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箐村有一群“双语翻译”
作者 鲁媛 2025-01-04
原出处:百家号-天眼新闻

农历十月,彝历新年如约而至。
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欢迎到大箐过‘彝族年’,我代表全村邀请你们。”这段日子,贵州省地矿局驻钟山区大湾镇大菁村第一书记方启光正忙着邀请客人来“过年”。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t1.jpg

韭菜坪大门

坐落在“贵州屋脊”主峰韭菜坪山腰,大箐村世居古老彝族先民,彝族人口占辖区人口51%。每年彝历新年,大家都身着盛装,手捧美酒,迎接八方来客。“这不仅是彝族的节日,也是全村的节日。”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起翩然的铃铛舞,唱起悠然的祝酒歌,台上精彩纷呈,台下热闹喧腾,村里村外700余人齐聚一堂……这样的场景,得益于大箐村二十余年绵绵用力,深耕民族文化结出的硕果。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尹光明来到大箐小学任教,小孩子天性顽皮没有难住他,孩子们听不懂他说话却让他犯了难。“孩子们在家里都用彝语沟通,很难理解汉语老师授课的内容。”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t2.jpg

大箐村

让尹光明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次区里的突击检查,检查组让孩子们拿出课本,孩子们听不懂汉语。“大家大眼瞪小眼,直到老师用彝语翻译后孩子们才从书包里把课本拿出来。”尹光明苦笑道,曾经的大箐,从学校到市集,哪里都需要“双语翻译”。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箐村海拔较高,缺水,农户一直以来以栽种传统农作物为生,经济效益低、收入少。为让农户实现长期稳定的收入,村里打算在帮扶单位贵州省地矿局的支持下发展茶产业。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彝族群众日常都使用彝语交流,不懂彝语和彝族风俗的村“两委”常常与群众交流不畅,就算有着“双语翻译”的陪同,群众也因为理解不了政策让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得打通语言的壁垒,架起沟通的桥梁。”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错,要不就先从娃娃抓起。”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t3.jpg

大箐村“双语课堂”

大箐村村“两委”谋划着在大箐小学开设起双语课堂,让孩子“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双语课堂一开便是二十余年。从日常对话开始起步,大箐小学因地制宜将“非遗”项目“撮泰吉”、铃铛舞等彝族文化融入日常课间,并开展彝族民间绘画、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活动。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以鹰为图腾,源于鹰顽强的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见证双语课堂二十余年发展,尹光明对大箐民族文化的传承充满希冀。“在双语课堂的推动下,学校不仅成为钟山区铃铛舞传承基地,大箐村也成为了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箐村村委副主任李玉红便是双语课堂的受益者。考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李玉红深知沟通对于群众工作的重要性。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想富口袋,我们要先富脑袋。”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剪树不留桩,留桩就要荒,山上的茶树,大家要跟着专家的指点来打理。”用“彝汉双语”向村民讲解如何进行茶园管护,李玉红笑言双语课堂让“双语翻译”成功更新换代,“彝族文化成为了大箐的一张名片,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大家展示这张名片的风采。”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t4.jpg

教师展示大箐小学学生以“鹰”为主题进行的创作

聚焦“了解本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如今,大箐村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广阔的自然环境,依托紧邻韭菜坪风景区的优势,以“彝族年”为载体,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箐,不是彝族的我们也能用彝语唱上两句。”方启光笑言,在大箐驻村三年,《敬酒歌》听着听着,就会唱了。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山排闼、水秀山明,韭菜坪旅游公路穿境而过,在这条浸润着丰厚乡土文化气息的风景线上,大箐,镶嵌其中,历久弥新。lS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天眼新闻;文图来源:百家号-贵州日报;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鲁媛。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