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
每年农历六月,凉山都会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彝族火把节。这是彝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在这个传统节日,彝族村寨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唱歌、吹口弦、弹月琴等活动欢度佳节。除了传统的节日活动,更引人注目的是,凉山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凉山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为凉山的火把节增加了新的活力,让传统节日展现出时代风采。
民族团结进步
历经岁月的不变追求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凉山。由于国民党长期对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中共中央委派刘伯承、聂荣臻带领先遣部队,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无论受到何种刁难,都坚持不向彝族同胞开枪。这一切,彝族同胞都看在眼里,头人小叶丹深受感动,与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结盟,结为兄弟,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1984年6月23日,凉山州政府办公室转发州民委《关于开展好“民族团结月”活动的安排意见》,1987年8月12日《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施行,把“火把节”当月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
从那时开始,每年火把节,凉山都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全州大力营造重视民族团结、珍惜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1988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凉山州有7个集体、11名个人受到表彰。
1990年,州委、州政府把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至今,凉山州召开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激励全社会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
2010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凉山备受鼓舞,锁定目标,扎实工作,全力争取早日创建成功。
2016年4月,凉山州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动员大会,响亮提出用两年时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从此,凉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入加速期。
2017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凉山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2018年12月,木里、冕宁、越西等三县被命名为第三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
2019年9月27日,在国务院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西昌市委员会、中共木里藏族自治县委员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喜德县供电分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卷烟厂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移民局局长王永贵,盐源县县长、凉山州绿色家园管委会主任尹江涛,会东中学高级教师徐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至此,凉山州先后有44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99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国务院和省、州表彰;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彝海结盟遗址”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昌市、州国家税务局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木里大寺等23个单位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等252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民族团结进步
以“六进”阵地全面推开
凉山把创建活动与促发展、惠民生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加快推进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制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使各族群众受教育、得实惠,让创建活动看得见、摸得着、有抓手。
凉山州税务局推出“五合一”讲堂品牌,利用道德、党建、廉政、业务、法制讲堂,挖掘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李泽芝、一家三代5个民族和谐共处的果果沐等典型人物,用身边典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已累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讲堂86期,4100人次参与,成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
西昌市民族中学是一所“一类模式”学校,主要特色是彝汉双语教学。彝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彝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承担着传承彝族文化的责任。在昭觉县东方红小学教学楼一楼墙报上,张贴着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像和事迹,在楼梯间,悬挂着同学们以民族文化、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画作。
凉山州民族中学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以“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
西昌市新村街道海河社区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延伸到景区、单位、学校、院落、家庭。社区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入户调查、预警预测、帮扶解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社区还整合资源,在州农校打造了彝族刺绣基地、凉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基地,为各民族提供了更多的经商机会和就业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木里县组建14支彝汉双语宣讲团,深入14座寺庙巡回宣讲民族政策法规知识44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木里藏区的稳定。“木里藏区长足发展长治久安20条基本经验”,在全省32个藏区县推广。中央党校课题组撰写的《民族地区如何长治久安——木里的经验和启示》研究报告,高度评价了木里藏区是“当前我国藏区治理的典范”。
凉山州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核心,立足州情,创新实践,探索出具有凉山特色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镇村、进守法宗教场所的“六进”工作模式。
在凉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各行各业,“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识扎根到全州各族人民心中,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团结进步
干群自觉行动感天地
雷波县汶水镇距离县城15公里,全镇有13个村,其中4个是彝族聚居村。狮子村是汉族村,地势较为平缓,村内道路通畅,水电设施比较完善。铜厂沟村是彝族聚居村,位于海拔约2000米的大山之中,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贫困户较多。
为彻底改变铜厂沟村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整村易地扶贫搬迁至狮子村一二组所辖区域是最好的选择。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这里的村民是否愿意接纳彝族同胞前去安居乐业,为他们修建住房让出宅基地。没想到的是,村民通情达理,愿意按照国家规定的补偿价格,把17亩荒坡让出来建铜厂沟移民安置新村。
如今,铜厂沟村与狮子村成了“一家人”。
会东县淌塘镇麦地村,62岁的村民普万福说起现在有依靠的日子,满脸幸福。普万福和弟弟都是残疾人,是彝族五保老人,让他们晚年生活有着落的正是汉族妇女韩顺英和丈夫。
2013年,25岁的韩顺英说服丈夫,从新疆回到老家,将普万福兄弟俩接到家中赡养。当年春天,普万福有一天突然高烧不退,当晚9点,夫妇俩轮流背着老人一路小跑到了10余里外的镇医院。住院期间,夫妇俩忙前忙后,镇医院的医生、护士还以为韩顺英是老人的亲生女儿。2015年,韩顺英夫妇还为普万福办了60岁寿宴。
如今多年过去,韩顺英一家对两位老人的照顾始终如一。
在凉山,彝汉亲如一家的例子还有许多。
2014年2月26日,汉族保安朱育德和彝族汉子王汉林接力救起藏族女孩,朱育德献出宝贵的生命。
2016年5月29日,昭觉县撒拉地坡乡烂坝村地段发生泥石流,电信昭觉县公司的张永权、曲比曲拉、莫说、田成金4位彝汉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徒手刨挖淤泥,救出两名汉族施工人员。
2017年10月31日,在河北易县勇救落水母子而不幸牺牲的19岁彝族小伙高阿锋,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
在凉山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无数的汉族干部奔赴边远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凉山的脱贫奔康挥洒汗水,贡献青春甚至生命。
凉山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就像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开得艳丽、温暖、动人,激励世人不断前行。
(原载:凉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