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慕遮雕像、支格阿鲁广场、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九重宫殿、彝族太阳历广场、火把祭祀广场、土司庄园、千户彝寨……
走进位于贵州省野玉海景区内的海坪彝族文化园,到处可见彝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与景点,恍如走进千年前的彝族部落。
这座小镇的诞生,得益于水城县用活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将移民搬迁融入到景区建设、建设突出彝族文化元素,达到开发民俗民间灿烂文化、依托旅游业助推贫困户脱贫、促进景区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让千户彝寨变成了“迁富彝寨”。
九重宫殿
重塑乡愁
千百年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海坪,当地彝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火把节。这一传承,成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刻记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民风风俗不断被现代化吞噬和消亡的今天,水城县当初在建设千户彝寨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如何镶入彝族文化元素、重塑乡愁。
于是,5年前,野玉海景区千户彝寨项目应运而生。
千户彝寨一角
千户彝寨项目被列入六盘水市2012至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4年,水城县在景区内启动了总建筑面积达11.6万平方米的千户彝寨建设,将周边6个乡镇29个村、1006户4123名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融入到了景区内。
依山而建的千户彝寨,建成了六组带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民居,突出了地域特色和彝族文化。六个组团分别对应“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彝族支系。茅草屋顶、红土外墙、墙上还辅以图腾和彝文的土掌房,均显示了彝家人的朴实无华,流露出彝家人的热情奔放,凝结着彝家人的血脉亲情。
寨子中房屋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相集成寨、甚为壮观。农户自己居住在二楼,将一楼装修成为具有休闲度假、实体经营功能的家庭旅馆或商铺。民宿酒店、彝族特色产品商店等随处可见。沿着观光步道信步,游客可以走遍千户彝寨的每一个角落,真切感受彝族同胞的朴实真诚、热情好客。
文化离不开载体。在打造千户彝寨的同时,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内的彝族文化广场、彝族风情街、土司庄园、太阳历广场、九重宫殿、彝族始祖希慕遮雕塑、彝族英雄支格阿鲁雕塑等文化组成部分,也展开了建设的画卷。
希慕遮铜像
于是,用紫铜板手工锻造、目前全国最大的彝族人物塑像、高达25.8米的彝族始祖希慕遮铜像落成;气势恢宏、外墙刻满了彝族先民留下的彝文典籍——《宇宙人文论》的九重宫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祭火台下的九十九层台阶,太阳历广场上的十根圆柱雕塑,以及风情街里彝族十兽、占地2万平米的土司庄园、观光小火车……一个个景点、一处处载体,无不镶嵌着古老的彝族文化、记忆乡愁……
如今,每年火把节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彝族同胞及游客,都要齐聚在2.4万平米的火把广场上、篝火狂欢;齐聚在雄伟的彝族始祖希慕遮下,进行祭祖大典。这一切,使得这个小镇,成了全世界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
搬迁致富
千户彝寨搬迁项目,早已实现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循环发展。
高树仙老家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搬来前,一家人靠种玉米、土豆为生。“那时候种地,只能填饱肚子,全年下来,收入也没有节余。”
搬入千户彝寨后,高树仙及丈夫、儿子、儿媳都在景区内就业,4口人每月的收入接近8000元。而且,一楼门面还用于入股开商铺,每月还有200多元的收入。
同样,作为2016年首批迁到千户彝寨的贫困户,安信书一搬来就被安排到景区的舞蹈队。旅游旺季时,她与另外三十多名舞蹈队员,定时为游客们表演传统的彝族舞蹈。游客不多时,她们则自娱自乐地在景区入口处唱歌跳舞,或到景区的服饰店里,绣制彝族旅游刺绣。
跳舞这份工作,每月能为安信书带来1700元的收入,她的丈夫则在停车场里当引导员,两人收入相当。而在搬入千户彝寨之前,他们在外地打工好几年,因为学历不高,收入微薄。
“以前生活条件差,靠种地根本没办法脱贫,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哪敢想象住上现在的小洋房。”安信书说。
原本在大山深处以种植苞谷、土豆、养猪维持生计的张忠敏,如今在彝寨民宿帮忙打理客栈,每个月也有1800元的收入。
高树仙、安信书与张忠敏,只是搬迁户就业的一个缩影。
风情街一角
2019年火把节,将于7月25日至27日举行。组委会将在彝寨内设美食展位800个,其中为安置户提供300个免费摊位经营,预计每户每天收入1200元,达到推动旅游在搬迁区促脱贫攻坚的目的。“届时,我们又将有一得笔不小的收入。”一搬迁户表示。
为了实现搬入景区的贫困户持续发展,水城县给他们提供了就业、产业、技能等“5个保障”,以全力解决搬迁户以后在生产、生活、就业、就学、就医中遇到的困难,并拓宽贫困户就业岗位,增强贫困户技能,有效促进了景区和谐发展。
游客参与舞蹈
如今,千户彝寨搬迁项目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以“易地扶贫”为核心,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走出了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并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共赢的“三变+旅游+扶贫+易扶”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开创了一种“产业带上新移民,旅游景区安新家”的集中搬迁模式,实现了“搬一个寨子、建一个景区”的目标。
截至目前,野玉海景区以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模式,已先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1525人,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火了小镇
刚刚过去的7月18日,海坪彝族文化园获颁“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块“牌子”。
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园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主体的扶持引进,增加文化要素投入,充分发挥园区文化资源集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信息共享等作用,为六盘水文化产业文化集聚、项目孵化、呈现特色、形成规模等方面再立新功。
事实上,藏身景区,作为景区一部分的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的建设,不光树起了易地搬迁扶贫的典范,彝族文化的研发和乡愁的重塑,使得小镇也成了集度假、休闲、健康养生、旅游商品开发、彝族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
风情街一角
近年来,海坪彝族文化园先后举办和承办了海坪彝族火把节、全国鞭陀大赛、滇川黔桂四省(区)第十六次彝文古籍协作会、西部地区国有林场年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第二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考察团与旅游团纷至沓来。仅2018年火把节,就迎来了全国数十万人狂欢,热了文化、火了小镇。
与此同时,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鞭陀博物馆”和“世界上最高的螺旋盘升跨坐式单轨桥”的小镇内的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单轨高架观光小火车,以及7月13日才开放的5D视觉特效高空玻璃桥等,都在为旅游的吸引力“添砖加瓦”……
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
观光小火车
彝寨欢歌,盛世火腾。火的烈焰,点燃了海坪彝族小镇的灵魂与热情。这里,正演绎着古老的彝族传说;这里,正释放着多彩的文化魅力;这里,让人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