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34.7%的人口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和带领全县少数民族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全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彝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跨越。
民族政策执行到位措施有力
5年来,石林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各乡镇与村委会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五五”普法与依法治县活动中进行大力宣传。从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扶持、项目上倾斜,充分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把民族工作做到基层,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县范围内五年来未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注重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地位。在县级组织的各类人员招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加分照顾;在县和乡镇两级人民代表的选举中,从代表名额、代表产生的广泛性等方面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地位。目前,少数民族在全县县级领导干部中的比例已达24.2%,在科级干部中的比例已达33.7%,成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的骨干力量。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十一五”期间,石林县委、县政府切实找准民族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推进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向着力解决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推动全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1000万元用于旅游保护区农村基础和产业发展建设、1000万元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1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建设、10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5年来,通过努力,全县共争取到中央和省、市民族地区专项资金项目158个,总金额1938万元,全县近15万各族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县级财政共安排了县级民族机动金216万元,用于解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的交通出行和人畜饮水困难。特别是2009年以来,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县委、县政府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与全县各族群众同心合力,组织实施了滇中现代烟草农业、国家级黑龙潭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月湖中低产田地改造二期工程、4400名人饮解困等一批中央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地12.98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833件,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3万亩;完成19个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060人;建成小水窖11985个、小坝塘58个、小水池82个、小泵站52座、水渠71.28公里、小饮水管道67.43公里。大面积改善了全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县政府投资开发并推广使用了彝文输入软件,县电视台常年开设了彝语普及学习专题节目,县城和石林景区范围内的店招店牌均采用统一规格的彝、汉双语进行标识;编辑出版了《彝族简明词典》、《路南彝族密枝仪式译疏》、《路南撒尼祭祀词译疏》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古籍丛书,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实施了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建设,创建了阿着底、糯黑、小圭山3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其中,糯黑村于2009年成功承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学术考察点学术交流活动。今年,石林镇寺背后村被列入省、市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正在组织实施村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长湖、石林、鹿阜、板桥和西街口等五个镇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石林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网络体系,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77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达68人。其中,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和彝族撒尼挑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石林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60%;全县专业及业余文艺团体达300多支,演艺人员12600多人。除每年火把节和春节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外,城乡常年有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民族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工作。目前,全县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县民族幼儿园、民族小学、县民族中学成为县城优质教育资源,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成为高标准职业学校。“两基”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83%以上,小学、初级中学毛入学率100%,幼儿学前教育入园入班率达87%以上,人均受教育10年以上,获得“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殊荣。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6%以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少数民族聚居的圭山镇、长湖镇卫生院进行了新改扩建,进一步完善了设备、增加了功能,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族团结示范村亮点点击
糯黑村:村中古树成林,森林覆盖率达86%,彝族人口占98%以上。以其典型传统的石板房,形成了石林县独一无二的石头寨。作为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该村列为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试点村并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民委的大力支持,整合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了科技活动广场、池塘、博物馆、小学校围墙及教学楼改造,5.9千米村内道路硬化、寨门、冲水厕所、村寨绿化、民族文化传习馆、村文化活动中心、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该村已成为石林原生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一大亮点,带动了村里的“彝家乐”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漫步糯黑村的石板路,村民们对参观者的甜美微笑,就是石林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的最真实注解。
作者为石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