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总人口657万(1990人口普查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川、广西四省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楚雌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人口集中的聚居区,在整个西南地区都有彝族人口分布与居住。在历史上,彝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生活。人类进入2l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至,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推进,西南彝区怎样发展特色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的地区有多个气候带、多种生物物种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大有可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经济,也是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之一。立足西南彝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和物种资源丰富的实际,规划发展民族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远景目标,对未来特色的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校正和规范作用,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跟在世界潮流之后亦步亦趋形成被动、盲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农业:斤斤计较
根据国家“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规划,处于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区的彝族群众所居住的山区、半山区,都是属于国家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和植树种草的范围。耕地的减少必将对群众的生活带来严峻的问题。因此,必须变过去那种种一坡、收一箩的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式,在有限的土地上斤斤计较地发展农业,按照“要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发挥多种生物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包括开发潜力极大的草类籽实根茎,树木种子、果实根块等,都要纳入农业特别是作为绿色食品加以开发,改善人的膳食结构,从经济作物结构的多样性中构成人类食物结构的多样性,使人们的饮食结构从普通饮食向保健饮食和新奇乐趣饮食转变。农业经济作物的斤斤计较,一方面是重大战略决策中耕地的减少所必需考虑的数量问题,也是人们对食物品质优化和多样化要求的质量问题,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导向对传统农业进行选择淘汰而出现的问题。因此,斤斤计较的农业既要算好产量上的帐,也要算好产值上的帐;既要算好生产环节的帐,也要算好加工和消售环节的帐,还要算好消费环节的帐。以下这个粗疏的算式,一般农民也懂得其中的奥妙。
玉 米:lkg=l元;
板 栗:lkg=10元;
茶 叶:1kg=100元,(加工);
竹 荪:lkg=1000元,(加工);
珍稀药材:1kg=10000元,(加工,消费)。
西南彝区生物资源优势明显,传统农业以人类食物为基础,好比在朝的“执政党”。而其它动物、食用植物曾为人类所不齿,在21世纪斤斤计较的农业结构中,这些“在野党”必然在民主的“生物多样性”的旗帜下走上人类餐桌,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这正是西南彝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景,这正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走向未来农业的必由之路。
畜牧业:猿啼虎啸
传统的畜牧业是以草原、草场为依托的放牧和以农业为依托的圈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畜牧业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政策也在进一步的调整、加强。朱镕基总理说:“要加快牧区建设。切实把草原建设摆到与农田基本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变重农轻牧,重粮轻草的做法,促进畜牧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这是针对我国畜牧业与农业比例失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畜牧业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仅为14%左右,在民族自治地方也只占27%左右;在全国牧区、半农半牧区农业总产值中,牧业占35.32%。在牧业比重最大的内蒙古占37.22%,新疆占37.91%。与发达国家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相比是低的。但发展畜牧业是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地区的优势,而西南彝区由于没有大面积草场和草原从而没有这一优势。但西南彝区植被覆盖面积大,原始森林和新增林草面积也会因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增多,加上彝族等民族有重视畜牧业的传统,在新世纪发展畜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这不是优势,也不是发展特色牲畜经济应该走的路子。西南彝区总体上林多于草,而且草场的载畜量也是有限的,那种“到处是庄稼(草),遍地是牛羊”的南泥湾式的理想境界不可能出现,这也不符合国家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因此,那种牛欢马叫、猪肥牛壮的传统畜牧业不可能成为西南彝区的特色畜牧经济。根据西南林多于草的优势条件,应该发展“猿啼虎啸”模式的特色畜牧业。
西南彝区有大量珍稀动物,如熊猫、虎、金丝猴、大象等等,是丰富的动物王国。“猿啼虎啸”模式,就是要把所有野生动物当作牲畜一样畜养起来,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占山为王,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水中游物,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而人类则把这一切都当作地球的一员,当作人类的家畜家鱼,划入到畜牧业的范畴中来。而传统的畜禽鱼类生产则要以食草、食料转而为食树木的枝叶、花卉、果实等方面来,适应西南树多于草的生存环境。
猿啼虎啸模式的畜牧业,要求在保护天然林和建设生态环境中,必须充分考虑种树种草要能够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树和草的根、茎、枝、花、叶、果实,一要适于动物食用,二要具有经济价值,在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考虑提供动物的生存需要。同时加强控制人类污染环境的力度,造一个山明水秀、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
20世纪人类有了“克隆”技术,今年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系列草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动物基因组的科学研究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些为西南适宜于各类动物生存的环境中繁衍动物提供可能,而使“猿啼虎啸”式的大畜牧业成为西南彝区的特色畜牧业。
电业:煤水双销
国家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战略决策,就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怎样送?对西南彝区而言,由于人口较为密集,国家象搞“三线建设”一样在这里搞核电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核电是一向被人类所担心的工程。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核电站泄漏事件至今令人谈核色变,近日一些国家筹资7亿多美元帮助乌克兰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事也表明了世界各国与人民对核电站的担心。西南彝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横断山脉流下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贯穿西南彝区,还有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大小江河流经的山区,奠定了变水能为电能的坚实基础。国家目前正在大渡河建设一个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水利水电工程。贵州西部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地区不但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也有储量极大的煤炭,这一带已经建起了一批大型火电厂,把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向外销售。因此,21世纪西南彝区要抓住西电东送的机遇,发展水电和火电,形成一个“煤水双销”的格局。
烟草业:独领风骚
中国烟草行业有一种习惯性说法,即“四大烟区”之说,指的是全国烤烟和卷烟两项均可称大的省份。不论四大烟区如何变化,云南和贵州长期雄踞在前。如从历史渊源上考察,彝族人民的古代传统生活喜欢吸食烟草可以说为之奠定了传统的基础。现在的云烟和贵烟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有市场的。之所以如此,一是云贵高原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烤烟,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烤烟生产的保证,二是云南和贵州的卷烟生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备和技术经验,且在市场经济中闯荡多年。
何以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烟草业,能够在21世纪的西南彝区成为特色经济而独领风骚。
现在世界上正在掀起声势浩大的禁烟浪潮,把吸烟有害健康的思想灌输给全人类,并且把吸烟与许多不治之症联系在一起。但效果不是很佳,原因是许多吸烟者都是长寿的人。最新的研究表明尼古丁不是致癌物质。并且吸烟毕竞不是吸毒,它能对人的神经和官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况且西南彝区生态植被的恢复,必然出现生物多样性依存共处,吸烟不仅是一种生理享受,它还是在湿热的西南防止蚊虫叮咬、蛇蝎侵害的一种保护措施。综观这些因素,和吸烟人数增多的事实,香烟市场潜力仍然巨大。其次,中国在80年代就提出了顾全“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开发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这时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东部地区富裕起来发展起来之后再来开发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这时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也都要服从这个大局。现在,作为全国四大烟区中的山东和浙江两省均已发展起来,而国家在缩减烟草这一夕阳产业时,为了照顾西部地区的利益,应该砍掉山东与浙江的烟草业,把烟草业的重点放在西南的云南和贵州,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烟草业产业结构调整应予考虑的重大战略,再次,云南、贵州烤烟水平,卷烟技术和市场占有份额等实力与其处于西部的位置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显得尤为突出。这样,中国烟草业偏安西南一隅的态势必定会逐步形成,造成西南的烟草业独领风骚的局面。
酿酒业:小醉为高
醉,是酒永远的魅力所在。但如何醉、醉到什么程度,一则取决于酿制的酒的酒精浓度,二则取决于饮酒者的控制。人类之与酒结缘已经历史悠久,而且似乎还处在“蜜月期”,就是因为酒的醉的魅力让人陶醉的缘故。
西南彝区有一则流行的俗语叫“云南有烟,四川有酒,贵州两都有。”特别是以贵州茅台酒为首的各种白酒的开发,使得西南名酒成系列地生产出名牌酒,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剔除广告宣传的因素(这是需要加强的),西南酒类的品质和份量在全国也是举足轻重的。
根据专家们的预测,今后酒类生产,必需向安全、卫生、健康的方向发展。高度白酒对人体的伤害是明显的,一些国家对白酒的限制即为明证。今后的白酒将向低度、营养、保健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已经引起酿酒产业界的重视。人类对于酒的追求将不再是大醉、烂醉,而是以小醉为高。这正是西南酿酒应该追求和坚持的方向。
白酒属于二度曲洒,也许是因为其历史没有一度曲酒的历史久长,因而其历史文化的蕴涵量也比较单薄。如果是从白酒追求小醉境界,只需降低度数增加保健系数即可。但要追求陶醉的境界,让人们在享受美酒的同时能领略到内蕴浓厚的中国酒文化的魅力,则必须把西南彝区的一度曲酒--咂酒作为一种特色酒业进行开发,在咂酒中溶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使咂酒不仅成为一种物质享受,而且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而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
咂酒是西南彝族及各少数民族历史上就十分喜爱亦精于酿制的一度曲酒。贵州毕节的清场考古发掘出了商末陶酒具,威宁中水出土有西汉陶酒具,清镇、平坝等地出土有魏晋时期的瓷酒具。《贵州通志》载:“ 牂牁郡人之礼俗者扎(咂)麻酒也”。田汝成在《炎徼纪闻》里说,彝族“作(咂)酒盎而不绪,以节啐饮”。《黔语》中说:“咂酒,苗(泛指少数民族)俗也,古谓之竿儿酒。其法蒸野稗如面,实之瓮而涂其口。卜日召客,设瓮堂中,撤涂注水与口平,浅则复注,逡巡酿成。以细竹筒插瓮腹,众客环而咂之,以次轮换。水味淡则酒力竭矣!”文人墨客因饮咂酒而赋诗,使酒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清人刘韫良《牂牁苗族杂咏》诗有云:“ 稏声中硐崽忙,脚禾秋早喜登场。笮(咂)酒笱成中 熟,月中争赛竹三郎。”清人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云:“侏依对客两如憨,壁后烹鸡待小男。看待官人帷咂酒,持杆开取两三坛。”清人田榕《黔苗竹枝词》有云:“榕树荫中春色闹,榕荫人坐正团圆。团圆咂酒团圆醉,吹起芦笙跳鬼杆。”太平天国领袖人物之一翼王石达开进军路过水西彝区,饮咂酒后,即席赋诗曰:“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吸得乌江水倒流。”咂酒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以上所述中可见一斑。咂酒的低度酒性质和一度曲酒的类型,符合将来人类生活所需求的方向。将咂酒象开发啤酒、葡萄酒一样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这便是21世纪西南彝区特色酒业经济的指向。
旅游业:跑跑跳跳
与中原及其他一些地方相比较,西南彝区没有那么多历史古迹和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相比较,西南彝区没有那么多现代的大都市,城市建设和游乐场;与东南沿海的热带地方相比较,西南彝区没那么得天独厚的阳光、海浪、沙滩、椰风;与西部地区相比较,西南彝区又没有茫茫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更没有沙漠、雪峰等等。这就决定了21世纪西南彝区的旅游业必须发挥自己山多、水多、森林多、植物多、动物多、民族多的优势,以“跑跑跳跳”为特色发展自己的旅游经济。
所谓“跑跑跳跳”的特色旅游,就是要依靠和发挥西南地区的优势,在人们消闲、新奇、娱乐的同时,在旅游中游掉人类所谓现代文明而带来的副产品--人类的娇气、傲气和霸气,让人类在重返大自然的旅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概而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抓原色旅游。即原汁原味的风景和自然山水。除各项任务旅行坐飞机、车船之外,到目的地后,即可徒步跋涉,或骑马、牛、骡、驴等畜力,以体育健身、探险寻奇或闲步山水为新内容,去除现代发达交通给人类带来的娇气,让人既体验旅游的乐趣,又恢复征服自然所需付出的艰辛,达到苦中作乐,强健身心的目的。
二是抓原情旅游。即利用西南民族众多,风情古朴而又多姿多彩,各具魅力的优势,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把旅游事业当作一种加强文化交流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出人类创造各种优秀文化的潜力和成果。让一些自视为先进、文明人类者领略到各民族都有自己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着应有一席之地的优势,从而打消那种所谓优越民族的傲气。21世纪的到来,古色古香的民风民俗在市场经济下将进一步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开展原情旅游,让旅游者融入到唱唱跳跳的各族风情中去,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均是不可估量的。
三是抓原始旅游。即让人全面返朴归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古人类为生存而奋斗的艰难,要把人与牛斗,人与马赛,人与狗赛等局限于竞技游乐场所的旅游进一步拓宽,让人走进西南的原始森林、河流、草地中去,去体验人与天斗、人与地斗、人与物斗而求得生存的艰辛历程,从而游掉人类以万物之主自居,肆意破坏生态、抢占生物的生存空间的霸气,在这样的旅游中重新认识自然,提高人类自身素质,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
旅游是朝阳产业,这一轮朝阳没有照射到的未开发的处女地还很多。但抓住以上一些优势,则是开发西南彝区特色旅游业的要点所在。
20世纪是计划经济、垄断经济、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世纪,在21世纪之初,跨国公司一统江山的局面暂时还可横行一时。然而,21世纪的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将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和独特产业,微软公司被一分为二的事实告诉未来的企业家并提醒政府,垄断时代的辉煌历史将岁月不再,大一统下的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将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