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位于荥经县北面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山深处,漫山遍野的茶园被一团团云雾缭绕着、滋润着。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海拔相近、地理位置背靠背的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境内。两个彝族乡有着同样的地理优势——海拔高、生态优,是高山有机茶的理想种植环境,这为两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提供了舞台,截至2018年,两个乡共发展茶园近2万亩。
“以前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守着自家茶地掐茶卖现钱。”群众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往“种点土地有粮吃,养头猪儿有肉吃”的传统生活一去不返。
记者(左一)在民建彝族乡大坪村采访
蹲点·记录 镜头一:小茶叶成就
从荥经县城到宝峰彝族乡有14公里,多是盘山路,随着基础设施投入加大,路面加宽后,两车在弯道会车也无压力。车行至半山,一片片茶园不断闯入视野,宝峰彝族乡就镶嵌在“茶海”中。茶园中,冬季管理后茶树枝修剪痕迹还很新鲜,彝、汉双语标注的宣传牌、展示栏很醒目;茶园边,彝族风格的房屋整齐干净,硬化后的乡村公路一头连着百姓家门口,一头连着茶地生产便道。
宝峰彝族乡曾是全县出了名的穷乡——以传统农业为主,百姓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跟不上。穷则思变,种粮,宝峰彝族乡没有足够多的良田;种菜,规模化发展要求和前期投入极高。但宝峰彝族乡处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是高山有机茶的理想种植环境。
选育优质茶树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成立茶叶专合社,引进茶叶加工企业……立足优势,几届宝峰彝族乡党委一以贯之地引导群众发展茶产业。经过努力,群众种茶积极性高了,腰包鼓了,茶园面积迅速发展到5500亩规模,每到茶叶采摘期,本地茶企用流动车辆上门收购鲜叶,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交易。“勤快点的老人,守着茶地每年也能挣一两万元现钱。”宝峰彝族乡党委书记杨建说,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庄稼,人均每年收入不到500元,而现在依托全乡茶产业,人均年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
2017年,宝峰彝族乡贫困村杏家村摘除“贫帽”。2018年,全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3月,荥经县高山云雾茶第二届采品活动在宝峰彝族乡举办,再一次提高了“茶海彝乡·康养宝峰”的影响力。凭借高山有机茶良好的品质和口感,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和合作意向纷纷传来。杨建表示,该乡在巩固茶产业发展脱贫成效的基础上,将做精茶叶深加工,提升高山茶的品牌知名度,推动茶旅、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困难群众走上致富奔康之路。
宝峰彝族乡茶园
镜头二:小茶叶成增收“敲门砖”,“金钥匙”开启致富门。
同样的茶产业发展,也在民建彝族乡进行着。走进民建彝族乡大坪村彝寨,5排以红、黑、黄三色为主体色彩的房屋鳞次栉比,外墙上的装饰画颇有彝族特色——一弯明月上,身着彝族服装的女子正在弹奏月琴,色彩斑斓的几何纹样、马樱花和喜庆的吉祥图案。
“家里的衣柜、电视柜、床、电饭锅、电磁炉等都是政府解决的。每年租地种茶也有几万元收入,日子好过了。”村民李木支哈说。
大坪村是民建彝族乡两个彝族聚居区之一,居住有50户。20世纪90年代初,李木支哈和很多彝族同胞从凉山州、云南等地自发迁至民建彝族乡,靠租赁塔山茶园、耕种中高山废弃土地为生,生活贫困。
大坪村党支部书记赵艳红说,社会各界捐助和政府帮扶是一方面,真正让大家脱贫的还是茶叶。大坪村民从塔山有限责任公司承包茶园管理,公司出肥料和管理技术,负责茶叶回收,村民每亩每年象征性给付租金即可。
民建彝族乡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茶叶采摘期比平坝地区稍晚,不少群众利用时间差到名山等地摘茶挣钱,等塔子山茶园到了采摘期再返回。
“只要踏实肯干,一年下来收入六七万元没问题。”李木支哈说。“守着茶园,一年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遇到赶场日拿出来割肉吃。这几年有些家庭还买了小汽车嘞!”赵艳红转述的村里老人的话,一语道破了茶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
“这里是荥经县的茶叶重点乡镇,全乡有茶园12000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1/10,茶叶年产值4800万余元。”该乡党委书记刘娟说,2018年10月实现了全乡贫困户165户667人全部脱贫,金鱼村和大坪村两个省定贫困村退出。
对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刘娟表示:民建彝族乡将以建设万亩亿元茶叶示范基地为重点目标,以“彝情风寨、彝魂山巅”为亮点,深挖“彝族魂”,打响“彝族牌”,唱好“彝族戏”,走出一条集茶产业、农业观光与休闲旅游、彝族风情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之路。
蹲点·故事:一个彝族老人的心里话
11月22日,彝历新年期间。宝峰彝族乡杏家村勒格比尔一家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中。头一天杀的年猪已开始熏制腊肉,家里的女人忙着灌香肠。彝家香肠除了要灌入肥瘦肉,还要加入土豆丝。
“洋芋是自家种的,和肉一起灌香肠,炕(烟熏)过后味道才好得很哟!”装填、捆扎,勒格比尔的儿媳曲目布洗的手脚相当麻利。
73岁的勒格比尔不会讲汉语,但能听懂“你好”“谢谢”“种茶”等常见词。采访中,老人连说带比急切想要告诉记者这些年种茶给他家带来的变化。同时,“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关心帮扶。”通过杏家村第一书记何文芳翻译,我们得知勒格比尔一家有10口人,5亩茶园,每年仅种茶一项就增收四五万元。“要不是种茶,生活还是恼火。”近几年全乡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价格有保障,不愁销路,勒格比尔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蹲点·手记:小环线串起大产业,农旅融合助民奔康。
从宝峰彝族乡到民建彝族乡不到40公里,一路上我们见证了茶产业助力群众脱贫增收的可喜嬗变。李木支哈、勒格比尔等彝族同胞知道“脱贫靠产业”的道理,但他们还没意识到,一枚枚茶叶扣成的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全县布局打造“茶区变景区”的蓝图已近在咫尺。
近年来,荥经县围绕“茶、果、竹、药”四大主导产业,把“高山有机茶、生态果蔬林竹、特色中药材”三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将全县31个贫困村全部纳入特色产业环线建设规划。
截至2018年底,荥经县种植茶叶面积10.9万亩,覆盖全县21个乡镇,新添、天凤、宝峰、民建、荥河等乡镇已基本或完全实现茶产业主导,并形成以茶产业发展为主导的“茶产业环线”。可以预见,随着茶园建设标准提高,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能歌善舞的彝族群众将在云雾缭绕的高山茶海里,唱出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采茶歌。
本文原载于《雅安日报/北纬网》 作者:记者/高小松 王大军 原标题为:高山云海茶飘香 彝族同胞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