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着力打造易地搬迁“武定样板”
作者 ​李绍德 杨云彬 2024-12-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为了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进、住得下、能发展”,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以党建为引领,以搬迁群众“能致富”为目标,以八个着力为抓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产业就业升级、社会治理有效、群众安居乐业,打造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武定样板”。
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03.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着力抓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脱”。一是及时制定后扶政策。下发了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工作要点、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10余份,统筹产业、就业管理、消费帮扶、以工代赈等工作,为政策执行提供保障。二是扎实开展走访入户。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结合“帮扶日”活动的开展,定期走访入户,切实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困难。三是强化动态监测帮扶。把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规范开展动态监测,落实事前帮扶措施,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针对未消除风险“三类”监测对象80人,均已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四是定期开展专项督查。依托县委工作督查组,每双月对11个乡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对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01.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着力保稳岗就业。全面摸清底数、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扩大服务供给,把就业扶持精准到户到人。全面摸清底数、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扩大服务供给,把就业扶持精准到户到人。全县成立了11个劳务工作站40个劳务联络点,在重点搬迁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2个,落实办公经费15万元,引导创建了1家扶贫工厂,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县搬迁人口9638人中,劳动力5818人,已转移就业5519人,转移就业率达94.86%。安排公益性岗位288人,自主创业51人。实现多渠道多岗位就业,实现户均1人实现稳定就业目标。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05.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着力促后续产业。以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结合安置点实际,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通过产业发展、“百企帮扶”、光伏扶贫等措施,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做好土地林地流转。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有“三块地”面积94849亩,其中,宅基地687.2亩,确权土地18519.69亩,林地75642.25亩,流转土地林地2466亩,退耕还林5359.16亩,兑付资金535.9万元,纳入公益林管护57543.4亩,补助资金57.54万元。二是发展特色种养。搬迁后建设养殖小区圈舍36497平方米,发展高原特色种植8900余亩,如在发窝刀甲种植2900亩花椒、2000亩软籽石榴,已陆续挂果产生收益;在 己衣朝阳安置区已种植金秋蜜桃330亩,狮山杨家新村种植樱桃1200余亩已进入盛果期。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5个;同时依托正邦、大唐集团等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在全县建设规模化养殖场5万平方米,与脱贫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收益分红的同时带动群众养殖增收。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如在以工代赈项目中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通过资产折股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不断增加安置区造血功能。目前,实施以工代赈产业项目3项,预计建成后年收益可达63.3万元,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成5个村级扶贫光伏电站,由企业捐建分布式光伏2个,每年可实现售电收入70余万元。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07.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着力抓资金争取。武定县始终把解决“钱”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多渠道争取后扶资金作为抓手,认真抓好项目前期准备、资金争取、项目拼盘、资金整合等工作,形成了以衔接乡村振兴资金为主体,以中央预算内、省预算内、以奖代补、社会捐赠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资金保障体系,保障了后扶项目的有效投入。在资金争取的同时,把项目前期作为重中之重来推,2024年完成易地搬迁后扶、以工代赈等项目前期工作6项并上报争取资金。2021年至今,通过努力已争取到各类易地搬迁后扶资金11483.62万元,资金争取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4年到位项目10项,到位资金4032.02万元,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09.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着力补基础短板。全面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协调推进安置点“硬件”与“软件”、“面子”与“里子”同步发展。夯实公共服务基础。采用“配建+共享”模式,即配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建及共享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卫生室、村级活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党群服务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14个,物管中心1个,配备社区干部9名,幼儿园3所,卫生室3个,活动场所36个,文化广场1处,警务室1个,其余依托原有设施实现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前全县36个集中安置区及城镇分散安置户水电信路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垃圾转运和排污设施基本配套,就学就医条件改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同时不断加大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引导搬迁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力提升安置点宜居度。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11.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是着力抓扶智扶志。物质脱贫是基础,精神脱贫是保障,群众思想观念改变了,内生动力就会进一步被激发,奔小康的信心才会大大提升。通过“四育”,不断激发搬迁户脱贫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在实现稳定脱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定县大力推进评比表彰激励“育风貌”、教育培训启发“育动力”、创先争优自励“育先进”、落实文化帮扶“育氛围”的“四育”活动,累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大讲堂等宣讲政策、感恩教育120场次,参训人员达10000余人次,实现了搬迁对象全覆盖。建设“脱贫致富光荣墙”,开展环境卫生、励志脱贫、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评比表彰活动72次,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身边好人”等创先争优活动评比,在安置区建设村史馆、文化长廊,引导搬迁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13.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是着力抓社会管理。为解决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社会融入等问题,加强村民小组党建,通过开展道德评议,推进卫生评星定级,将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有效提升了安置区人居环境,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群众互助组等,有效增进群众邻里和睦,逐步实现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格局。按就近就便原则,36个安置区中,新设立社区1个(红土田社区,下设3个居民小组),其余35个安置区,设立村民小组42个(沿用原村组39个,新设立村组3个)。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层党建和党组织实现网格化管理,36个安置区中有党组织35个,管理党员225名,其中搬迁后新成立3个,其余安置区纳入当地原有党组织进行网格管理,网格员均由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担任。大力推进感恩教育,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村史馆等载体,通过开展道德评议、推进卫生评星定级、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搬迁群众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15.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是着力保惠民利民。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全年纳入低保人口640人,红土田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按照“保本经营”原则进行控价,财政资金对水电、物管等费用进行减免补贴,从2019年4月7日开始,红土田安置区截至目前累计兑付了2019-2023年补助资金,累计发放大型安置区物管水电减免补贴资金72.26万元,其中,物业管理费58.84万元,电视收视费1.64万元,发放水电费补贴11.79万元,此项补贴政策将延至2025年。同时,在各安置区组建了工程质量维护修缮队,对安置住房定期开展检查维护,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对非人为导致的损坏,至少5年免费维修。 通过“八个着力”,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着力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新家园,拔了穷根,换了穷业,美了家园,群众收入稳步提升,助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见实效,确保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mage017.jpgB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杨云彬,武定县移民搬迁办)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