用黄、兰、绿三色玻璃瓦复盖,门雕花草,玲珑别致。龙凤狮虎、花鸟虫鱼、松柏藤葛、彩画互整,栩栩如生。孔像佛龛、龙凤呈祥。整群建筑,金碧辉煌。其庙始建至今,历经三百余年风雨,现已修复原貌,列为省、州文物保护单位。县志载:孔庙始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其中孔子像,系井人广福、广禄捐资,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提举郑山主持筹资后,适逢孔子后裔,新任盐课提举孔尚琨到任“下车后出其家绘孔子像,谓系当年孔子真实面目”。遂仿此铸造,又从滇请来扬维铸技高超,形象生动,置于大成殿中。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德云寺。座落城南十五公里的仓街乡紫云峰下妙峰山,故名妙峰德云寺。明天启六年(公元626年)建成,为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悲阁、殿前楼、选佛场、聚钵处、善财楼、厨房、仓熬、钟楼、鼓楼,外有门碑、和津池。整寺建筑雄伟壮观,艳丽迷人,可谓飞檐高卷,金门玉柱,雕刻精湛,楼阁交错,布局合理,牌坊临空,金碧辉煌,加之寺周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三山环抱,幽雅静谧,德云寺历来是文人学士旅游胜地。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刻、石碣。现存的石刻有昙华山石刻,石碣有石羊浮雕。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昙华镌石,又谓半舟石了刻。位于昙华山密林中,清初,姚安府土司同知高(天明)映晚年世哀,隐居于此,凿石于林荫源迁。撰书,镌刻石碑诗文于此。所镌石碑,有图有文,图少文多,虽有破损,仍可辨认。现可考镌石,有五(一)“紫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尺壁易成千丈岩,黄金难买一生闲,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二)“香龛花窦刀锋横,影落寒苔不世清,日有羲皇落枕上,松风莫怪汉秦声”;(三)“净担尘埃明当台,仁鉴前红叶铺阶,白云腾去,清风徐来,看卷经,礼时服,且徘徊”;(四)“月影低留处,云痕涉楼空,不高不低处,跋手待山公”。其中一块,落有 “冢家映厚”四个小字。另一巨石,刻有高(天明)映,“安”字,仰卧立体造型。上述镌刻,均以直书,字数不规,属阴刻类,字迹刚劲,书写秀逸,颇有神致,据考高(天明)映,字元廊,一字雪君,号闲米居士,高跃字映厚,(天明)映之子,吉归结嶙山叟,父子曾隐居昙华寺内著书。他曾著书八十余种。昙华镌刻,对研究清初姚安土司同知高(天明)映生平,土司制兴衰及云南文化有重要价值。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石碣,又谓石羊浮雕。由六块大理石直缝拼成,高2.22米,宽4.1米,属巨大画面。画面一角有“封氏节井” 四字,另一角有“道光二十一年菊月(公元1842年9月)五井灶商敬修,创阳弟子杨旭东敬刻”数字。观之画面,上部为石羊名赋,中部为石羊风光,下部为明末清初石羊的历史事件,整铸画面,构画驳杂,层次清晰,内容丰富,雕工精巧。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梵文碑。1990年,七街乡锁北村公所小豆冲社员盖房掘出古石碑一块,字形于唐代白塔梵文砖相似,内容需考证,碑已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物:文物包括出土文物、收藏文物、现代文物三个部分。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出版文物,有石刀、石斧;陶片、陶罐、铜锄、铜剑。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刀、石斧。1982年楚雄州文物普查时,在大姚县金碧区、大栗树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收集到较完整的石器标本10件,计石锛1件,石斧5件,砍砸器4件。桂花区大河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收集到完整石锛1件,石斧1件,有刃磨制黑石残片14件。刀有平口、弧口两种,斧有扁体、椭圆体两种。颜色有淡红、青红两种。有整体磨光的,也有半成而废的,还有稍磨制而未成的。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陶片、陶罐、陶片。1982年在金碧区大栗树、桂花区大河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收集陶片计30余片,有罐底、罐身,色呈淡红、青灰,制作粗糙,无文饰。陶罐、系火葬罐,1981年七街乡土官坟出土收集计二件。其罐凸肚,收口,无脖,腹有手指堆花月牙印纹,渐口处有堆花经状箍。口、腹之间绘堆花动物,似泥鳅,蝌蚪、小狗、小鸡、小马等12件。罐底有小圆孔,质坚硬,黄、白两色彩釉。1985年在石羊镇象陵山出土收集二件,其罐质粗、尊口、呈淡绿彩釉,有堆花荷叶、莲果、荷花。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锄,系李湾中学建校舍出土收集共13件,其中,完整7件,破损6件。近似方形,口成弧状,较薄,首部逐渐增厚,内空成椭圆状,据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遗物。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剑系1985年仓街乡上徐村出土收集,计四支,长25.5公分,扁圆状,束腰,宽处4.5公分,剑首长8.5公分,两端有对称小孔两个,剑茎长17公分,扁条状,茎中起线凸起为脊,两面刃口,茎端尖锐,中起脊处有对开长形扣纹和山字形条纹。断代为战国时期青铜兵器。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收藏文物,有编钟、铜鉴、铜镜、铜犁铧、香炉、瓷瓶、贝币。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编钟。1990年,从金碧镇火烧地村村民中征集珍藏,铜编钟二只,一大一小,大号高55公分,宽28公分,小号高13公分,宽7公分,扁桶状,收口为柄,断代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文物,是古代乐器之一。它对研究古代五声和七声音阶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鉴。1980年,从供销社收购站购藏。计5件,长11公分。斧头状,口开阔为弧形,柄部为圆状,内空,首端起三道,有对穿小孔,断代为春秋战国文物。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镜。1980年收藏,计4件,春中直径8公分1件,4公分2件,3公分1件,圆形、稍有光泽,背部边缘起线成厚边、凸边、凹内,沿边远往内有两道阴圈,内有一道方旋纹路,背中有似石榴果实体和齿,其齿贴于镜背作蒂,果实中有对穿小孔。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炉。计1件,三脚、凸肚,平耳、铜质,腹空,表面光滑,无文无饰,高17公分,直径15公分,底部阴刻“大明宣德炉”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模。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瓷瓶。1983年和1985年收藏,计2件,其中一件凸肚,束脖。侈口,高42公分,脸部外表有彩绘,堆花梅树,花朵,花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冻宾。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贝币。1982年,从石羊火葬墓群中收藏,计44枚,其贝,指头大小,椭圆扁状,中有凹槽,两边有对排黑色齿纹状,中有小孔,白色,贝币,据考为春秋晚期至明朝清初货币。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现代文物。有大姚革命烈士纪念塔、盐丰革命烈士纪念塔、赵祚传烈士墓、薛常灵烈士墓、张光跃烈士墓。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姚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城西一里白塔山北坡,1985年4月5日建成。塔高10.4米,正西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金色大字,为纪念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抗越作战英勇牺牲的烈士而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亲笔为赵祚传烈士题写了“人民英雄流芳万古,革命烈士碧血千秋”的题词也刻在纪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念塔上。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盐丰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大姚县城三十二公里石羊镇南彩凤山下,于1955年建成。塔高5.2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原盐丰县委书记李子龙题书,背面有“成仁取义,民不能忘”八个大字,为原盐丰县省人民代表金佩承直书。为缅怀解放盐丰,平息匪患,完成民主革命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赵祚传烈士墓。位于七街乡仓西村后山,1929年3月29日,赵祚传英勇就义后安葬于此。1933年其胞兄赵贯一回家,为烈士立一碑石,其父赵竹村题联“事业荣千古,芳踪胜五人”,横批“共仰明星”。赵祚传烈士生前战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为烈士题词:“赵统一烈士永垂不朽!”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薛常灵烈士墓。原位于县城三十二公里石羊镇白石谷村,1949年5月,滇桂黔边纵八支队小队长薛常灵在进攻原盐丰县城战斗中光荣牺牲于白石谷村。1955年3月,原盐丰县人民政府,用沙石砌立。1989年,为便于管理,把薛常灵烈士墓从白石谷村迁至“盐丰革命烈士纪念塔”旁。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光跃烈士墓。位于三台乡北坟洼,墓碑中直书刻“革命烈士张光跃同志之墓”。墓志书刻“盐丰县公安队战士张光跃同志,系盐丰县三台乡人,1950年4月在征粮剿匪中为革命光荣牺牲,时年21岁,1955年5月,盐丰县人民政府立”。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遗址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县域遗址,有人类生活遗址,石驿道,古迹,城廊关卡遗址。生活遗址:在县城发现两处,即高家屯和大河。金碧镇高家屯大梨树箐,位于县城北4公里,地势南北走向,面积六千平方米,四面有山峦,居山傍水,背风向阳,森林茂密,是古代人群居住的好地方。其遗址从山顶到山脚均有大量陶片、火烧土、炭屑。文化层厚0.3米,大都古物外露,炭屑存于表面。1982年,楚雄州文物普查时,断代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桂花乡大河村,位于县城北,离城六十八公里,地势南北走向,左接山岭,右为深箐,背靠大山,前向大脖子河形成缓平斜坡台地,面积5千平方米。有石奔、石斧等石器和大量陶片。1982年,楚雄州文物普查时,断代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县城古驿道两条,均系中国西南古道。唐宋时代开西线“灵关道”,以蜀国(成都)为起点,经越隽郡(今西昌)南下渡泸水(今永仁拉酢渡)入蜻蛉(今大姚县境)。江底河――和尚坟―― 赵家店――团塘――北新街――石灰窑――黄海屯――金碧――海源出县域,入姚安通缅甸,转印度和孟加拉各国。先秦时代,开的东线“五尺道”,以蜀地(西昌)为起点,经三绛(今元谋)入姚安,经蜻蛉(今大姚县)域石羊、坟箐、杨家箐、桥头哨大桥、五窑哨、孔仙桥、岔河出县域入祥云通缅甸,转印度孟加拉各国。《白盐井志》载驿路通,难诏龙盛,经此行销盐到大理、丽江、保山、德宏,直至缅甸,年销盐500多万斤,加之商贸往来,骡马不断,可算通往西部的要道。元初征入缅,置站处,设卫送军,谓之站赤。现今两道已废十之八九。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已废古迹。县域已废古迹较差,主要有昙华寺、龙山千华寺、石羊七寺八阁九座庵。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姚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十年动乱期间,民族传统节日都被禁令取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先后恢复了彝族、傣族、傈僳等少数民族群众喜欢的插花节、服装节、冬街节、窝巴节、杨梅节、太子会、火把节、元宵节、开井节、三月会等十大传统节日,每到节日来临,各级党政领导专程看望祝贺,商业、供销部门组织货源,带上千种商品进山摆摊设点开展购销服务,宣传文化部门进山就地举办全县民族文艺会演,宣传致富经验,表彰致富能人,展销图书画刊和摄影。农科部门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司法部门开展法律常识的普及教育,体育部门组织举办各项民族体育竞赛,使传统的民族节日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每年都有十多个省(区)的各界朋友、个体商贩慕名而来参观、交流、做生意。各种山货皮毛、药材、土特产品源源输往各地,山区群众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送进了彝乡苗寨,一些大的节日,每年成交金额都在百万元以上。以“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使文化与经济“联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动边远山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驰名中外的彝族插花节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二月初八,是昙华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昙华山上有一个名叫咪依鲁的姑娘,她长得象朵鲜花一样的美丽。她会绣花,绣的花朵能引来蜜蝶翻飞;她爱唱歌,歌声能引来林中的百鸟张望,她会耕地、织麻、牧羊……。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天,她在放羊的山坡上,一边织麻,一边放羊,唱起了动人的放羊调,悠美动听的歌声,飘过了高山深谷,深深打动了在远山打猎的青年朝列若的心,迷得他忘了打猎,循着歌声,翻过了无数山岗、丫口,越过无数深谷溪流,挨近了咪依鲁,在半山坡一片雪白的花丛中和她对歌,歌声传递了心愿,订下了两人终身。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时,昙华山有个极其狡猾凶残的土官,他在高山顶上盖了座 “天仙园”,欺骗彝家人民:“我请了仙女下凡,在天仙园教人们织布绣花,每寨都要将最漂亮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实际上,凡是抓去的姑娘,都一个个被土官任意糟踏、蹂躏。就在咪依鲁和朝列若约会的一天,土官派人来说:“天仙园选中了咪依鲁,必须在三天内送去,否则,杀死全家,烧光寨子”。咪依鲁的阿妈,哭得死去活来,要跳崖自杀,乡亲们纷纷准备躲进密林。咪依鲁决不让乡亲们为难,也不让阿妈遭罪。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乡亲姐妹,她摘了一朵含有剧毒的白马樱花,插在头帕上,于农历二月初八,毅然登上山顶,瞒过了戒备森严的家丁,只身闯进了“天仙园”,土官从没见过这样美丽的姑娘,也没碰到过这样爽快的事,高兴得垂涎三尺,连骨头都酥了。立刻传家丁端来了酒,准备和咪依鲁畅饮。咪依鲁对着凶残的土官,面不改色,取下头上的白马樱花,泡在酒里,举到土官面前说:“愿你我永远相爱,共同干了这碗同心酒,” 说完自己先喝了两口,才递给土官,土官早已如醉如痴,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顿时,土官觉得天旋地转,倒在地上一命呜呼。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朝列若捕获了金色的鹿子扛回来,得知咪依鲁进了“天仙园”。他怒火燃胸,别上快刀,张弓搭箭,呼叫着咪依鲁,向“天仙园” 奔来,吓得土官的家丁拼命奔逃。朝列若找到了咪依鲁,她早已闭上了美丽的眼睛。他伤透了心,抱起咪依鲁,走出了“天仙园”,边走边哭,边走边喊叫他心上的人,走遍了昙华山的山山岭岭,哭干了眼泪,滴出了鲜血,鲜血把山山岭岭的白马樱花染得血红血红。从此,昙华山就开出了鲜红的马樱花。彝家人民为了怀念这位献身除恶的姑娘,每逢农历二月初八这天,采来朝列若用血泪染红的马樱花,插在门头,栓在牛羊角上,别在农具上;把马樱花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一天,人们穿上色彩鲜艳的盛装,头上插着鲜花,带上美味佳肴,来山顶上团聚。招亲呼友,举杯助兴,共祝吉祥、幸福。未婚青年男女,在围着箐火欢歌起舞中,选自自己的情侣,互送鲜花,作为定情礼物。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传统节日,从很久很久以来,世代相传,直至今天。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满昙华马樱红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姚县昙华山插花节里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二月初八,大姚县昙华山百草岭的彝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插花节。今年的插花节,显得比往年更热闹,更欢乐。参加插花节的彝族群众达两万多人次。节日里,苍松叠翠、马樱花艳的昙华山上,欢快的弦子声、悠场的芦笙声、洪亮的唢呐声,此起彼伏,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胜利和民族团结的气氛。今年插花节来临之前,国务院文化部民族文化司,为节日拍来了贺电。楚雄州、大姚县各级政府、部门,积极为彝族人民过好这一传统节日提供方便,州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作为插花节活动费用,大姚县各部门为节日的到来作好了准备。昙华乡所在地,好客的彝家人搭起了迎宾彩门,盖起了彝族传统的迎宾花棚和戏台,喜迎来自各地的客人和州县有关部门来的同志。正值此时,在大姚三台乡的西藏经济林木参观团的藏族兄弟,也闻讯赶到昙华山上,同彝族群众同度佳节。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的插花节,盛况空前,节日活动场地也由乡驻地移到了地势开阔的昙华寺公路旁。相聚在这里的有大姚县桂花、石羊、新街、三岔河、湾碧、三台、铁锁等地的彝族群众及来自4省、18个单位的中央和省属单位的客人。山沟里一簇簇火红的马樱花争相吐艳,一群群盛装俏丽的彝族姑娘遍布四野,犹如纷飞的彩蝶。一处处欢乐的跌脚场面,使人流连忘返。在这幸福的时刻昙华乡办公室的李主任告诉记者: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彝家人的生活是“脚踩楼梯步步高”了。过去,昙华乡每年都要吃36万斤的回销粮,现在全乡78个队都实行了包交提留生产责任制,1980年全乡粮食总产达历史最高水平,摘掉了吃回销粮的帽子,1981年在禁止毁林开荒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又超过1980年。在这同时,畜牧业也有了发展,赤石岩村公所社员户均养的羊就在30只以上。现在,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赶插花节的劲头今年比去年更足了。昙华山彝家人的插花节,除了它传统的习俗外,也是一次比歌、比舞、比美、比富的盛会(注21)。这天彝家人带上丰富的食物,穿上最新最美的衣服,年轻姑娘还要带上两三套自己亲手绣制的服装,与山花争相斗艳,表示自己的勤巧,表示自家的富裕。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午12点,欢庆插花节的活动逐项开展,石羊、三台、桂花、昙华等乡各自组织的跳脚队;昙华乡的芦笙队、月琴队、响篾队及唢呐队簇拥着前来参加盛会的客人,各地的彝族兄弟,载歌载舞来到昙华寺空地。在欢庆会上,昙华山的彝族社员把一串串鲜红的马樱花挂到各地贵客的颈上,表示美好的祝福,吉祥、幸福的降临。州歌舞团、大姚县文工团、昙华彝剧团、三槐办事处业余文化宣传队表演了节目。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72岁的彝族著名作家李乔在会上即兴赋诗一首“献给彝族人民的节日――插花节”。接着,山坡上、树林里,不断响起了彝族男女青年的对调歌声,一朵朵火样红的马樱花插在唢呐、琴弦上以及姑娘们的头上,艳丽多姿,成百的彝族男女老少围成大圈,手挽手的尽情欢跳,沉浸在幸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福之中。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欢歌起舞的同时,节日深山里的集市贸易,又展现了另一幅繁荣的景象。昙华乡7个村公所,都到山上摆起了牛羊汤锅,县商业部门组织了烟、酒、糖、茶以及糍粑、饵块等丰富的食品和彝族喜爱的绸缎、花布、花边、花线等各式各样的百货商品。一些集体和个体的商贩,也早早赶来做生意凑热闹,摆起了卖凉粉、汤圆、面条等小吃的摊子,还有些当地彝族社员前来出售一些农副土特产,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这深山集市,单卖冰棒的就有5、6处,摄影点也有3、4个,个体经营的民族商品摊子就有81个之多。大姚县商业部门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随着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插花节的集市今年比去年更兴盛了,仅我们一家商品成交金额比去年增加了20万元,今年插花节国营、集体、个体的商业摊点就达703个,服务人员1600多人,成交金额就达1249000多元。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夜幕的降临,插花节里的彝族群众情更高、兴更浓,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彝族群众,有的看电影,有的看演出。要说今年最新鲜的,还是昙华的彝族群众在插花节看到了自己的彩色录像。能看到自己白天欢快的跌脚、幸福的笑容,这是彝家一次幸福的享受。一大群充满喜悦的彝族青年,拥在通过录像机转播的19寸彩色电视机旁,尽情的观赏着。他们指点着,谈笑着:这是昙华乡的“左脚舞”,那是桂花乡跌脚队的“凤点头”,还有三台乡跌脚队的“大翻身”……不同形式的优美跌脚,表现出了彝家人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彝家人幸福生活的欢畅。听昙华山的彝族歌手杨森说:昙华山的插花节有个习惯,农历二月初八一过,就开始农忙节令,那时彝家芦笙不响,跌脚不跳,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农业生产,要直到八月十五收成后,再跳、再唱了。唱吧、跳吧、吹吧,在插花节纵情的欢乐吧,再相互插上一支吉祥火红的马樱花,祝愿勤劳的彝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就。5E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