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地处凉山北部,为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重要城镇,是文昌文化发源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越西,700多彝汉群众加入革命队伍。越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置越嶲郡。晋太康八年(287年),具有“北孔南张”之说、“主文运,司科举”的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境内金马山,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古为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要塞。越西1950年解放,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后更名为越西县。全县幅员面积2256.47平方公里,辖区内17镇3乡,全县总人口约37.6万,县内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近年来,越西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转型跨越作为“第一要务”,紧扣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深入实施“一带一走廊、一路三园区”“一核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五大重点工程”和“五示范、五品牌、一节点”建设,构建“一干引领、多支协同、干支共同”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凉山北向桥头堡,建设美丽繁荣文明和谐新越西。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7亿元,增长6.4%;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亿元,增长0.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1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规上建筑业产值2.52亿元,增长速度56.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7元,增长8.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4元,增长11.87%。
越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城。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赋予越西宝贵的文化资源财富。文昌帝君在此诞生,留下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古南丝路沿此南下,留下厚重沧桑的南丝路文化;红军长征经此北上,留下经典永恒的红色文化;诸葛武侯南征小相岭,留下源远流长的古蜀文化;多个民族繁衍生息,留下以藏族尔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依托“五大文化”相融共生、多元共存的特性,全县上下以文化为媒,力推经济与文化融合,城市与文化结合,旅游与文化交融,在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地产+商业+养生”综合型旅游产业,着力形成一产三产主导、二产连接支撑的“杠铃型”经济产业结构,文化资源正日益成为越西一大竞争优势。
越西,是一座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山中佳城。农业资源丰富。全县幅员面积2256平方公里,可用土地330万亩,耕地保有量43万亩,林地面积181万亩,草地面积82万亩。十大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并创出品牌,越西苹果、甜樱桃、贡椒、绿色马铃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是全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州清甜香型烤烟主产县。绿色资源富集。越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内分布树种65科230种,可供药用植物162科903种,常用中药和稀有名贵药材150余种。年平均气温13℃,日照1600小时,降雨量1113毫米,无霜期248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温、水配置优越,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正加快立项开发。旅游资源多样。涵盖国家分类体系的8个主类23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保安尔苏藏寨、新民梦回蜀乡、大屯果乡秋韵、丁山樱红庄园、中所水韵之乡、南箐红色记忆、马拖驿路花海、书古湿地绿洲、普雄五彩梯田、申果庄林海寻幽共同构成越西十景。城镇发展潜力十足。全面布局统筹城镇发展,越西县国土攻坚总体规划工作正在进行,嶲州大道、嶲水大桥等重大城市项目已建设完成,城镇“二次跨越”的序幕正式拉开,新一轮城镇开发建设空间巨大、商机无限。
越西,是一座优势明显、机遇无限的魅力新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复线经越西县城并设置站点,现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越西南站站前综合广场枢纽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正开展初设评审工作。嶲湖公园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设范围地形图测绘,正开展初设评审工作,建成后将成为越西人民休闲场地新选择。G5京昆高速雅西扩容(金口河过越西至西昌)高速公路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公园一号”“康城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县城供水工程保障了民生,凉山北部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凸显;小相岭隧道项目已投入使用,“双线多站”铁路格局和“511”县域公路体系日益成型,越西即将进入“铁路公交化”时代,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越西是一片开放的热土、投资的乐园、兴业的宝地,欢迎关注越西、走进越西、投资越西,在越西大有潜力、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内抢占先机、赢得机会,共享绿水青山,共赢金山银山,共谋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2021年2月4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