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吉能小飞,今年5岁了,喜欢唱歌,背唐诗。”五月中旬,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5岁的吉能小飞用普通话向新妹儿作起了自我介绍,而仅仅在一年前,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那在像吉能小飞这样的彝族娃娃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大山深处 11.28万名幼儿学起普通话
凉山州是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彝族民众“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久居深山的彝族民众大多普通话(汉语)水平低下,在转移就业、劳务输出、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困难重重。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当地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11个深度贫困县及非贫困县民族乡镇的2724个村级幼教点内,11.28万名幼儿学起了普通话。
姐把哪打村幼教点是首批试点的幼教点之一。该幼教点辅导员罗英回忆,一年前,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开展前,当地的彝族娃娃只会用彝语交流。如今,不少孩子们身上已经发生了“惊喜的变化”。
吉能小飞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年前,刚进入幼教点的他对这里的课桌、绘本都感到非常不适应。但通过一年的学习,如今,当被问到平时喜欢做什么时,他回答:“喜欢幼儿园(幼教点),喜欢说普通话。”
“平时我们会在备课中加入孩子们喜欢的图画、游戏等元素,让学普通话变得更有意思。”罗英回忆,以前不少彝族娃娃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因难以适应小学的普通话教学,而对今后的学习带来困扰。如今,不少彝族娃娃已经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能与外地人大方交流,还会回家教自己的父母说普通话。
神奇的“AI老师”:科技让教育更美好
“那比(彝语),鼻子。”
在昭觉县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辅导员操作电脑,电脑里的“AI老师”便开始发出语音,教彝族娃娃说普通话。
“我们在昭觉县调研时发现,由于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老师流动性大,一些老师的发音也并不标准,普通话教学面临很大困难。”“AI老师智慧教育”团队负责人刘硕告诉新妹儿,为更高效帮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该团队研发出了彝汉双语的“AI老师智慧教育系统”。
该系统融合了大量当地常用词汇,包括称谓、动物、植物、彝族美食、彝族服饰、礼貌用语等,将常用词汇以“图片+彝汉双语发音”的模式进行展示,简洁易懂,一目了然。
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学前学普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黄静告诉新妹儿,“AI老师”项目只是凉山州“学前学习普通话”行动中“科技助力”的一部分,目前凉山州“学前学普”信息管理平台和“学前学普”手机APP已建成并上线试运行。
“每位幼教点老师的手机中,都安装了手机APP。”黄静说,目前该系统针对凉山州幼儿基础信息的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老师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出勤打卡、管理班级、收发信息,并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和APP进行网上学习和在线培训。
凉山49.82万名学前儿童将学会普通话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凉山49.82万名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从而照亮孩子们的成长道路。”凉山州州长苏嘎尔布如是说。
据悉,由于凉山州的村级幼教点是统筹村委会活动室、富余校舍、闲置村小以及租用民房、新建校舍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开办的,办学条件薄弱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前凉山州将积极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基础建设。
凉山州州长苏嘎尔布表示,在2020年前,凉山州加快完成348所“一乡一园”乡镇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725所村级幼教点的新建、改扩建任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确保尚未入学的学前儿童尽早就近入园(点)接受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