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阿苦所
作者 张玉祥 2005-03-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海口镇石门村原称阿苦所,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寨,因山路陡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称石门。这里山高坡陡、箐深林密、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低下,彝族人生活十分艰苦,仅靠包谷、苦荞为生,故名阿苦所。时至今日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彝族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把贫穷落后的山寨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新村,石门村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然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坐在家中就能听见麂子叫的山寨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山上的深山老林中,对树木似乎有一种特别的依恋。凡彝族居住的地方,总是树木青翠,环境优美,空气十分清新,一去到彝家山寨总有一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觉。石门村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保护村中的“四旁”绿化树木,就是村中的老老少少也都形成自觉保护林地的意识,不论是起房盖屋、修路耕种,能保护的树木都尽量地保护起来,尽力地维护自然生态,所以石门村家家绿树掩映,全村绿树环绕,景色十分宜人。前些年,乱砍乱伐之风盛行,周围的山变成了荒山秃岭,山上野生动几乎绝迹,唯有石门村旁树木浓密,生态林保护得很好。以致各种鸟类、野鸡、野兔在这片林地找到了很好的栖息地,就连绝迹多年的麂子也出现在这片山林中,这一现象受到了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重视,石门村也对群众进行了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并制订了相关的村规民约,石门村的彝族群众形成了一个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共识,虽然彝族人有狩猎的传统习惯,但没有一个人偷猎和惊扰这些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随着环境的稳定,麋子已发展到六七只,各类动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引得外地一些偷猎者生方想法进行偷捕。为此村里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个责任心强的老同志,看守山林,保护动物,在石门形成了一个群防群护的好现象,有效地保护了林业和野生动物的生存,为人与大自然和谐生存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云南日报还以《麂子又回石门村》为题,报导了他们注重环保,保护野生动物的事迹。 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几只麂子也好像懂得回报似的,天阴天晴都会呜叫,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村民坐在家中就能听到,成了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气象站。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口镇的民俗文化村 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门村的彝族民俗文化活动,远近闻名。山寨里,有源自明清时期的太平花灯班和原始古朴的草狮子表演,具有古朴的韵味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近年来,演出太平花灯的老艺人逐渐辞世,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面临灭绝、失传的险境,镇文化站虽进行积极性整理恢复,但由于近年文化经费缺乏而搁浅,但始终保持了一个能演唱几场的太平花灯班子。石门的彝族人民,有着“听见月琴脚就痒,不唱不跳心不乐”的传统民俗,人人从小就喜欢文艺活动,个个都能唱能跳,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意识很强,他们有一首久唱不衰的乐曲叫《彝家山寨多快乐》歌中唱到:“弹起月琴跳起乐,跳起乐来多快活,彝家山寨多热闹,男女老少乐哈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能歌善舞的天性。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更是给彝族民族文化活动插上了翅膀,村里原先的老灯老戏已满足不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一支30多人的青年文艺队应运而生,受到了县、镇群文部门的重视,多次代表镇参加县上举办的重大文体活动,并代表县参加了市民运会,取得好成绩,成了海口镇重点代表队和县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业余文艺队。之后,一些中年人也不甘示弱,纷纷自发地组织起了演出队,现在仅石门村就有5支文艺演出队,而且每支都有30余人,有队员150余人,共自筹资金1万余元购置了服装道具和乐器,最多的每个队员集资近200元。有不少家庭,夫妻一起参加文艺队,有的一家都参加文艺队,子女参加青年队,父母参加中年队,各找各的乐趣,各寻各的娱乐。石门村的彝族人民爱好文艺的程度,参与意识之强,是少见的。他们说“牲口饿上一天不怕,但不能不参加演出活动。”只要能参加演出,就是最大的快事。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提起石门村的文艺,人们都夸好。他们排练积极,肯下功夫,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排练场面,令人感动。他们对民族舞蹈领会、模仿力之快,叫人赞叹不已,影碟片上的民族舞他们看了就学,而且还能融会贯通,穿插上本民族的一些高难度动作,使之变得更完美,所以他们的民舞很有质量,演出也很受欢迎。人们说“石门人随便走出一个都会唱会跳”。这不假,石门的姑娘不论嫁到哪里都是文艺骨干。2001年县上举办“庆七一”大型文艺晚会,海口镇组织了石门村54人排练了大型广场舞蹈参加演出,组织部门以为是从各村抽来的骨干组成,当得知是一个村的村民时,惊叹不已。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县五套班子的高度赞扬,为海口镇争得了荣誉。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苦所品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苦所,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如今的石门村,已见不到了当年贫穷落后的景象。过去小箐沟中的山寨,已发展成当地一个最大的彝寨,共有216户人家,人口已达到了760人,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产量最高达到16万公斤,平均单价达到9元,交售金额达到144万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800余元。近年来,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石门村争取各方面资金30余万元,修通烟区公路13公里,建水池19个,小水窖140个,沼气池130口,架设水浇地管道6000米。村里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全村拥有农用汽车5辆、拖拉机20余辆、摩托车30余辆,百分之九十的农户拥有电视,百分之五十的人家有了影蝶机,过去低矮的茅草房已经绝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幢幢漂亮的砖瓦房,过去背柴卖草的群众,如今上街都是坐车,卖的是剩余的农副产品。彝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山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石门村也试种了朝鲜菊、菜碗豆等产品,并继续兴建小水窖、沼气池,和实施坡改梯工程。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当地各级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石门村的群众共同努力下,相信石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5P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