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日报:道角村有多少“阿木可”
作者
张春 潘芝 梁波
2014-04-03
原出处:攀枝花日报
【一个心与心行走的故事】
阿木可,彝语,原意“当官的”,现意“干部”。
道角村,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大山深处的一个偏远山村。雄鸡报晓,紧邻的凉山也能依稀听到。
小小的道角村竟然有三位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王小华,27岁,大学毕业,温泉乡下派道角村干部;书记谢木果,37岁,土生土长的道角村人,已经当了两届村支书;“排位”最后的副书记张涛“来头”最大、“头衔”最多,省委宣传部外宣处副处长、盐边县副县长、温泉乡党委副书记,35岁,研究生。
道角村究竟有多少“阿木可”?
我们五赴道角村,一次次寻找答案。“那咋数得过来哦?老吴,省里的大阿木可;刘大哥,攀枝花的大阿木可。”当地彝族老乡说,“给我们办事的阿木可多得很,有‘汉嘎’(汉族),也有‘确波’(彝族),都是干事的阿木可,都是共产党派来的好阿木可!”
【“懂我”的阿木可,真情接通“最后一公里”】
道角,真的好偏,好远。
从攀枝花市中心炳草岗出发,驱车110公里,到达盐边县西北部崇山峻岭中的温泉乡政府。再沿着陡峭、蜿蜒的村道驱车“攀缘”15.5公里,路的尽头,是道角村最远的村民小组——干河。这15.5公里村道中,有13.5公里是新建的3.5米宽水泥路,护栏、道路广角反光镜、标志线、排水边沟,“配置”齐全。“高差1000多米,造价600多万元,两个多月干通!”和我们一起四上道角采访的温泉乡党委书记李兴发很自豪。
干河组海拔2600米,集中居住的村民只有14户、78人。
2014年3月18日。朵朵“银花”的李子树下,与大山相伴36年的彝族妇女尔歪解开腰间的绣花口袋,摸出一只红色的手机,很随意地给远嫁盐源的女儿通了一个电话。
道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小华亲手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存进了村民尔歪的手机内,让她有事就给他打电话。
记得2013年5月3日,我们沿着刚开出的土路第一次到道角村干河组采访时,苍凉的干河只有2部手机,当时“要举着手机到处找,看风能不能把很远地方的信号吹过来”。
“干河现在至少有28个手机,一般是每家男的一个、女的一个。”阳光下,笑容在尔歪的脸上漾开,是那样的灿烂。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投资50万元新建的基站就在不远的陡坡上。“目前干河每个月的电话费总共只有300元左右,但是我们觉得很值。”中国电信攀枝花分公司副总经理莫晓斌说,“这个不能用投入产出比算单纯的经济账。”
“阿木可好哦,修公路、架电线、接自来水、建公共厕所,干一个是一个!”干河的彝族乡亲们七嘴八舌,彝语中夹杂着很多汉语“新词汇”。特别是“息木”(彝语,媳妇)们的笑声不断,与几个月前我们一上道角时她们的拘谨,形成鲜明的反差:“样样都是我们想要的!高兴嘛!”80多岁的马劳动大爷拧开自家的水龙头,端起一只大盆子,执意要记者拍照留念。
干河的彝族乡亲们清楚地记得,“老吴”、“吴部长”——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一上道角村那天,是2013年3月13日,二上道角村是2013年7月1日——那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吴靖平同志的联系户马当史、谢阿色夫妻说:“他最懂我们需要哪样,送太阳能热水器,建洗澡房,修厨房,引种脱毒洋芋……样样办在我们心坎上。”
“懂我”、“懂老百姓”、“懂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所急所需”。或许,这正是接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秘诀!
道角村的乡亲们不一定知道,为了彻底改变道角村的面貌,吴靖平同志多次详细了解道角村的发展规划和项目推进情况,曾经召集十多个厅、局、委、办的负责人专题研究支持道角村的脱贫发展问题。在温泉乡的台账记录上,定点联系帮扶道角村的厅级单位就有10个。
2014年3月3日,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第三督导组第一组长的吴靖平同志,在盐边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指出:“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他特别强调“要整顿基层组织,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一把手’”。
此前的2013年12月13日,受吴靖平同志委托,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邹吉祥率队到道角村走访慰问。这天晚上,把张涛留在了盐边,留在了温泉,留在了道角。“也许一年,也许三年或者更长,这不重要。”临分别时,张涛表明心迹,“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知道我是谁,来这里是干什么的。”
干河的彝族乡亲们清楚地记得,“刘大哥”、“刘书记”——市委书记刘成鸣是徒步近3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到道角村干河组的。那时干河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那一天,是公元2012年4月9日。69岁的李五嘎大妈就坐在村口的石头上,她还从未走出过干河,走出过大山。“刘书记走得大汗淌啊,听说路上还摔了一大跤,但他硬是从格萨拉那边翻山走过来了。”彝族乡亲们至今还非常感动。
面对原始而寂寥的村落,老旧透风的土坯房,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目光,在干河组的土坝坝上,刘成鸣郑重承诺: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攀枝花奔小康的路上,我们绝不让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掉队!
——27天后,通信基站信号调试,6位村民率先订购了手机。
——2个月零15天,村民们拉亮了电灯,乡亲们心里一下亮堂了。“架线路时还不通公路。9公里的线路、14根10米高电杆、73根普通电杆,硬是用绞盘机一根一根拖上山。70个人三班作业。”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盐边分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毛志远回忆道,“梁子陡的地方全靠人抬,1吨重的电杆16个人抬,一天走一公里都累得腿杆打颤,下坡就更危险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陡坡上架线,人就像挂在天上一样……”
——2014年1月21日,从温泉到干河的水泥道路全线通车。“毛路推出来后,必须把5000多吨水泥一次拉到位,路基坡度大,只能用载重车先把水泥运到山下,再用农用车倒几次到现场,10多台车整整倒了10天。”盐边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熊维东至今记忆犹新,“道角缺水,修路每天所需的六七十吨水只能买送水车运、挖坑打池子贮、用铁罐子接……啥子办法都想尽了,用尽了。”施工时正值冬季,期间攀枝花又两次遭遇几十年不遇的低温。“晚上那个冷啊,在工棚里,头上包着围巾都不顶用。早上醒来,铺盖上都结冰了。”曾参与施工的工人们说,“办法都是人想的,为了早日通车,1台搅拌机安装4个搅拌罐,配4台罐车,3个施工队轮流打箱,70多个人加班加点。”这条村道途经道角村4个村民小组,道角村1300名村民“出行难”成为历史。
……
“说话算话,我们‘确波’就认这种大哥!”——其实,不仅仅是道角村的彝族乡亲称呼刘成鸣为“刘大哥”,盐边渔门镇朵古村的傈僳族、红宝乡的苗族等许多乡亲都觉得“这样喊很近”。
人与人,心与心,只要相互“懂”了,就可以很近,很亲。
【“赶考”的阿木可,跋涉的路上很“补钙”】
2014年3月27日,海拔2700米的道角村放羊坪组。从这里放眼望去,几百亩坡地成厢成垄,很是壮观。
在道角村放羊坪的“二荒地”上,彝族妇女们正在抢种优质脱毒土豆。
“道角村750亩脱毒土豆已经基本种下去了。”村文书马恰恰告诉记者,“就剩下李惹火家还有20亩,今天正在赶种。”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一周前我们经过这里时,眼前的大片“二荒地”(曾经耕种又被撂荒的土地)还正在翻耕。“吴部长从凉山给我们引种的这种优质脱毒土豆,去年试种了10亩,亩产保守计算达5000斤,每斤保守计算7角钱,那就是每亩收入3500元。”马恰恰心里有本“明白账”,“今年扩大到400亩。县里、乡上又从宁蒗引种了350亩。750亩保守计算收入就是262.5万元。这还只是主要集中在放羊坪和干河两个高海拔组。”
很多乡亲们正在李惹火家的地里帮忙赶种脱毒土豆。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钧。李惹火家是沈钧的联系户,两年前还是放羊坪有名的贫困户。
“当组长了?好!”
“前段时间忙着组织大家种土豆,结果自己家没忙得赢。”
“做得对。今天种完没问题吧?”
“这么多人帮忙,没问题!”
村民小组长,这大约是道角村“最小”的“阿木可”了。
盐边县的干部们在走基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铁脚板走出真感情,铁脚板走出铁规矩,铁脚板走出好规划,铁脚板走出大发展。
——2013年9月,盐边县“大走访”活动正式启动。1500多名党员干部走出机关,不分白天黑夜,足迹遍及16个乡镇、171个村(社区)、53967个农村家庭,5万本《便民时事政策宣传手册》逐一摆上了农户的桌子,收集意见建议571条、生产生活难题480条。此次被称为“丈量民情的大走访”,让干部们“走实在了”、“累实在了”,让干群关系“缩短了一大截”。在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基础上,帮助群众规划了一批好产业。
——2014年3月,盐边县“大回访”活动正式启动。“大回访”比“大走访”要求更高,必须按照“怎么到群众中去”、“去了干什么”、“怎么从群众中来”、“来了怎么办”的盐边“四步工作法”,对“大走访”活动中走访过的农户逐一回访,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逐一回复。干部们必须“拿出措施来,说给群众听;再听群众说,我们如何办”。
盐边县力图用“四步工作法”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开展过程成为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过程。
在温泉到干河的道路上,我们曾经多次遇到“大走访”、“大回访”的盐边干部,其中就有盐边县委书记杨林、县长邓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融入开放的、竞争的、规模的市场,增收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开展大走访和大回访,就是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对接市场、做强品牌,促进农民实现抱团发展、收入增加。”杨林边走边说。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裤腿一条是挽起的,一条是放下的,裤子和鞋子上糊了很多泥巴。
王小华这个“上大学时从没想过到农村工作”的彝族小伙,现在几乎是天天都行走在道角村的田间地头。初到道角村“上坡喘大气,下坡脚杆软”的城里帅哥,如今已经是“上坡快步跑,下坡脚杆硬”、皮肤黑红的“乡村阿木可”。
2013年10月29日,温泉乡党委决定王小华任道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那天,正好是王小华考上公务员应该去面试的日子。他最终选择了走上驻村的山路。到道角后,谢木果成为他的“老师”。到道角后,王小华的皮鞋换成了胶鞋。
“王小华很能干。道角村以前每年只有‘七一’开一次党员大会,还得请大家吃顿饭。现在不同了,每两个月一次组织生活,很严格。”谢木果如是评价王小华。
“跟着谢书记学到很多东西。修路的时候因为征地补偿问题,我们一共调解、处理了20多起纠纷。最长的一次调解,整整12个小时,真的是口水都说干了。”王小华如是评价谢木果。
再后来,张涛来了。“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县上,一直到省上,准确传达道角村的诉求,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一天跑100多公里山路家常便饭。”王小华、谢木果如是评价张涛。
据统计,2012年,道角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18元;2013年为8759元。
“2014年应该有比较大的增长。这里是傈僳坪组,羊圈和牧草地的场平、修建马上动工。”乡党委书记李兴发指着坡下的一片房屋和土地说,“按照产业发展规划,道角村在干河、放羊坪组等高寒山区大力发展脱毒土豆。海拔2000米以下、1700米以上的傈僳坪组适合养羊,发展优质杜伯羊养殖;在下面的寨子山组适合种核桃,同时在核桃下套种其他经济作物。”
在吴靖平同志的另一联系户、傈僳坪的阿尔堵卡家,我们遇到了老党员毛阿耍。
“不要怕,万事开头难!”毛阿耍一开口就鼓励李兴发、王小华和谢木果们,“种包谷肯定没前途。山羊我养过,敞养,刨草啃树,破坏生态。种草圈养绵羊,没干过,可以学。”李兴发告诉毛阿耍,盐边县为傈僳坪的每户养羊户配套5万元资金,用于1套羊圈和5亩牧草地的建设。每套羊圈有科学的设计,包括饲养房、休息区等等。毛阿耍频频点头赞许。
“一般一头杜伯羊9个月出栏,每头卖1500元。我们计划每户至少养30头杜伯羊,这里气温低点,按一年出栏计算,价格再保守一点,1400元一头,一年出栏20头,每户收入就是2.8万元。刨掉成本,肯定搞头不小。”李兴发报了一笔账。
“傈僳坪一共21户,每户二万八,那就是五十八万八,那咋还不干?”毛阿耍也报了一笔账。
“以前当乡干部愿意干很累,想轻松也可以。反正交通不便,老百姓出山不容易,一般也难得找干部们的麻烦。”李兴发说,“现在不行了。温泉乡党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四风’问题,首先给自己‘找麻烦’。”
他一口气数出数条问题和差距:发展动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够、统筹能力不强、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办法不多;抓基层党建不力、组织发动群众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落实惠民政策坐等群众上门多,下村组、农户具体研究少,好事办不好……
“照照镜子,真的脸红出汗。”李兴发说,“其实人生能干几件事的机会不多,应该珍惜。心中有群众,你就能想出很多好办法,为群众办好事。”他举了一个例子:放羊坪上人少地多,高寒山区村组的村民因为长期封闭,劳动技能不足,发展脱毒土豆种植一开始进展缓慢。温泉乡党委鼓励山上村民把多余的“二荒地”向山下出租,同时鼓励山下的农民上山种土豆。结果山下有位叫陈国华的彝族农民在放羊坪上一口气租了60亩地,几天时间全部翻耕、下种、拉厢完毕。山上的村民一看:“啊莫莫,我们一天才种几分地。”干劲大增,你追我赶,而且耕作也严格比照陈国华的标准进行。
在盐边、在温泉、在道角,我们一次次遇到正在“赶考”路上跋涉的阿木可们。很多阿木可如杨林般身上沾满泥土,但透着泥土的芳香;很多阿木可如王小华般晒得皮肤黑红,但阳光而健康。
“赶考”的路上,阿木可们很“补钙”。
“赶考”的路上,阿木可们且行且珍重。
【“文化”阿木可,引领彝家新生活】
在道角村干河组,马当史、谢阿色一家虽然还比较穷,但绝对是村民们“幸福生活”的一对“偶像”:他家最早有太阳能热水器;他家最早有太阳能电视机。
太阳能热水器是吴靖平部长送来的,还帮他家建了一个小浴室,可以天天洗热水澡。太阳能电视机是刘成鸣书记送来的,干河还不通电的时候就可以看卫星电视节目。
当我们猜想公路修通了,干河很多乡亲的第一愿望应该是拥有一辆摩托车时,尔歪,那位在李子树下打手机的彝族妇女,却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答案:“买个太阳能热水器,天天洗热水澡!”她还准确地说出了想买的品牌和价格。
干河的乡亲们透露了两个“秘密”:一是马当史每天不是洗一次热水澡,最多的一天洗四次;二是谢阿色有空就拿着太阳能电视机的遥控板换频道。
现在干河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有了政府赠送的太阳能电视机,但又有了更高的需求,想看攀枝花、看盐边的电视节目:“我们在县里也有亲戚,想在电视里看到他们。”这个新愿望,很快也将实现。
阿木可们帮助道角村建起了图书室,最近马上又要花20万元新建一个文化小广场和一个文化活动室。
一到周末,道角村图书室最多的读者是孩子们。2013年7月1日,道角村彝族妇女色莫向省、市阿木可们报喜:她家两个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阿木可们还给道角村的乡亲们送来了《远山的呼唤》,让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这台彝语话剧由盐边县文化馆自创、自编、自演,主题是禁毒戒毒,很多素材就取自温泉乡——温泉地处毒品“黄金通道”上,仅道角村就曾经有20多人因贩毒吸毒被判刑或强制戒毒。
2014年3月12日,天蒙蒙亮,一群“息木”们在温泉乡政府集中,分乘两辆金杯面包车,前往40公里外的盐边县永兴镇双河村。此次由温泉乡政府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每个村选2名妇女代表参加,学习内容是“看人家咋个挂毛巾的、咋个摆盆盆碗碗的”。这次参观学习效果颇佳,妇女代表们回来后,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迅速在妇女中传播。彝家的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彝族妇女们的地位在悄然发生变化。
道角村究竟有多少阿木可?我们依然没有准确答案。
或许,尔歪、马劳动、马当史、谢阿色、李伍嘎、毛阿耍、阿尔堵卡、色莫……那一张张淳朴而满足的笑脸,就是一面镜子。镜子中,是大大小小、许许多多阿木可们正在“赶考”的身影,他们来不及稍事停歇,一直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