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一针一线在指间飞舞,一件又一件作品在世人眼前呈现,这既是一种特殊技艺展示,也是一种美好心情的全力绽放,更体现了广大女同胞们的一份伟大力量。
为充分展示墨红镇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为刺绣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为墨红刺绣走出去搭建舞台,6月29日,富源县墨红镇举办首届彝族民间刺绣文化节,充分发挥墨红彝绣特色鲜明,民族服饰或深邃或古朴,或绚丽……彰显民族历史的留迹,民族的期许与崇尚、民族的标志和表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各界欣赏到墨红少数民族古朴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领悟神奇而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
活动现场彝族同胞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后,绣娘们纷纷将自家刺绣的作品搬出来,一场刺绣作品展或者说一场刺绣作品“展销会”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大家纷纷聚拢过来,尤其是爱美的女人们更是徘徊在各个绣娘的台前,把玩各种物件不肯离开。
富源县墨红镇法土村是一个以彝族同胞居多的村,这里彝族同胞的着装非常精美,从她们穿的衣服、裤子、鞋子,背的包,戴的帽子,从盖头到蒙心布再到下装布面都是彝家妇女一针一线精挑细绣的,她们在穿针引线间,各种各样的图案就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浮现在布料上,一件件精美的绣品呈现在人们眼前,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彝族服饰面料颜色搭配得体,花线颜色选用得当,花样设计富有彝族特色,蕴藏着彝族人几千年的文化特色,穿起来得体大方、艳丽别致,更彰显彝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法土村村民鲍金花,现年51岁,她是法土村这群“指尖舞者”中的佼佼者,因为耳濡目染母亲刺绣,萌生了她搞刺绣的念头,17岁开始绣花(挑花),一绣就是30多年,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20多年前,她在法土村开了一家绣品店,常年进行彝族刺绣加工,绣品在当地供不应求,外地订单也源源不断的涌来,目前已带动了数十人就业增收。
据介绍,墨红彝族刺绣工艺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观赏性较高的传统工艺。原材料均是在市场上购买,以五色线为主,红色(水红)居多,黄、绿、紫色常用,黑色少用。服饰上的图案符号记录着民族历史、图腾崇拜和传说故事,同时服饰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珍贵的无字史书。墨红彝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年长者说:“彝家妇女历来心灵手巧,勤劳聪慧,刺绣是有史以来就相传的技艺”。彝族姑娘从十岁以后就学习刺绣,甚至嫁到外地也是刺绣不断,仍保持彝家妇女刺绣的传统,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无女不习刺绣”之说。2016年,墨红镇彝族刺绣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墨红镇党委书记万波表示,大力发展和弘扬彝族刺绣文化,也是结合当地群众实际推出的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务工人员前往江浙等地,周边很多村寨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如何让乡亲们家门口就能挣钱。“刺绣发展起来了,坐在家门口或火塘边,就算背着娃娃也能玩绣花针,如果订单式加工生产,我们的村民就能实现一颗绣花针养活一家人,带动群众早日脱贫增收。”
近年来,在富源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抓安全、保稳定、育产业、惠民生、强党建、促发展,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文化与乡村旅游,以“云淡风轻、慢步墨红”为主题,以“红色圣地、风情彝乡、绿海明珠、浪漫之旅”四个版块为支撑,着力打造“春有花之韵,夏有水之声、秋有叶之彩、冬有雪之语”的一线三片十六点乡村旅游作品。当下,墨红积极盘活资源,夯实基础建设,挖掘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精髓,发展刺绣与旅游观光产业,建设美丽宜居新墨红。
(唐奇 / 通讯员:赵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