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作者 宋浩楠 2020-05-22
原出处:《西部论丛》2018年10期

摘要】自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建团五十多年来,歌舞团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舞蹈代表作品有《快乐的诺苏》、《红披毡》、《阿哥追》、《喜背新娘》、《席勒的红裙》、《溪涧》、《月琴叮咚》等。从创作研究方面来说,作为我们研究的材料涉及到对编导的介绍,每个时代的创作思潮、外来创作观念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不同的创作视角。因此,对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的研究切入点理应置于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上,这样才能使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且将研究引向深入。
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舞蹈作品;舞蹈编导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发展历程概况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前身为凉山州文工团。1953年后,凉山前线指挥部文工队和凉山工委文工队分别从军队和地方进行戏剧歌舞演出活动,文工队为兵服务,演出条件艰苦,演出的舞蹈作品主要有《刺枪舞》、《打腰鼓》、《军民收割舞》。《军民收割舞》是文工队进入大凉山后所表演的第一支舞蹈,表现在党的关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下的军民一家亲,共同收割劳作的美好场面。1955年5月,两个文工队合并为凉山州委文工队,于1956年初由雷波迁至昭觉。这期间演出活动十分活跃,上演剧目、观众人数、活动区域都迅速增长和扩大。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8年凉山工委文工队更名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舞蹈代表作品有《快乐的诺苏》、《阿哥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又赴首都北京演出,《快乐的诺苏》 ("啰嗦"系彝语的译音,通译为"罗倮",意即"彝族"),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958~1966年初,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先后编创演出的舞蹈作品有《红披毡》、《关灯》等。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带来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工团先后编创的舞蹈作品有《喜背新娘》、《古代刀舞》(后改为《武士的脚步》)、《喜雨》、《凉山渔歌》、《月琴叮咚》、《弹起月琴唱起歌》等,这一时期的舞蹈作品,创作灵感和源泉实实在在来源于生活中,深受大众喜爱。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成立,由凉山州文工一团,二团歌舞队合并而成。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歌舞团成立后,创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主要以创作、演出彝族歌舞为主,创作舞蹈作品有《康巴的春天》、《火车飞来大凉山》、《川江号子》、《跳蹢脚》、《卡沙沙》、《席勒的红裙》等。90年代至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编导和演员,阵容不断强大,主要作品有《溪涧》、《跳月亮》、《纸彩》、《牛角号》、《生在火塘边》、《阿嬷》、《远行》、《赤脚》、《红裙》、《阿惹妞》、《七彩调》、《赛衣节》、《泉边彩虹》、《女人歌》、《节日的天空》、《凉山儿子》等。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舞蹈《快乐的诺苏》赏析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冷茂弘(1938年—2018年1月20日),1938年生,四川南充人,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冷茂弘是凉山民主改革前进入凉山的,他亲身参加了凉山的民主改革运动,目睹了凉山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在这场社会大变动中彝族人民精神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和彝族一代新人的成长。编导以彝族的祭祀舞蹈"瓦子嘿"为基础,吸收了彝族其他舞蹈中的"大字步"、"拐腿"、"荡裙"、"前摆脚"等动作,从节奏、动律、力度、速度和幅度上给予发展变化,同时还采用了群众即兴舞蹈中的甩手和脚部动作的特点,创造出《快乐的诺苏》中上肢不停地甩手、下肢脚部连续划圆圈的基调动作。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快乐的诺苏》充分的表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经过民主改革后所呈现和平解放,生活自由,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通过对一群彝族男女青年互换定情礼物的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彝族人民翻身解放后欢欣鼓舞的心情。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舞蹈《喜背喜娘》赏析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石(1935-),1935年生于重庆,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955年转至凉山歌舞团,1958年考入文化部编导班。创作了以彝族舞蹈《阿哥追》、《红披毡》、《喜背喜娘》、《喜雨》、《清清小河边》、《彝族古代刀舞》为代表的各民族舞蹈作品一百余部。国家一级编导。原中国舞协理事,四川省舞协副主席,现为中国舞协编导艺术委员,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主任。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的编创灵感就来源于彝族婚礼习俗中“背嫁”这一现实题材。该舞意在表现凉山彝家的背亲新风 , 描写为新娘“护驾”的姑娘们向背亲的小伙们狠狠地泼水 、 打棍 、抹花脸 ; 小伙们趁其不备 .巧妙地背走了新娘同时又各自相上中意人 ,为自己找到 下次“喜背”的新娘 。场面热烈 、妙趣横生 。为背亲者戴上小猫 、小狗面具更显喜背风采 。 舞蹈采用了彝族“对脚”、“ 瓦子黑 ” ( 一种脚腿腰胯左右扭动并带动小臂一上一下交替摆动的动作)等结合生活动作提炼加工 。特别是打棍一组舞蹈动作,虚实结合,泼辣幽默。姑娘们重重的举起棍子,却轻轻的落下,小伙子们巧妙的躲避棍棒的追打,反而心里确实很想被姑娘打着几下。编导真实的反映了彝族人民生活丰富,鲜明而淳朴的民族风俗风情, 它将会一直传承与发扬下去。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自建团50多年来,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洗礼,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经刊载于《人民日报》上是这样描写凉山歌舞的,“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确,作为四川省首批一级剧团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始终坚持民族方向,走民族化道路,追寻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目标,同时遵循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艺术,奉献给各族群众,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笔者相信,在未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吴晓邦主编,彭长登卷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凉山彝族自治州资料卷》,内部资料,1987。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四川省西昌市志委编纂委员会编纂:《西昌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凉山彝族自治州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宋浩楠,男,土家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論。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8SP141。cT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凉山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