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别:清水江畔的壮族古村落
作者 ​管鹏 2024-06-1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石别村(壮语文为Mbanj Cihbiz)隶属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温浏乡,属于河谷地貌。全村有198户,人口1023人,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壮族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原真性、传承性和延续性。其传统村落布局、村容村貌、文化遗产等得到了一脉相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1.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史料载,居住在石别的壮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族群,自称“布呀依”、 “布依”,其他民族称他们“沙人”,是县境内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沙人在宋末元初即从西原蛮、牂牁蛮等中分离出来,因其首领为沙氏而得名。《元史·忽辛传》载:“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鱼了,云南诸路悉平,得此梗化。”《邱北民国县志》载:“明正统五年,广南、维摩沙人、侬人造反,都督沐英率部镇压”。以此推测,石别村至少已有500余年的历史。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2.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别村坐落于南盘江支流清水江畔,142座数百年历史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呈“U”型分布在山坡上。“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是石别村的真实写照。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3.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别村依山而建,村子被古树、凤尾竹、芭蕉林环抱。杆栏式木质吊脚楼民居层层叠叠连绵成片,青灰色的屋顶,炊烟弥漫,娴静柔美。民居建筑邻里相连、错落有致、井然有序、鳞次栉比、十分壮观。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4.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里狭窄的数条青石板小径,如条条脉路清晰的经络连接村里的东西南北中,把那些相隔仅数米远的142户人家连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家庭。村里虽然有几个姓氏,但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户与户之间都沾亲带故,石别村堪称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典范和样板。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5.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寨脚是清幽平缓的江河,铁索吊桥跨江而卧,挑着竹篓的美丽壮家少女从桥上悠然走过。水车“咯吱咯吱”的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讲述着石别村烟雨空濛的过去。撒网捕鱼的壮家小伙,在江上收获着一网又一网的惊喜。满眼苍绿的田畴,生长着这个古老村落一年又一年的希望。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这个藏在沟壑深处的壮乡平添了许多灵性和情致。纵观石别村的全景,炊烟缭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透露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石别村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民风淳朴,风情浓郁,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6.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第一次到石别村时是2000年,那时我被石别村的古朴典雅几淳朴的民风民情所感动。交通又不便利,可以想象,除了通电和家用电器之外,石别村和明清时期的石别村没有两样。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7.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别村的饮食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酸笋鱼、祭龙粑粑、糯米粽子、五色花米饭等美食,十分吸引人。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8.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别壮族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主要特色节日有:“三月三”“祭竜节”“六郎节”“七郎节”等。祭拜“龙神”“山神”“河神”“谷物神”等。石别现存民间文学蕴藏量较丰富,歌谣、谚语,传说故事主要靠口头流传。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祀歌、劳动歌、生活歌、风俗歌、情歌等。民间器乐比较具有特点,属于双簧虫茧巴乌,竹管类吹奏乐器,其旋律优柔,深受其他民族喜爱。舞蹈主要是“弄娅歪”,这舞蹈被部分专家学者誉为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历经数百年,依旧以顽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bie09.jpg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别村记载了特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地域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的经典浓缩。石别村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科学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打造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石别,这个充满诗意的壮族古村落,在清水江畔绘制出了一幅多姿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画卷......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9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