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婺故地:彝针彝线“绣”出民族团结花
作者 李绍德 覃文 2023-09-13
原出处:彝族人网

在云南武定,关于彝族刺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边的彩霞飘落在彝家老祖母的心上,使彝家女子拥有一双灵巧的手,让彝家女子把心中的歌,用手中五彩的丝线,绣成了穿在身上的彝家彩霞! 从此,彝绣成为传承千年穿在身上的符号、捏在指尖的瑰宝。
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1.jpg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把千年文化系在指间、绣在身上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聪明爱美的彝族人把花草、动物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到衣物、服饰上,用服饰述说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根针”绣出一方产业。小小绣花针,托起大产业。武定县探索出“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特殊产业增收路。通过县妇联的大力帮扶,绣娘、刺绣带头人实现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从分散到集中的蜕变。截至目前,目前,全县共有彝绣协会1个、彝绣企业7户、彝绣经营户58户;彝绣合作社1个,彝绣车间10个,绣坊15个,绣娘5800人;有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2人、州级4人、县级3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24人、技术员14人;省级刺绣工艺大师3人。2022年底,彝绣产业增加值为12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小小绣花针,致富大产业。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3.jpg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颗心”筑牢一份坚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优势,整合各个行业的项目、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支持引导成立协会组织建立合作社,大力培养刺绣传承人,着力推进刺绣产业发展,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目前,武定的刺绣产业已发展为支撑全县广大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3年内投入230万元专项扶持刺绣产业的发展;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到全非洲华人妇女联合总会和其他组织发展刺绣产业资金60.7万元。此外,积极拓宽投资渠道,投入100万元刺绣产业“创业贷款”资金,帮扶有志于从事刺绣产业、带动群众发展的带头人,开展了“彝绣大师”、“彝绣能手”等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刺绣骨干和刺绣带头人60余人次到云南昆明、四川凉山、贵州凯里等地考察学习。正是“一颗心”坚持,全县刺绣产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带动了上千名农村贫困妇女团结一心就业增收。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5.jpg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根线”串起鱼水深情。充分发挥联系和发动广大群众的优势,搭建平台带动更多人员从事刺绣行业。成立武定县彝绣协会。吸纳了11个乡镇105名刺绣带头人成为会员,带动全县5800多名绣娘,形成了“协会+会员+绣女”的模式,将全县的刺绣产业统一起来,在集中智慧开发更多刺绣产品的同时,搭建了与外界商家合作交流的平台。分散建扶贫工厂。投入35万元建设了以彝绣、苗绣、傈僳绣为中心,其他民族刺绣为辅助的刺绣扶贫工厂5个,工厂由合作社运营,采取“新型经营主体+订单收购+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本地区及周边贫困户大力发展和传承刺绣产业,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脱贫。集中打造规模。将全县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12户刺绣带头人集中起来,把县城民族文化广场打造成“绣花广场”,集中对外销售刺绣产品,接收各种订单制作,签订了200多万元招商银行12万个“招行盲袋”的订单,价值;签订了300多万元“盘金绣”制作订单。正是这些平台的建立,武定少数民族文化消费与市场贯通了,广大贫困群众之间心贴得更近了,各族同胞间的情感愈发加深了。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7.jpg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块布”促进一方发展。用一块布做好全县刺绣产业链。“线上线下”同发力,积极为刺绣搭建展台。开设了刺绣展销店售卖绣品;制作了“武定妹妹”微信表情包,全面推广使用宣传武定刺绣;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动员一批绣娘在“快手”、“抖音”等网络上直播刺绣,营销绣品。抓住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旅游节庆,大力推介武定彝绣产品。积极“走出去”,扩大宣传面。以上海市嘉定区对口帮扶和招商银行定点帮扶为契机,先后组织绣娘到上海东方卫视讲述通过彝绣发家致富的故事,到深圳等沿海城市进行刺绣产品的展销,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武定刺绣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d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覃文,武定县妇女联合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