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七律.长征》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激励了多少革命者。“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间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长征"一词并非1934年10月就提出的,据《中国共产党党史镜鉴》记载,“长征"一词第一次提出是在万里转战到凉山冕宁后提出来的。
1935年5月21日红军占领冕宁城,22日在县城张贴了红军总司令朱德向夷(藏)族同胞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在这之前,中央红军文件中只出现过“西征"“远征”“西方军"“野战军”。之后,来往电文中相继出现了”长征“”一万八千里长征"“万余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词句。从1934年10月10日红军战略撤退开始,中央红军到冕宁前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也间接说明“长征"一词是后来提出来的。
通道会议、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元气大伤。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领通道县城后,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方向。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大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原定向湘西进军,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避开蒋介石的口袋阵,转兵西进,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为红军战略方针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的征程又延长。
黎平会议。为了解决通道会议的分岐,研究红军的行动方向,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会议再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 《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决定指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之西北地区。黎平会议是改变红军前进方向的开始,当时中央的目的已明确,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
猴场会议。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底连克剑河、瓮安、余庆等10多座县城。1935年1月1日在乌江南岸瓮安县的猴场(草塘)召开会议。会议批评博古、李德不过乌江而要求回头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决定强渡乌江,确定在川黔边地区转入反攻,和蒋介石主力部队作战,粉碎敌人“围剿”,建立川黔边新的苏区根据地。避免了走回头路。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并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坚持红军正确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依关的转折点。这意味着红军的征途更遥远,也可以说没有遵义会议,也就没有"长征"一词的诞生。
会理会议。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全军缩编为十六个团。根据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的新部署,加之乌江的天险和贵州地瘠民贫,又不利于大 规模运动战,红军原定在黔北建立根据地已不可能,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才是出路。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长期的被动局面,实现渡江北上的意图。1935年5月中旬在会理休整时,林彪写信给中央三人指挥小组,要求撤换军事指挥毛泽东、`朱德,反对红军机动作战的原则,埋怨中央军委 尽走“弓背路”,指责毛泽东"拖垮了部队”。会议维护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坚持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会议强调要克服困难,和要绕道到川西同红四方面军会合,继续漫漫北上征途。这就是"长征”.一词只有到了冕宁才能产生的客观条件。
文稿来源:微信公众号-凉山人物;作者:王大钊,单位:四川冕宁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