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阔别母校已有十八载,使人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回首往日,许多如梦如诗往事由远而近,变得清晰起来,恰如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流年似水,回忆如歌。这些年来,几乎没有时间悠闲地享受美好回忆的体验了,先前是为考学忙碌,而后便是为生活奔波。人在旅途,总觉得被一条无形的鞭子追赶着。与其说是身后滚烫的目光的驱使,不如说是被裹入都市竞争的洪流中,不得不努力前行,无暇回顾。这种时候,我甚至无数次地羡慕过我那些在封闭的山间悠闲自在地度过一生的乡亲们。
重温民中三年的寒窗生活,犹如细品一杯淡淡的香茗,余味无穷。曾经在瑟瑟寒风中渴望得到一只热腾腾的馒头而求之不得,只好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辘辘饥肠;曾经因衣衫破旧囊中羞涩,躲在角落里编织自己天方夜潭般的梦想。而今,这些都成为了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现在都市的孩子们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他们不知何为贫穷,何为饥饿。有时我真为他们感到惋惜,同时庆幸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因为清贫使我懂得了奋进,懂得了人间冷暖,懂得了如何去珍惜生活。这些年来,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能坦然处之,这些都得益于坎坷经历尤其是民中生活的砺炼。
贫寒和苦难真是一种享用不尽的财富,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之颠的磨砺。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责备自己的贫寒,相反应倍感庆幸,因为经过苦难炼就的铮铮傲骨,是那些生长在衣食无忧环境下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我相信,只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只要心中拥有梦想,就能在平凡生活中谱写出美丽人生。
在我成长历程中,有太多的人给了我关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我必须以百倍的爱来回报他们,回报给了我光明的世界,用我的行动给那些曾经象我一样无助的人帮助,让无望的孩子们看到希望。1997年,我和佟丽华、徐彬、王云海、陈立如、陈明生等大学好友在宁蒗民族中学设立了未名奖(助)学金。这项活动很快得到了身边很多好友的响应,彝人制造等50多人加盟到这项爱心行动行列,资助学生从最初的每年20名,到2005年每年达到90名,还设立了“彝人制造希望小学”,捐献了数十万元的图书。在已接受过资助的310名学生中,已经有50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大学殿堂。在一次次的爱心行动中,在关爱和被关爱中,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洒满爱的世界里,领悟到了爱在生命中永恒的价值,一个人奉献社会才能成就未来。这点点滴滴微不足道,只当是对母校培养的涌泉之恩的点滴回报而已。
征途漫漫,信念依旧,我将风雨无阻,永不停止前行的步伐,因为母校在前方召唤。我知道生命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风和日丽的,但是,用一份美好的心情面对每一天,这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可以庸懒地度过每一天,但无论如何我都会选择紧张而充满挑战的生活。我也可以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但我依然选择拼搏的生活。我相信,积极的人生会令生命变得更加美丽。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由衷地为母校的人才辈出而感到欣慰。作为一名早行者,我会在前方迎接所有志存高远的民中豪情男儿,并以铺路石的形象欢送他们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为他们的成功而喝彩。
感谢母校二十五岁的华诞,给了我一次重温往日时光的机会,使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得以在重温如诗如歌的往事中迈向新的征程。
马新明简介:(彝名:马海龙江),1985~1988年就读于民中初九班,1988~1991年就读于丽江地区中学,1991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历任团委书记、党办主任、人事处处长,现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2000年受国家外国专家局委派,赴美国加州Hayward大学学习,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2006年获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