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取得丰硕成果。近日,团结报记者走进四川小凉山,见证了当地政协组织围绕中共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调研建言,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烟峰镇彝家新寨之晨
时在大暑。川西南小凉山。
远山含黛,索玛(彝语,杜鹃花)飘香。层层山峦中的烟峰山,并无一丝云烟。晨光熹微,山坳里一块块赭红的屋顶,远望像一片花海。
彝家新寨一角
不到6点,一位身材壮硕的中年妇女“吱”一声推开堂屋铁门,背着竹篓朝山腰走去。她叫吉则仁娘,是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县)烟峰镇烟峰社区1组10号的女主人。每天的这个时辰,她都要去山上采茶。
她家在烟峰山有五六亩茶园。数年前,县、镇政府引进了优良的“螺一号”和“复选9号”茶树,这种茶抗病力强、香气高、耐冲泡。在政府的帮扶下,吉则仁娘一家也乘上了靠茶致富的快通车。
到了茶园,吉则仁娘顾不得擦一把汗,便双手麻利地掐起茶芽。她要赶在太阳升起前采满一背篓。否则,眼下的天气很容易使茶“烧尖”。
虽然是夏季,茶叶的价格稍微低一些,但是仍然可以换回不少钱。吉则仁娘的丈夫在外面打工,每月可以赚到五六千元。她在家养猪、采茶,一年也有两万元的收入。家里有婆婆和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女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一件事最让她高兴,那就是2013年,她和寨里的400多户彝族乡亲一起从山上搬到彝家新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每家每户交3万元,这套100多平方米带自来水的房屋就属于自己的了。
不知不觉,吉则仁娘的背篓就被新茶填满。她直起腰,眺望山下,一辆熟悉的面包车已经停在镇头。吉则仁娘热情地和收茶老板打了招呼,把一背篓新茶倒进专用收茶的编织袋里。这些新茶很快就会运抵附近的加工厂,在那里按照彝族古老的制茶工艺,被制成各种彝茶。作为“中国彝茶之乡”,马边县的茶叶名气越来越大,十分畅销。
这时,街道上开始热闹了起来。吉则仁娘走进自家菜园,顺手摘了几颗茄子、薅了一把豆角,准备炖一锅烩菜作早餐。她脚下这条路的尽头,就是七彩连廊和八方历盘广场。
或许是为了纳凉,寨子里有不少妇女正坐在连廊下忙着做刺绣(彝绣),其中就有前进达子。前进达子今年不到30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平日除了带孩子,她唯一的活计就是彝绣。只见红黄黑三种底色的彝绣在她手中翻飞,一会儿就织出一小块。这种彝族古老的手艺,女性之间互相学习代代相传,前进达子掌握得十分熟练。
烟峰镇青年妇女前进达子在忙做传统彝绣。 记者 邵宏华 摄
近些年,政府加大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前进达子明显感觉到,手里的彝绣越来越受欢迎,一件纯手工彝绣服装售价高达3000元。
吉则仁娘和前进达子们或许并不太清楚,省、市、县、镇各级政府为了挖掘和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做了多大的努力,但是,她们却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彝族自古流传的一些非遗传统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有的还以活化的形式得到重生。
非遗保护项目如雨后春笋
在马边县城,几乎无人不知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这位“绣资”出众的彝族女子,2011年发起成立当地首个刺绣合作社,带动周边的绣娘居家创业。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共同组织开展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选工作名单公布,乔进双梅建立的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因有效地促进了马边彝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帮助绣娘们增收致富而成功入选。
马边县文化馆馆长蒋兴义告诉记者,在小凉山地区,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小凉山彝区地域广阔、文化多彩,非遗项目分布广泛、种类丰富。面对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共乐山市委、市政府早在2017年即推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全市上下提高认识、统一行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小凉山彝区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已列入省级14项,市级54项,县级136项。现有省市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7人。
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今年初,乐山市政协即组织民族、教育和文艺界别委员,深入大小凉山彝区,调研、协商彝族非遗保护和利用问题。对其所形成的有关报告,中共乐山市委书记马波批示,要结合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建议,形成改进有关工作的具体措施,把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做好。
四川省乐山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乐山市委会主委周丹妮(右)在考察彝族非遗保护工作。
带队的乐山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乐山市委会主委周丹妮,总喜欢把在彝区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的人。她说,近年来,以小凉山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为契机,马边、峨边(即峨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峨边)、金口河区等小凉山彝族人才频频“出圈”。无论是《星光大道》的动听歌喉,四川国际非遗节上的最美乐符,还是伦敦时装周的顶级刺绣、巴黎时装周的极致配色,都有来自小凉山地区的身影。
凄美动人的彝族史诗“甘嫫阿妞”传诵千年。围绕省级非遗项目“甘嫫阿妞”,峨边彝族自治县精心打造非遗文化精品,连续创作大型民族音乐剧《美神甘嫫阿妞》、《背新娘》以及原创歌舞剧《尼莫扎色》,艺术地活化彝家新寨生活并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展演,呈现浓郁的民族风、中国风、国际范。
彝区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一大早,当吉则仁娘回家准备早饭的时候,烟峰镇党委书记拉叶建罗和副书记曲木日更一班人,正在镇里忙于防汛值班。
曲木副书记瘦瘦高高的,身着白衣黑裤,显得十分精干利落。尤其是他别在胸前的党徽,煞是抢眼。他是峨边人,彝族,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提到非遗保护问题,他饶有兴致地说起家乡峨边,觉得那里搞实体展示和活态传承很有意思。他说峨边初步形成2条特色街区,8条特色小巷,N个村史馆、民俗馆,“记忆峨边”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展示非遗16项,去年入选首批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当然,包括马边县和峨边县在内的小凉山彝区,毕摩经诵、阿惹妞妞、彝族年俗、甘嫫阿妞传说、彝族婚俗、民间泡水酒,还有峨边九大碗、彝族苏尼舞、哭嫁歌,包括泥塑、扦插、银饰、月琴、漆器、口弦弹奏技艺等200多项,都已列入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了!非遗小巷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市非遗工作推进会也在峨边召开,这些都让年轻的曲木书记印象深刻。
他边说边领着记者参观烟峰镇八方历盘广场,说“八方是指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历是指彝族的十月太阳历;盘是指整个广场围绕火把三锅庄形成的罗盘式广场”。曲木书记越说越兴奋,他眯缝着眼睛、神情欢愉地告诉记者,我们会在这里举办阿依美格节,彝族火把节、彝历年节庆等活动。阿依美格节就是彝族的少年儿童节吧!届时,寨子里每人都穿彝族盛装,儿童们手持缨枪杀向“恶魔”;火把节上,大人们围着火把跳起达体舞,热闹异常。
对此,当年负责建设彝家新寨时候的副县长、现任县政协主席孙燕平却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小凉山彝区非遗保护还有许多“痛点”,除了资金匮乏,社会各界对此事认识不足、以为这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同时还缺少大量专门人才。曾做过马边县政府扶贫办主任的县政协副主席徐忠廷则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小凉山彝区非遗项目普遍“待字闺中”,缺少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以及科技和资本的有效对接,产业化发展程度不足。
记者去马边时,马边县文化馆馆长蒋兴义正在泸州参加叙永县彝学会扯勒文化研讨会。记者和他进行了微信沟通。这位非遗保护专家表示,马边县有71项县级名录,143名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缺少资金,(马边县)整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现“散养式的状态”。
他说,没有传习培训场地,甚至召集一次交流式的会议,都没有条件。这是马边目前的困境。
集智聚力实现“零”的突破
如何进一步搞好彝区非遗保护和传承?蒋兴义认为,民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着力点在基层、在山寨,在土墙房、瓦板房、茅草房里。非遗工作者、搜集者、整理者,要走进的是乡村、基层,要走访的是民间的艺人、能人、匠人,他们才是民族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守护民间艺人、能人、匠人,才是保护非遗的根本所在。
其次,保护民族非遗,除了让基层群众对非遗传统有一定的认知外,还必须满足基层文化圈及文化守护者的利益诉求。只有如此,基层群众才会自觉、自愿、自信地去保护和传承非遗。
或许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缘故,孙燕平喜欢从产业的角度谈论非遗保护问题。他说,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探索“资本+园区+演艺+农户+交通”的新路,主打“彝风彝韵”品牌,建设彝家婚俗产业园区等,使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生共荣。
在小凉山,彝区干部群众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要全力争取甘嫫阿妞传说、维克达解习俗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6月8日,乐山市政协向中共乐山市委提交了《关于“加强小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界别协商的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小凉山彝区非遗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委员调研协商情况提出了建议意见,其中主要包括提高全民认知水平、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和加强要素保障力度等。
乐山市政协主席黄平林长期关注彝区非遗的传承保护问题。他说,市政协建议用非遗+数字化手段,通过口述片、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综述片,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和保存,积极创建省级小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专项资金,建立本土民族非遗人才培养培训体制,实施乐山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充分利用成昆铁路复线开通机遇,主动对接省市交通规划,打通从县城到非遗场所“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
对此,黄平林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他介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规划,将小凉山非遗保护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有效实施“非遗+乡村振兴+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径。将小凉山彝族非遗与乐山市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他举例说,可以将非遗与彝族村落发展史结合,建立村史博物馆,建立作坊式非遗展馆,将非遗展示、体验、传习有机联合起来,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在彝家新寨商业街,拉叶建罗书记不止一次对记者津津乐道“小凉山非遗直播购物”、“小凉山非遗会客厅”等线上“云消费”场景。曲木日更副书记则憧憬道:未来,彝族非遗要和民族地区旅游深度融合。他说,等打通县城到非遗场所“最后一公里”,非遗+民宿+演艺+游学等新的业态涌现,伴随乐山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小凉山非遗一定会在大峨眉旅游圈、在构建多民族共同文化体中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