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经过冕山孙水河大桥 佟雷摄
在成昆线上,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是目前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两列慢车之一。这趟在大山中穿行的慢火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慢火车途经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等地,是沿线大凉山腹地村民出行最为便捷的“公交车”,也是装载着孩子求学梦的“校车”。在高铁时代的中国,这列开行49年的慢火车,有了“扶贫列车”“幸福小慢车”的称号。
在慢火车上,列车长王槐雄已经工作了32年,32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大凉山的时代变迁。
慢火车上看书的学生
“求学校车”搭载600多名学生每周往返
每天早上8点37分,5634次列车从攀枝花始发,开往凉山州普雄镇,抵达西昌后,车上乘客就会渐渐多起来。
从车头走到车尾例行巡查,嘱咐列车员要加强巡视,是王槐雄上车后第一件例行工作。
喜德站,是上下乘客较多的一个站。14岁的阿西阿几,跟着大包小包的乘客,挤上了火车。阿西阿几在喜德中学读初二,她要在前方尼波站下车,车程2个小时,票价2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火车就成了阿西阿几的“校车”,7年来,上学时,每周都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一次。
阿西阿几家庭贫寒,但为了更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父母就将她送到县城读书。最开始,父母每周送她往返,小学三年级后,就是她一个人独自出门。她说,村里的同龄人都在读书,她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慢火车,就是孩子们的校车。”王槐雄说,每个周末,都有600多名小学生和中学生乘坐慢火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他们从沿途多个小站上车,到喜德、西昌上学。
上下慢火车的乘客
“扶贫列车”当地村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
慢火车在大山深处开行,穿越群山,跨过河流,不少第一次乘坐这趟车的乘客,都会感叹,沿途壮丽的大凉山风景。
经过喜德后,慢火车每隔10多分钟,就会停靠一个小站,车厢内越来越热闹。不少乘客都背着背篼,里面装着鸡、鸭、鹅等家禽,还有村民将山羊、小猪赶上车。
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是专门方便沿线村民运送货物和家禽家畜,设置的货运车厢,车厢取消了座椅,只是在两侧安装了长凳。
王槐雄说,在秋冬季,特别是彝族年前后,货运车厢就会成为动物园:小的,有鸡、鸭、鹅等家禽,大的,有羊、猪、牛等家畜。
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自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开行时起,慢火车就成了沿线村民的公交车。村民将自家喂养的家禽家畜,以及花椒、核桃、玉米等农产品运到城里贩卖,再买回生活用品、粮食种子、小鸡小鸭等,还有不少人在城市和乡镇间往返做生意,都要靠这趟车。
近年来,随着大凉山脱贫攻坚的推进,20多年票价没涨的慢火车,也有了“扶贫列车”的称号。
列车长王槐雄
发展变迁沿途彝家村寨生活越来越好
王槐雄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慢火车还是铁罐大棚车,没有两边的玻璃窗户,如今,车厢干净明亮,每趟车上还配备彝族列车员,车上的广播、提示语,都是彝汉双语。
阿西阿呷是王槐雄的同事,是一名彝族列车长,在慢火车上工作了23年。她说,近年来,在车上能感觉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坐车的老乡们生活更富裕了,穿着更加讲究了,“遇到喜事节庆,大家都是盛装出行,民族服饰一穿,漂亮得很。”
小学时,阿西阿呷也曾坐着慢火车去上学。她说,随着家乡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铁路沿线新建了彝家新村,村民们搬入了新居,产业帮扶也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脱贫已经不成问题,如何生活得更好,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在她认识的老乡中,有不少人每天坐着慢火车,往返县城和乡镇做小生意,多年努力下来,都修起了新房,有人还买了车。
阿西阿呷说,这些年,她看到更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她认为,家乡物质生活上的提升,是一种在表面的变化,真正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大山中的孩子,都在努力读书,早些年辍学去放牛放羊的情况消失不见,“现在,每家每户的娃娃都在读书,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娃娃,一年比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