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行走在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上沾良村委会松包园村,一排排黄白色的小楼在苍翠的松树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宽阔的村间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如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
松包园村位于插甸镇东北部,海拔2315米,全村56户238人,是一个传统的苗族村落,松包是松树的果实,松包园村意指“被松树包围的村子”。曾经的松包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当地人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缺水少粮。村民杨义祥说:“原来一碗白菜、一碗甑子包谷饭就是一顿了,真的太穷了。现在只要想吃,随便就可以整五六个菜,天翻地覆的变化。”
杨义祥——好日子,干出来
见到杨义祥的时候,他正和同村的30多个村民在上沾良村委会万年青公司三七种植基地扛木头。今天是他来到这里的第二天,每天100元的工钱,当天结算,离家也不是很远,虽然活计累一点,但他很满足。
“和原来相比,生活上好多了,但是还要过得更好,一天比一天好才是好。”杨义祥说。
放好背架,摆上10根两米左右长的圆木头,背到目的地后再把木头按照标记点摆好,虽说不复杂,但也是重体力活。
“我家有7个人,要把生活打理好,日常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和我媳妇常年在玉溪花卉种植基地打工,基地供吃住,两个人每月有6000元,干了10个月。2024年10月份回来以后,我们就在镇上芸岭鲜生有机蔬菜基地或家附近打些零工,顺便照料一下家里养的鸡猪牛羊,生活挺满意。”杨义祥边干活边唠嗑。
幸福不会从天降,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努力奋斗,才会过上好日子。“只要有事情做,就有使不完的力气。”现在,杨义祥老两口回家后,又把儿子、儿媳和女儿送出去打工,基地、餐厅、零工,什么活都干,他们一家从不轻易放弃挣钱的机会。
现在,杨义祥一家每年仅外出务工就能挣到10多万元,除去孙子孙女上学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加上家里养殖的6头肉牛、6头猪,种植的8亩玉米、2亩白芸豆,已经把贫困帽子甩得老远了。
“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现在大家住的都是砖房,环境还舒适整洁,我们争取更多时间出来务工增加收入,攒点存款,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杨义祥充满希望。
杨兰花——把村里人都带动起来致富,才更有意义
在插甸镇芸岭鲜生有机蔬菜基地,杨兰花正带着村里的6名妇女采收有机生菜。
“大家要注意,不要采到枯叶子,盖膜时候不要压到芹菜。”杨兰花正招呼着同伴。
2023年1月,在村委会的动员下,杨兰花回到松包园村担任村民小组长。凭借自己2016年至2019年在广东玩具厂务工期间,学习掌握的人事管理技术和一定的组织务工经验,她敢闯敢试,积极组织部分家庭妇女组成打工队外出务工,带领妇女同胞“走出去”,当地村民吃苦耐劳,很快以良好信誉和技术赢得企业信任,打工队在附近很吃香。
“我们最多的一次组织了65人,到万年青公司基地种树,女的一天工资100元、男的一天120元,我主要负责好大家的安全,然后把大家顺利地带回家。”
杨兰花组织务工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传统观念,村民不愿意外出、不想离家的思想意识难以扭转,加之担心干了活之后拿不到工钱,一开始愿意去的人很少。村委会和杨兰花多次召开群众会,及时到村民家中动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村民,打消外出务工的顾虑。村民需要预支薪水的,杨兰花个人先垫资,最后再统一到企业负责人处结账。
经过几轮务工,村民们都很信任杨兰花,都主动说要跟着她出去,有她在大家很安心。
“每天工资最少都有100元,放心跟着她出去,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王海燕开心地说。
“现在每次组织村民务工都能达到15人至20人,大家积极性很高,只要有活计做,不愁没有人。”杨兰花说。
一个人的打工路,一群人的“致富经”。务工一头连着杨兰花的梦想,一头连着村里人的希望。杨兰花积极组织妇女外出务工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自己熟识的企业资源和树苗种植技术、中药材挖掘、摘菜计件等经验,鼓励妇女同胞自立自强,家里家外两不误,教育好孩子上学找出路,成了村里的最美打工人。
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更增长了见识,“出去闯闯”成了村里大多数年轻人的口头禅。“致富不能忘本,自己富不算富,把村里人都带动起来致富,才更有意义。”对未来,杨兰花信心满满。
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思想观念变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间道路又窄又难走。”回忆起之前松包园老村子的道路,杨义祥直摇头。没有拓展空间、没有硬化,是当时全镇142个村民小组中未实现村间道路硬化的3个村之一,51户群众均未达到安全稳固的住房标准。现在的松包园,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挂包帮扶单位的关心下,采取保障安居工程、强化基础设施等措施,投资550万元,对51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砖混新房整齐排列,村庄环境旧貌换新颜。同时,配套建设了活动室、公厕、垃圾房等;投资720万元,建设了球场、太阳能路灯、挡墙、水泥地板硬化和户均30平方米猪舍,村间道路硬化、清洁安全饮水到村到户,墙画新颖别致,房前屋后绿荫环绕、祥和宜居。
人居环境的提升和改善,带动了松包园村产业发展。“以前村里几乎没有产业,全村的种植养殖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的传统小农模式,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上沾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松包园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元说。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勤劳的村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
针对耕地面积少的实际,插甸镇在该村实施搬迁后旧房拆除复垦,新增耕地面积70.2亩,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荷兰豆101亩,田间套种樱桃40多亩,零散种植核桃27亩、甜脆萝卜80亩,经济作物年产值达110余万元。46户苗族同胞搞起了特色养殖,养殖肉牛156头、猪182头、鸡540多羽、黑山羊300多只,21户群众养蜂600余箱,特色养殖业年产值超17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户均增收38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3060元增加到2024年的13943元。
“以前,思想有些保守,认为娃娃只要能认字、会算账就可以了,读那么多书没有用。所以我们村好多人上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有些人20岁左右就结婚了。”杨兰花说。
如今,这些落后的观念渐渐发生了改变,富起来的村民意识到,只有多读书才会有更多出路。一些村民还把孩子送到镇上、县城或者昆明读书,都希望子女考上一所好学校,将来更有出息。同时,有很多妇女纷纷考了驾驶证,自己驾驶面包车外出务工。公益活动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大家都积极参加。
“农村就是这样,有一两个人带个头,很多人跟在后面就敢干,大家一起学、一起干,尝到甜头了、有底气了,也就越来越积极了。”朱建元说。
村里还开发了保洁员、护林员等11个公益性岗位,让脱贫户户均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目标。通过开展卫生评比,孝老爱亲模范、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评选和捐资助学等激励措施,提高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文明素质,让群众既鼓了钱袋,又富了脑袋,易地搬迁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幸福。
“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杨义祥由衷地感慨。
作者手记: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论是埋头苦干的杨义祥,还是自己垫着钱也要带着村民外出务工的杨兰花,在他们身上都有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特质。不论是脱贫攻坚期间,还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唯有苦干、实干,美好生活才会如期而至,幸福生活才会越过越甜。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武学成,武定县融媒体中心;李昕蓉,插甸镇党委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