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建造美丽新农村,编制美丽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推进集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概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具体以楚雄市紫溪彝村为例,对紫溪彝村的建设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设模式;彝族;特色;紫溪彝村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4.058
1 选题的依据和目的
根据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创建方案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农村居住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达到良性互动,借鉴省级重点村建设的经验成果,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紫溪彝村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了一个具有彝族特色的大型村落,且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于此,对民族特色新农村模式推广的内力因素(推广的基础条件、带来的效益以及居民生活幸福度)和外力因素(政府关注、群众支持、媒体关注度)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出紫溪彝村发展的可行性经验,目的是将该模式推广应用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各个县镇区域,实现各个县镇区共同发展。
1.1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新农村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为农村特色产业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营模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交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促进楚雄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因此对新农村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教育发展迅速,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1]。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生产条件差;农产品粗放生产,附加值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和谐;村镇建设模式混乱,人居条件恶劣;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较落后,发展水平低。
2 紫溪彝村建设的模式经验分析
2.1 紫溪彝村概况
紫溪彝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紫溪山脚下,距离楚雄市区12 km。1994年由于西静河水库建设,从楚雄市吕合镇搬迁过来,全村共有84户、365人,彝族人口占93%,是一个山区、移民、彝族为主体、贫困的村寨。2012年以来,按照“将紫溪彝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发展潜力、最彰显民族特色的一流新农村”的要求,推进了特色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建设,此方案的实施使紫溪彝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2016年,紫溪彝村实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3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 700元,比2012年增长48%,真正成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紫溪彝村先后获得了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巾帼示范村”、州级“文明村”和卫生村等殊荣, 有“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之称, 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全国563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村庄之一。这一系列的成绩再次说明了紫溪彝村建设模式具有可行性。
2.2 紫溪彝村建设模式的思路
2.2.1 全面实施党建引领战略,促进彝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政府鼓励彝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推进组织建设,不断实践乡村发展的新模式,达到了“组织强化、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良好效果。当地政府通过全面实施党建引领战略,构建“五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升了彝村党总支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和服务民生的能力,能够有效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2.2 建立严格的督查机制
彝村建立了严格的督查机制,倡导健康向上的群众精神文化,充分发扬民主,突出村民自主治村的民主管理模式,坚持“四议两公开”、村组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对涉及村集体山林土地处置、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农村低保户评定、救济物资发放等重大事项,均通过召开“三委会”党员干部会、户长会进行民主决策,并定期公开村务,制订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和任务,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促进彝村组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2.3 整治村容村貌,营造美丽宜居环境
彝村注重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守国家生态及耕地、林地保护红线规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村内居民居住的以彝族特色小楼为主,有242 ㎡、279 ㎡、308 ㎡ 3種规格,斜顶青瓦、庭院护栏、砖雕彩绘、整齐有序,并且充分融入了彝族文化,也考虑了村民自主、出租和经营的需求。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实行“镇干部联村、村干部包组、小组组织实施、群众主体负责”的联动模式,各负其责,推动该村村貌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整治、农村宜居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一个美丽宜居环境。
2.2.4 利用乡土文化,彰显彝族特色
彝村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依托丰富资源文化建设了村标广场、火把广场、祭火塔、太阳女神雕塑、中心大火盆、彝族十月太阳历、十兽图腾柱、浮雕景墙和圆雕彝鼎等别具一格、彰显民族风格的设施,充分融入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如今,彝村大力举办火把节、中秋节、彝族年和六月六情人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增加了彝村旅游的人气,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彰显了彝族特色,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2.5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原特色产业
目前,彝村逐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高原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转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全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开办特色农家乐和建设小客栈,把彝族刺绣、土特产商品交易、民族歌舞融入其中,打造成一个旅游、休闲、娱乐的聚集地。此外,彝村还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支持紫溪庄园、庞业农林庄园、紫溪鲜花谷、滑草场、黑山羊养殖和冬桃采摘等项目建设,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辐射并带动了周边村发展冬桃、樱桃、黄金梨规模化种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采摘体验。农业、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赢,促进了经济共同发展的联动效应,使紫溪彝村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3]。
2.2.6 推进公共服务,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村内各区域配套设施、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污水处理以及景观牌坊、主题广场、叠水瀑布等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需要和旅游需求。修建了警务室、卫生室、娱乐广场、公厕和篮球场等,安装120盏太阳能路灯,种植了4万多株各类树木[4]。另外,村里设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村民劳作之余,可以去查阅书报、观看科教片等,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3 紫溪彝村发展模式的经验分析
2.3.1 目标定位准确,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彝村力争打造“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制定了相关的发展目标,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15.6 ℃,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如冬桃、樱桃等。另外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彝族文化,开发临近宋村、紫金村等区域的旅游资源潜力,融合特色林果观光采摘、现代农庄体验、乡村农家乐和民族文化展示等各种元素,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彝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使用新能源,爱护村内环境,切实做好了生态旅游村建设工作。
2.3.2 采用“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群众自建、干部服务、统一运作”的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强调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建设发展的引导和帮助。彝村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体现在整合美丽乡村、移民新村、特色旅游村、农村环境综合政治、生态园林绿化、配电网、特色产业和特色村庄等项目上。村民主体方面,充分发扬民主,突出村民自主治村的民主管理模式,在全村推广“村规民约”“轮户联防”“门前三包”等乡村土办法约束村民。在乡村建设方面,向社会招标,尊重村民的意愿,各党员干部起到了带头作用,服务村民,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开展,同时让村民实现了“生产发展、乡村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
2.3.3 科学管理,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新能源
彝村通过实行《紫溪彝村村务管理规定》等村庄管理规定,有效促进了彝村各项事务协调有序地开展,为了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在民居建设、养殖小区建设、蔬菜基地建设上,达成了“合理设计、功能齐全、俭约用地”的共识。彝村采用了新型能源,34户村民都使用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9套,年均节约燃煤、烧柴3 000多t;村间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05盏,年均节省电费3万多元。新型能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村民的生活成本,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周边的森林资源。
2.3.4 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积极做好招商引资,依托龙头企业带动
彝村结合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发展冬桃、樱桃、黄金梨、人工食用菌、商品蔬菜的采摘,黑山羊养殖等现代观光农业,引进紫溪滑草休闲园建设项目、紫溪鲜花谷建设项目、云南庞业旅游开发项目。依托引进的欣恵蔬菜种植基地、和邦食用菌种植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紫溪彝村奶牛养殖项目以及云南燃料二厂,通过村民土地、集体道路、水渠、灌溉设施折资入股村集体和村民于年底进行统一分红,实现了村企互利共赢的局面。
3 紫溪彝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资金,规划不合理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彝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村民家庭收入有限,导致在经营农家乐、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受到限制,发展速度缓慢,村民经济收入虽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差距。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环境破坏的问题,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彝村的可持续发展。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不足
虽然彝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部分设施老化、损坏,缺乏管理与维修,少数已经不能使用,且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路灯、公厕、餐饮、游乐和休憩场地等方面,导致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经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专业人才缺失
彝村村民大多只有小学文化,在开办农家乐时,思维和运作方式难免受到影响,加之思想观念较保守,不懂创新,导致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此外,相关旅游专业人才缺失,高素质导游人才较少,从而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3.4 品牌特色不明顯,缺少对外宣传
彝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品牌特色还有所欠缺,在打造文化旅游名村方面,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是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缺少对外宣传,对外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方式,扩大宣传渠道。
4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4.1 多方筹集资金,并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政府可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开展招商引资,保证村民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城促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与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彝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出符合彝村实际的发展规划方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优势资源,策划好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避免在以后发展中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方面的接待能力
相关人员在制订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考虑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彝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比如对景观牌坊、主题广场、叠水瀑布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加以完善,使之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需要和旅游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其接待能力。
4.3 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引進旅游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
农民素质对提高彝村旅游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彝村应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不断提高接待能力,从而能给游客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彝村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进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让他们参与旅游建设项目,也可以对村民进行引导。
4.4 充分挖掘彝族文化,加强品牌特色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当地政府要充分挖掘彝族文化,充分利用彝族特色开发各个景点,积极宣传自身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主动探寻新的方式。同时,当地政府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彝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加快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5 结语
紫溪彝村新农村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建设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民居建设上彰显彝族特色,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搜集、挖掘、整理彝族文化,加强传承和保护,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高原特色产业。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始终坚持实施党建引领战略,建立严格的督查机制,整治村容村貌,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值得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磊,谭亮魁,谭宏林.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果及发展方向[J].现代农业科学,2009(11):158-160.
[2]吕江.紫溪彝村 民族风情入画来[J].中华民居,2016(3):114-119.
[3]陈湫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以楚雄紫溪镇彝村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96-97.
[4]曹昱亮.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J].特区经济,2010(7):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