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秸房:彝剧诞生的重要驿站
作者 起云志 2019-03-25
原出处:云南楚雄网

  麻秸房是昙华山麓一个纯彝族小村落,因20世纪50年代杨森曾在这里创办过“麻秸房俱乐部”而扬名。俱乐部编演彝戏,创造经典,成为彝剧诞生的重要驿站。
D9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9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姚县地名志》载:麻秸房过去所产大麻最好,曾用麻秸盖房,故名。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这里一度偏僻、落后。然而,这里的彝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追求并不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杨森在麻秸房担任扫盲老师时,1956年他自发组织成立文艺演出队──“麻秸房俱乐部”。他昙华的大山遮不住一边教农民学文化、学知识,一边利用劳作休息时间,组织彝族男女青年,用彝语演唱民歌,用彝戏歌颂新社会,赞美共产党,宣传党的政策。俱乐部像炽热的塘火,使自幼深受彝族文化熏陶、一生能歌善舞的杨森,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他从大量的彝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从中取材,运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与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创作演出了《狼来了》《牧羊在林中》《两个犁手》《谁是医生》《筛子不漏水》《积肥》《卖肥猪》《歌唱合作社》《半夜羊叫》等一批用彝语、彝调、彝舞表演的文艺节目,尤以《半夜羊叫》深受彝族群众喜爱。1958年,在楚雄专区首次俱乐部工作会议上,《半夜羊叫》第一次从山区民间搬上了文艺舞台,受到重视和支持。同年,他率俱乐部成员代表楚雄州出席国家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会上,麻秸房俱乐部以歌、舞、白相结合的演出节目受到了与会代表和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赞扬与肯定。从此,彝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以彝族语言、音乐、舞蹈表演故事的新兴的民族剧种,被正式定名为“彝剧”,载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1983年,楚雄州彝剧团在大姚成立,彝剧在改革开放中浴火重生。1987年,杨森参加云南省民间艺术团到日本演出,他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让日本人源源不断到昙华山寻根问祖。2001年,昙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2008年,大姚彝剧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昙华诞生了彝剧,麻秸房则为彝剧诞生的重要驿站,杨森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彝剧创始人之一。从此,彝剧走出深山,走出彝乡,走向世界。D9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9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访如今的麻秸房,这里早已不再种植大麻,2019年2月还接受了省第三方评估检查有望整村脱贫退出,这里的彝族群众过上了新生活。坐落于密林中的俱乐部遗址,仿佛还在诉说着杨森创办“麻秸房俱乐部”的那段历史,昙华山麓自由的山风,似乎仍在久久回响着昙华彝家人那真挚的心声:“昙华本是好地方,解放前夕泪汪汪;自从来了共产党,彝族人民把身翻;田边地角芦笙响,林中牧女情歌欢。”(起云志)D9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