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8月,走进马豆沟村,新修的水泥路宽敞平坦,一栋栋新建的农家小楼与绿树交相辉映,村口新修的小坝塘碧波粼粼,村貌犹如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文化广场连接着斗牛文化园,宽敞干净,每逢重大节日,这里都会举办斗牛比赛,前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
马豆沟村距县城4公里,全村有50户193人,是个汉、彝、苗3个民族杂居的村子。近年来,该村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过程中,从加强组织领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民族文化引领、新型农民培训、村务规范管理等多项措施入手,依托本村企业——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推、群众主体、部门参与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新路子,成为全县乃至全州有特色有亮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康村。说起村子的新变化,村民们喜笑颜开。苗族张大妈告诉笔者:“村子能有今天的变化,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能人杨兴德,我们村子越来越美丽,日子越过越红火。2012年,杨兴德经过多方协调筹集到180万元资金,其中,他的公司捐资80万元,修通了长3.1公里的进村水泥路及入户道路,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村民们对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围绕村容村貌整洁,以统筹规划为前提,结合现有住房和彝族、汉族、苗族民居特色进行改造、改建。每户210平方米两层砖混结构小楼,青瓦、白墙,围墙大门青瓦披肩、民族彩绘。建起2户农家乐,湖内小岛上修建凉亭2座、景观长廊20米;在村口修建公厕80平方米、停车场10000平方米。标志牌坊1座、15000平方米斗牛场1个、绘制民族风情绘画500平方米。建成50亩蔬菜大棚。核桃、山楂、人参果等特色产业初见成效;乡村文化旅游初见雏形;全村70人在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上班,15人在大棚里打工。2018年全村总收入共22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600元。
通过多年的发展,马豆沟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兴村的新路子。以乡村民族旅游为重点,集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正在逐步转型升级。借着武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好机遇,2016年,杨兴德在马豆沟村建起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斗牛场,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旅游。“马豆沟村以实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主线,深入持久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营造了‘人人知晓民族政策,人人关心少数民族’的良好氛围。”
全村在企业务工、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多措并举,脱贫成绩显著,成为武定县城周边基础设施最完善、发展后劲最强、农民增收最快、各民族群众相处最和谐的村民小组之一,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目前正申报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
马豆沟村除了拥有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同时具备举办户外运动赛事的条件、基础和优势。今年4月,马豆沟村就成功举办了第28届云南•武定2019牡丹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中国•武定2019罗婺杯国际越野摩托车大赛。此次比赛融合多元化主题,邀请了全球各地120多名车手,激情角逐50万元大奖,为广大游客献上一场热血沸腾、精彩刺激、独一无二的斗牛场越野摩托车障碍耐力赛。
美景吸引人,文化留住人。马豆沟村每年举办的民俗文化,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同时,马豆沟村在“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群众配合”的建设发展思路引领下发展迅速。彝、苗、汉族三个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村里人相处得很和睦,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吵过架,更没有打过架。”65岁的苗族村民杨大妈乐呵呵地说,全村人同住一个村,喝一股水,干一样的活,什么事都能商量着来。村里无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大家都会去帮忙,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作者:李绍德 武定县插甸镇增益村党总支书记,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