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马头山村|养成好习惯过上好日子
作者 赵海华 2020-03-11
原出处:凉山广播电视报记者

huidong.jpg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头山村丰富的文化生活。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车行在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上,沿途苍松吐翠、林木葳蕤,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民居靓丽、打眼,好一幅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景象……这是春节期间记者在会东县马头山村采风时见到的一幕。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头山村是会东县鲹鱼河镇一个彝族聚居村。全村7个社270余户人家星罗棋布般散居在平均海拔1800余米的高山台地上。曾经,当地群众过着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近年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吃水靠背,照明靠柴,上一趟县城要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同行的村支部书记赵发荣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国家减免了农业税,种地有补贴,修通了通村入社公路,还千方百计为我们找致富项目,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村口,我们遇到开着车刚从山上拉毛石回来加工的赵国友。据了解,赵国友勤劳、肯动脑,是村里的致富能手。2011年,他投资30余万元购置了切割机、农用车,建起了石材厂。他喜滋滋地说:“我们祖辈走的是悬崖上的羊肠小道,现在路通、水通、电通,为创业提供了条件,我们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村5社李天顺家是马头山村养猪大户。这是一户普通的彝族人家,碧瓦飞檐、椽柱相依的房屋独具特色。再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树成行。踏进庭院,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墙、光滑的水泥地。客厅里的陈设更让人眼前一亮:高档沙发、液晶电视、音响设备,一应俱全。采访中得知,李天顺家的养猪场总投资近50万元,占地面积近15亩。“2019年,出栏商品猪100余头,价值40余万元;销售仔猪收入10余万元。两项总收入50余万元。”李天顺滔滔不绝地介绍。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家养了100来只山羊,每年可出栏20多只,收入近40000元。”该村另一养殖大户舒达有喜滋滋地说。群羊过河头羊带。在马头山村,5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有近20户。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赌博、酗酒现象却不见了。群众见面,交流的是种养技术、致富信息;节日、嫁娶,唱歌跳舞成了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该村一社社长赵国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偌大的场坝里,姑娘、小伙正在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世世代代,当地群众做饭用木柴,取暖、照明用木柴,甚至种地也用木柴烧成灰做肥料。近年来,马头山村干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环境,绿化荒山”写进村规民约,严格执行“谁栽谁受益”的原则,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植树种草热潮。山青了,水绿了,生态得到了修复,持续发展有了保障,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据悉,该村近80%的人家安装了太阳能洗澡器,近90%的人家买了摩托,100%的人家用上了手机等通讯工具,部分人家还买了拖拉机、农用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起来,跳起来;歌唱新生活,歌唱新风尚。”和谐、幸福的歌声久久回荡在这个美丽、富裕的彝寨上空。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图 凉山广播电视报记者 赵海华)Fi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黄平山 编辑: 黄平山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