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发展“百户彝绣、千亩冬桃、万亩杜鹃”,打造“火把节”、“周末游”品牌,走出一条 “旅游扶贫”路子,目前已有65户贫困户摘除“穷帽”。
改善环境造新村
走进芙蓉村,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彝族风情园、十月太阳历广场和一栋栋彝族民居。23户易地搬迁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在树荫下,三五成群的彝族老人一边乘凉,一边唱着祝酒歌,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
芙蓉村辖7个村民小组406户140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87人。以前,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苦。
“我们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彝族风情文化广场、3500平方米的斗牛场、5000平方米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广场、4669平方米的彝族特色民居,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芙蓉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芙蓉村党总支书记张正雨说。
产业发展助脱贫
走进芙蓉彝绣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区挂着各式各样的彝绣服饰、鞋子、包头、围腰、挎包等,彝家妇女围桌而坐刺绣。合作社理事长李稳存说:“我们按工艺难度和计件来计酬,贫困户可以带绣品回家做,既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年又可挣八、九千块钱。”
据村委会主任张正平介绍,彝秀坊成立于2016年7月,合作社现有会员50名。目前,已建成加工生产车间200米、产品展示区1个,大量产品销往省内的楚雄等地,年产值达163万元,年纯收入50万元。扶持彝族刺绣100户,其中贫困户30户110人。
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开办农家乐50户,主推以高海拔低盐特色的宣威火腿、羊汤锅、农家特色菜和山茅野菜;二是整合彝族女子善于刺绣的资源,加工彝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破解贫困农户收入难题;三是种植冬桃2000亩,创办花果园;四是依托春季的万亩杜鹃花海、生态石林和民族文化,开发露营、野营、烧烤等旅游项目。
旅游名片再打造
芙蓉村至今保存着彝族传统文化,依托这种文化底蕴,该村着力打造旅游名片。
“吃”,挖掘彝族传统特色饮食;“住”,打造简约舒适的彝族旅馆,现有集吃、住为一体的旅馆36家;“游”,让游客在流连自然美景的同时,参观传统民居,参与犁地、酿酒、种植等农活;“玩”,成立农民文艺队,每个周末举办篝火晚会,表演原生态彝族舞蹈,让游客参与彝族的抢亲、摔跤、打跳、斗牛等民俗活动。仅去年火把节期间就接待游客2.5万人。
张正雨满怀信心地说:“芙蓉村有故事、有文化、有风景、有产业、有政策扶持,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一个村美民富、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芙蓉,正喜迎八方宾客。”
(曲靖报特约记者杨承海 沈良斌 董娅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