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医药现代化(楚雄)专题活动院士专家交流发言环节,黄璐琦、张亚平、陈晓亚、郝小江、李梢等院士专家围绕中(彝)医药现代化发展,展开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中(彝)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新路径。
院士智慧:解码中(彝)医药科技融合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腾冲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黄璐琦以《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为题,深入剖析科技与中医药基础研究融合的创新方向。他指出,全球约一半的药用资源有待挖掘开发,要聚焦“本土发现、本土种植、本土生产、本土使用”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持续丰富中医药宝库,让传统医学在全球健康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开幕式上,院士专家交流分享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围绕社交障碍疾病、动物模型建立及新药研发等展开交流。他指出,家犬是解决社交障碍疾病研究的优质模式动物,亟需构建全新的动物模型体系与技术系统。其团队研发的创新纳米抗氧化药物在渐冻症治疗方面展现出极佳效果,预计将很快应用于临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作《植物萜类生物合成性状解析与设计》主题发言。他表示,通过生物技术改变植物代谢性状,既能提升农作物营养价值,也有助于筛选高品质药用植物,能针对性提高药用成分含量,为植物药研发开辟了新的创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在《传统药物创新助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发言中指出,云南省具备资源与民族文化两大独特优势,如何推动中药与民族药融合创新,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他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云南省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等针对性建议,助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医药现代化(楚雄)专题活动上,参加活动的院士专家作交流分享。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梢以《AI、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为题发言。他介绍,其团队借鉴中医“取向比类”的核心思想,构建起表型、分子、药物间的整体关联,发现了“跨层次模块化编码规律”,并率先建立数学模型,使治病基因预测精度提升,药物靶标全基因组预测准确率提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高效精准的预测方法。
参加活动的院士专家作交流分享。
楚雄实践:从“智力输入”到“产业输出”
这场汇聚多学科智慧的思想盛宴,不仅为彝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楚雄方案”,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
云南龙发制药总经理冷铁鑫表示:“活动中,‘企业家+科学家’的腾冲论坛特色鲜明,聆听院士专家的精彩发言深感获益匪浅。企业将肩负彝族医药发展使命,持续推动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为‘3815’战略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双柏县委书记金鸿表示:“院士专家的交流指导为中(彝)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与科技赋能,明确了路径方向。双柏县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林下中药材经济,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通种业、种植、加工、市场、科技、品牌全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化、全链式发展,致力将中(彝)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美丽产业、健康产业、富民产业和强县产业。”“此次活动凝聚院士专家的智慧力量,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药领域前沿技术与成果,拓宽了视野、启发了创新思路,为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筑牢科技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以活动为契机,深化对接联络、精准策划项目,聚焦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依托论坛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人才团队、技术成果和资金集聚楚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楚雄州科学技术局局长晁建伟介绍。
随着“智慧中医药”战略的持续推进,古老的彝医药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书写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丨李薇薇;摄影丨夏天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