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卡的新年愿望
作者 吴星霈 2019-12-19
原出处:彝族人网

彝族年间的阿里木卡总是很忙碌,当大家都还在忙着走亲访友的时候,他却早早的就不在家里了,问其家人他去哪里了,每次都是被告知“还在上山放羊子呢”。
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18_1.jpg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42岁的阿里木卡,家住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犹记得2014年时,一家人安守着山里彝人的本份,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用自己的质朴勤劳,在山区这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为生活而奋斗着。曾经的土墙房里,家徒四壁,自家那几亩薄田、些许家畜,让他既感到安稳,可又略显无奈,全家人均纯收入不足2700元,让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妻儿,脸庞虽温暖却难免挂着一丝愁容。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随着党和政府对凉山彝区的高度关注,国家扶贫力度的持续加大,脱贫攻坚战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阿里木卡一家通过精准识别,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生活开始悄然发生了改变。易地扶贫搬迁开始了,土墙房变成了两层楼的小洋房;水电、入户路到家了,告别了往日生活的泥泞与艰辛;通村公路修好了,外面的世界离家人更近了;孩子们也长大了,外出务工不再困难,大儿子去了浙江,二儿子去了成都,一家人都在为着幸福生活而努力打拼。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18_2.jpg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作为省直牵头定点帮扶单位,对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开始了定点帮扶工作,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2016年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00万元,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在村里建成山羊养殖基地,修建圈舍77间,投放了种羊700余只,阿里木卡不但有了自己的羊圈,也分到了12只种羊。“喀沙沙,感谢党和政府,这下日子就有希望了!”这是他在第一书记手中接过羊圈钥匙时说的话。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18_3.jpg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一大早,阿里木卡就会来到羊圈,巡视一圈自家的羊群,检查是否有羊子生病,幼羊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果发现有异常,他会把生病的羊子留下单独照看,“一看二摸三听”,这是农技员教他的办法,确保了羊群的存活率。然后他才会打开羊圈,驱赶着羊群去山里吃草,在领头羊的带领下,一群羊、一个人,这个默契的队伍,沿着通村公路,依次向着村庄对面的山林里进发。“一、二、三、四……”阿里木卡默默的跟在羊群后面,一遍遍的数着自家的羊儿,像似虔诚的祈祷,更像似美好的祝福,祝福着每天生活的开始。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当太阳西下,阿里木卡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村口,如同打完胜仗的将军,兴高采烈地带着羊儿们回圈,嘴上依然是“一、二、三、四……”,一遍遍的数着,对明天充满了向往。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劳换来的是幸福的收获,付出得到的是岁月的馈赠。2017年底,家里人均纯收入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其所在的拉莫乡挖曲村也率先完成了贫困村退出。阿里木卡仍是每天早出晚归的出现在村头,风雨无阻,手中那一根赶羊用的长木棍、那一件披在身上的“查尔瓦”、那一身“赶羊娃”独特的“味道”,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问他这么累值得么,他却总是大气的说道:“生活越好,我越高兴!”。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阿里木卡的努力,他家的山羊数量从12只发展到了78只,家里还养了3头牛、4头大猪、80多只鸡鸭,家中的几亩耕地在年初种下了省冶金局捐赠的荷兰十五号土豆,土豆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提高,市场销路也不错,家中真正是五畜兴旺、年谷顺成。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十分争气,在外务工,不怕苦不怕累,一年下来工资也有好几万块钱。全家六口人五个劳动力分工明确,年轻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两个老人和媳妇务农持家,现在全家总收入已经达到了71544元,人均纯收入11924元,远超2019年度脱贫标准线,全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彝族年期间,家里不但杀了两头大猪,还卖了一头牛,两个儿子也从外地赶回家过年了,一家人齐聚一堂,邀请亲戚邻居们吃坨坨肉、喝点小酒,显得特别热闹,尤其是今年小孙女阿句佳敏的降生,含饴弄孙的日子让他觉得非常幸福,不由也喝上了几杯。“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党和政府政策好,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吃得起肉、穿得暖和,孩子们出得了远门、娶得起媳妇,我现在就一个愿望,希望明年自己家的羊子再多一点,能早点上一百,如果二儿子能早点娶个媳妇回来,我就给他50只羊子去当彩礼,哈哈!”阿里木卡一手举着酒杯,在驻村工作队员面前玩笑般的说道,脸上微微泛红,是酒后的微醺,是生活的陶醉……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原载于《彝族人网》   作者:吴星霈kd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