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近12点,凉山州彝族医药研究所彝医特色治疗室的病床上,躺着好几名病人,医生阿俄拉子忙着给他们诊疗。“这时候人少些了,早晨的时候病人最多”,阿俄拉子说。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自成体系的彝医药文化,在用药方法、药物剂型和品种方面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近年来,彝医药技术不断成熟,接受彝医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彝医药保护和传承瓶颈问题却不容忽视。
加工药材。阿子阿越供图
核心提示
近年来,彝医药技术不断成熟,接受彝医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彝医药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筅今年初,经专家评审和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确定了第一批凉山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名单,共计8项实验区中,就有凉山彝族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65岁的阿子阿越一直呼吁保护和传承彝医药。宋明 摄
一. 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彝医药治疗
西昌市佑君镇60多岁的沈阿呷患慢性关节炎多年,曾到不少医院治疗过,但效果并不佳。“你看我的左脚,现在能动了,走路都不要人扶了。”10月21日,记者在凉山州彝族医药研究所彝医特色治疗室见到沈阿呷时,她刚从治疗病床上下来。她告诉记者,这次发病送来治疗时,左脚动不了,痛得说不出话。在彝医特色治疗室,医生阿俄拉子对她实施了彝医针刺疗法、彝医火草灸疗法,三四天下来,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2005年9月,凉山州成立了彝族医药研究所,挂靠在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职能是对凉山州彝医药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开发,开展民族医药临床服务。
2007年,研究所开设了彝医门诊,研究所负责人沙学忠医生介绍,研究所现有兼职职工9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主管药剂师1人、硕士研究生2人,“近年来,彝医药技术不断成熟,接受彝医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
记者在治疗室采访时,正好有两名正在进行治疗的病人。记者看到,一名病人平卧在病床上,露出腰部,阿俄拉子在其腰部放置灸盒,灸盒内是正在燃烧的火草条。彝医火草灸在彝族民间流传200多年,历史悠久。沙学忠介绍,该技术以凉山地区特有的火草为原材料,经特殊工艺制作成火草绒或火草条。治疗时,将火草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取的穴位施灸。或把火草条切成长1厘米左右的几节,点燃后放入彝医火草灸盒内,然后置于选定的部位,可以起到祛风止痒、暖胃、散寒除湿、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医生阿俄拉子为病人诊疗。 本报记者 何勤华 摄
二. 瓶颈彝医药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10月23日,记者来到阿子阿越的西昌彝医药研究所,展示厅里陈列了多种彝药,还有不少治疗工具。在她的院子里,栽种着“牛莫不”、“牛古乌土”等草药。
在凉山州,阿子阿越是一位致力于保护、传承彝医药的先行者。
阿子阿越自幼听母亲传授医术,1974年9月,她考入成都中医药学院医学系。系统学习了专业医学知识后,阿子阿越从1985年开始进行彝医药民间单方、验方、秘方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常用药物的拍摄、采集、制作标本、分类鉴定等工作,及时抢救保护了诸多宝贵的彝医药经验与技术。1998年,阿子阿越创立西昌彝医药研究所,这是一间民营科研机构与诊所。
2010年,阿子阿越成了我省整体保护和传承传统彝医药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她收集了1000多份彝族民间传统医药经验与常用动物、植物、矿物标本,1000多个秘方,通过对这些秘方和药物进行反复的科学分析、整理、改进、实验,探索与积累了一些对痛风、风湿、面瘫、皮肤病等多种疑难病症的治疗经验与特效处方。
目前,已经65岁的阿子阿越仍然在为彝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奔波,“彝医药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古老、神奇、安全、有效”的彝医药,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彝医药保护和传承却遭遇瓶颈。一方面,彝医药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多依靠经验的口头传授,可是眼下全国的彝医药专家老龄化严重,传承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许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不愿意学习。 阿子阿越是家族第十六代传承人,问及传承人,她说,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传承家族和她的医疗技术,而是选择了文艺工作。不过聊以自慰的是,目前她已收了4个徒弟。
彝族医药研究所负责人沙学忠介绍收集的医药标本。 本报记者 何勤华 摄
三. 探索彝医药发展有望迎来春天
最近,阿子阿越又忙着备课了,近期,她将赶往西南民族大学,为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专业本科班的学生上课。
2014年9月,西南民族大学开创性地招收了彝族文化教育史上第一个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专业本科班,实现了彝医药现代教育传承零的突破。在首批20名学生中,有16名来自凉山州。在大学4年里,他们将系统学习《彝医基础概论》、《彝药学》、《彝医方药学》等相关课程。
阿子阿越是该专业的重要发起人和客座教授,《彝医基础概论》这门课,就是她主讲。她说,因为是客座教授,自己的课程都是集中讲授,一年来,已讲授了31节课。通过观看和了解,她觉得这批学生学习都很认真,表现很优秀,让她看到了彝医药传承的希望。
据了解,这20名学生中,有一名德昌学生,已正式拜阿子阿越为师。
此外,彝医药保护与传承,还将在更广阔的空间开展。
今年初,经专家评审和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确定了第一批凉山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名单,共计8项实验区中,就有凉山彝族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凉山州表示,将按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0月22日,凉山州在西昌月城广场开展了世界传统医药日义诊宣传活动。凉山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科科长罗德英说,凉山将充分发挥彝医药的特色优势,更好地使用彝医药资源服务于群众,做好彝医药研究工作,多方面努力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凉山州彝族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先后20余次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彝医药资源,采集彝药标本,制作彝药生药标本300余种,蜡叶标本100余种。工作人员筛选出凉山州三种特色彝药(都拉、两头毛、木姜子)进行药理、毒理试验,为引种、研究、开发彝药打下基础。目前,该所收集到的彝医药适应技术共70种,其中有6个纳入国家级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科研课题,2个纳入省级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