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印象之——花腰彝乡
作者 白继开 2020-10-12
原出处:新浪博客

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午后,阳光灼热的让人有些躁动。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孙艳美和村里的十几位姐妹换上民族服饰,来到村口舞龙,迎接刚刚到来的远方游客。天热,这身华丽的服饰让她们也舞龙时会多出不少汗,但随后静下心来在村头刺绣,一些又变得更加祥和,更加回归她们最传统、真实的生活状态。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次云南之行,是应朋友长江之邀,他是石屏人,对于家乡自然有无尽的热爱。对于“花腰”这个名字,最早印象是来自一些人文类杂志,而几年前有有部电影叫《花腰新娘》,没看过,但是到石屏第一天就听说电影是在石屏拍的。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慕善村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族聚居山寨,至今仍保留有花腰彝传统的民族语言、文字、歌舞、手工刺绣服饰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留有上百年、连片壮观的古老土掌房。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孙艳美家的收入主要是靠种地,几亩山地和一些水塘,收入虽不算高,但也还过得去,特别是这几年松针需求量增加,到季节上山收集落下的松针一天也能挣几十元钱。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慕善村根据自身特色,选则发展文化产业这条路。从加强传承保护和开发花腰彝民族文化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入手,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今天集花腰歌舞、女子舞龙、手工刺绣、花腰彝语言文字传播、民间土掌房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名村。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气燥热,舞龙队的成员在舞台上沟通随后的表演事项。女子舞龙是慕善村的主打表演项目,2008年,《凤舞龙飞》还曾代表云南走进奥运。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慕善村发挥花腰彝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打造花腰彝风情乡村文化旅游,到慕善村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逐年递增。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耕、表演之余,村里的妇女大多会插空刺绣。大家的服饰都是经过多年努力,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制作完成。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演出结束,孙艳美带着女儿回家。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平时还保留着佩戴头饰的传统,而年轻人大多只是在节日及演出时换装。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孙艳美家的房梁上挂着不少辣椒,除了自给自足外,她家里的农产品一年下来还能换来两万多元的收入。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里彝族土掌房保留完整,房子依山而建,户户相连。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哨冲镇对以慕善村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村进行规划建设,加强保护花腰彝土掌房、古树古井、生态湖泊等民族文化特色景观和花腰歌舞、剪纸、手工刺绣等民族民间艺术。村里的文化传承中心长期举办有 “花腰彝”语言、文字、歌舞、舞龙培训班,由村里的老艺人对年轻人进行培训,使花腰歌舞能够相传下去。2006年,石屏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石屏的《凤舞龙飞》还曾代表云南走进奥运。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传承”这个大概念,孙艳美和她的姐妹们恐怕还没有想的太深,但能够在干农活之余有些集体的活动,同时还能有些额外收入,当然更好。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白继开,系北京晚报摄影记者,本文转自新浪博客2014年6月16日博文)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