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凉山州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承关爱而奋起、化感恩为力量,用实干绘就了一幅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小康的壮美画卷,走出了一条具有凉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整洁宽敞的彝家新寨 图片提供:王秀林)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1952年凉山全州的经济总量为4400万元,到2021年全州经济总量达1901.2亿元,是1952年的431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5元上升到近4万元,是1952年的1563倍。农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2.9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2.56亿元,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增,“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天府第二粮仓”加速建设;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19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544.2亿元,基本形成了以清洁能源、战略资源、装备制造和药品食品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连续6年每年新上一个百亿级台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91.9:7.0:1.1调整到2021年的22.7:34.2:43.1,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蝶变升级。
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
2021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3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99年的11.8%提高到2021年的38.7%,城镇人口达188.4万人,西昌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阳光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安宁河谷“点—轴”城镇发展格局凸显,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西昌为中心、其余16个县(市)为骨干、183个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特别是通过脱贫攻坚,35.32万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100万余人住上安全住房,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
经过70年不懈努力,凉山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1961年实现县县通公路,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1975年西昌青山机场通航。当前,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总里程达1300公里。“十四五”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供水供电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全州共建成7个大中型水库、275个小型水库,总库容11.2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22万亩。农村电网已覆盖99.5%以上的农村人口,5G网络覆盖17县(市)主城区,4G网络实现全覆盖,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群众也能看上电视、接打手机、用上互联网。
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提升——
70年来,全州各族人民从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到实现全面小康,正在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452元和16808元,是建州之初的120倍、800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9+3”免费教育计划深入实施,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村村有学前教育设施;覆盖城乡、门类齐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5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西昌国际马拉松赛、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等活动异彩纷呈;《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移风易俗条例》颁布实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开放合作实现全方位拓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凉山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到2021年,凉山落户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37家,登记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5.6万户、其中企业达4.8万户,全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90亿元、占GDP 的46.8%。举办彝族传统火把节、魅力中国城西昌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开展烟叶、花卉、油橄榄等国际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近三年来,全州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1058个、签约金额7463.32亿元,累计到位州外资金5063.4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
站在建州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凉山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中央省州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起点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