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大理:巍山一个彝族村庄的脱贫样本
作者 曾群峰​ 2018-11-03
原出处:海峡网

  海峡网讯(福建日报新媒体:海峡网记者曾群峰文图)“之前不敢想象可以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现在自家新建的二层楼前,凹兴文看着房子上雕梁和窗花,脸上荡漾新着抑制不住的笑容。10月30日,“脱贫攻坚的大理实践——2018全国网络媒体大理行”采访团的车来到海拨2400米处的大理巍山县大仓镇大三家村,这是记者见到的温馨一幕。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次搬迁改变翻天覆地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凹兴文就是村里整体搬迁82户中的一位户,他的新房就在山路边上,上下4间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耀眼。来到凹兴文的新家,这位纯朴的彝族汉子,面带笑容招待来访的客人。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算上搬迁补助,加上建档贫困户补贴,建房用的木材是自家的,加村里集中购买的原材料节省的钱,以及村民的互帮互助,这座成本20余万的房子,凹兴文总共才出了1万多块钱。”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的,是的。”凹兴文笑着点头同意。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凹兴文告诉记者,他原来的家在离此5公里的山上,房屋空间狭小,不足新房的一半,还是当年结婚时的婚房,住了30多年,还多处漏雨。这次搬迁,让他的家庭环境大变,人也有了底气,腰板也挺直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因为房子在马路边上,原来深山的亲戚朋友从此路过,都要到他家落脚喝茶,拉上几句家常。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凹兴文和老伴在新居前合影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搬到新居后,凹兴文除了种玉米,种点中草药,还养了一头肉牛,买牛的钱是政府补助了一部分,加上儿子在外打工,这样一来,全家一年的收入也有几万元。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采访过程中,凹兴文一直面带笑容,因为掉了几颗牙,有时候还似乎有点不好意思。采访结束,记者邀请他在新房前留张影,他不仅欣然同意,还拉上老伴一同合影留念。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崭新的幼儿园让孩子们载歌载舞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访团的车停在大仓镇大三家村新建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着彝族的民族服饰,正在上舞蹈课。伴着芦笙乐起,孩子们跳起了彝族“打歌”。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幼儿园里孩子课间操是跳彝族打歌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芦笙一响,脚板就痒,调子一吹,歌声就飞!”这是对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随行的工作人员经不起诱惑,也加入了孩子们的队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幼儿里开心的孩子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幼儿里开心的孩子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三家村幼儿园就是大仓镇开展的村民整体搬迁时配套建设起来的。从此以后,大三家村的孩子们不用跑很远的路,就有了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室,不仅能上舞蹈课,还能上声乐课。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仓镇党委书记卜晓卫介绍新村规划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仓镇党委书记卜晓卫介绍新村规划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16年开始,大仓镇就实施了村民整体搬迁计划,在地势平缓、土质坚实的村集体的抛荒地上,规划了风格一致,保留彝族风格的大三家新村,可以容纳100余户。”大仓镇党委书记卜晓卫介绍说,镇里以自愿的原则,鼓励散落在山里的村民集中搬迁。彝族以往依山而住,这次搬迁的,大多原来山里的房子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搬出来后,离村民自家山林田地也近了,以往劳作不便,要走几公里。为了保证村民能搬得出,留得住,镇政府就提前给新村做好配套措施:路修通,水电到户,网络架通,鼓励村民互助,邻里互帮,共同建设新村。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争着搬,村民互相帮忙,为早日住新房都忙到深夜,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有82户村民实现了整体搬迁。”卜晓卫面带笑容说,他们这一举措还成为县里的标杆。村里也提出了“百头牛千头猪万羽鸡”的养殖计划,这些养殖都是生态化集中养殖,尤其是猪和鸡,都集中在养殖场,而且都是有特色的产品,也不要为市场担忧。dm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