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巨变看住房
作者 刘光友 2019-09-05
原出处:屏山文学

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边缘,偶尔有几座矮小的彝族人住的窝棚子,人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种的庄稼还不够野猪老熊啃。猴子更讨厌,又不怕人,从刚刚开始下种,它就天天把种的庄稼缠着,还没有出苗子,刨玉米种子吃,苗子出来又扯秧子,玉米杆子刚刚背上娃娃,挂红帽儿,它又开始掰嫩玉米棒子吃,一坡玉米地,费心费力种了一季还不够它们糟蹋。人和动物争夺口粮,年年岁岁重复上演。家里有两样用于吓动物糟蹋庄稼劳动工具:用泡桐树挖的“梆梆”、大金竹做的“猪哒嘴”、坡上用三根木棒棒搭的守玉米的棚子,晚上只要有一点响动,把猪哒嘴或者梆梆整响,尽量不要野物啃玉米,时间长了,它们根本不害怕,同样吃玉米,这是彝族同胞的标准配置。
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8.jpg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尔天(汉族名字:杨正发)就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长大,那天我们去采访他,说起彝族同胞的居住条件心头还是隐隐作痛。他的阿爹阿妈他们一代更艰辛,过着刀耕火种,半游牧式的生活,最早住在雷波县西宁区的桂花坪一带生活,住很长一段时间,哪里条件更艰苦,完全是大山老林,只有他们几户彝族生活在哪里。一年四季种的庄稼还不够野生动物吃,当然他们也是学会了狩猎,扑杀野猪,老熊,改善生活,河头的鱼就太多了。拿一个筲箕去河头去撮都会撮到鱼。这样长期和野生动物抗争,有时候或者一段时间,人的能力还是战胜不了它们,唯一的办法只好搬家,彝族同胞可能一年到头都搬家几次都可能。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尔天说:“我们彝族那时根本没有一样像样子的家具,穿的就是几件破破烂烂的羊毛毡子,察尔瓦,用几个篾背篼就把穿的用装完,最贵重的家什一副石磨,搬家啥都可以不要,就是这个磨子不能够丢。确实远了,搬家费力,便宜卖了,到了新的地方重新买,一般都不会轻易卖掉。”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同胞的迁徙途径主要还是与家支关系、亲缘为纽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大家一起帮忙,砍一些木头,竹子回来,先把埋杈杈房子的架子搭起,砍一些山茅草把天上盖好,再用竹子编篾笆笆栅围起,一间简单房子就修好,房子的右上角安上三个石头,一个三锅桩的火塘做好,简陋的生活就开始,一家人就围着火塘生活。彝族人,生在火塘,吃在火塘,死火塘,他们的一生都是围着火塘,火塘是一年四季,天天都有火,火塘的作用,晚上照明,寒冷是天气取暖,围着火塘睡觉。还有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唯一办法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岩洞或者岩腔简单地收拾一下居住,就沿着岩腔一带种植一些庄稼生活。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得长久一点,一般他们都会再搭建一些简单的窝棚,喂养一些鸡牲鹅鸭,吉木尔天说真正让他们有了一个基本固定的居住地方,还是解放后,不再接受奴隶主的统治,迁徙更加自由一些。尽管居住环境条件恶劣,不受他们的约束。生产力低下,这一遍地方不能够生存,种不出庄稼,又换一个地方种植。搬家还是非常简单。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9.jpg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真正让他们安居乐业还是最近30年左右,基本也生产队为单位,交通条件改善,生产责任制到户,居住才基本稳定。房子还是埋杈茅草房,篾笆笆房子居多,大多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吃山水,吃皮子粑粑,洋芋、酸菜汤汤。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尔天说真正让他们住上瓦房还是在九十年代,政府对彝族同胞进行三房改造,国家补助他们一部分,自己出一点,修建房子还是非常简陋,开始在清平乡的彝族组搞的三房改造主要以水泥空心砖为主,盖一些小青瓦,玻纤瓦,比起原来的埋杈杈房子又进了一步,基本做到了人畜分离。做得好的房子的地坝进行了硬化,大部分还居住在老地方,环境条件没有达到彻底改善,东一户,西一户地撒在高寒地区。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尽管从乡镇干部退休回家,解放前就搬迁到民族三组(小地名:小天鹅抱蛋)居住。家里条件不好,比起在原来的西宁里面的大山里面又要好一些,隔“沙马公路”(沙沱----到马湖的公路)不远,还有1.5公里,又是坡坡上,种出了的东西背上街不方便,自己的房子改造,完全是用人背马驼把空心水泥砖,河沙,水泥运输上去,费大力气才修建了三间非常简单房子,房子基本上谈不上抗地震的烈度。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去采访他,现在已经住在清平彝族乡烂田村的“彝家新寨”聚居点了,房子是150平方米,房子的总价款15万左右,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国家补助他4.5万,自己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聚居点的房子质量按照抗8级地震的烈度进行设计,房子功能设计完善,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的需求,比起他原来的居住环境条件完全不在一个平台上,他现在过得开开心心的。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新寨聚居点的修建的来龙去脉,我是基本清楚修建和决策过程。2013年秋季宜宾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和移民局局长李毅同志到清平彝族调研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在烂田村召开院坝会的时候,李毅同志提出是否可以在烂田村全市搞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建设示范点,整合一些扶贫开发资金,少数民族同胞自筹一点,首先满足贫困户,地质灾害户,异地搬迁户。国家刚刚做出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当时的宜宾市都还没有例入开发范围。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4年3月正式启动清平乡“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397.84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6户,其中45户在烂田三组集中安置建房,共计5400平方米,41户分散建房。建设“1+6”活动中心415平方米,活动广场28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2397.84万元。工程项目全面竣工后,2016年5月25日整个工程验收合格。于2016年7月14日45户采用摸号形式分房到每家每户,建房户欢天喜地领钥匙。工程项目包含:一是房建工程主体及内外装饰彝族文化图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彝家新寨完成公路硬化里程2.9公里;“1+6”活动中心建设。三是完成彝家新寨周边42户分散建房户风貌改造,并通过县、乡、自查验收。文化广场、图腾柱,寨门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满足45户彝族同胞入户居住条件。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聚居点的建设成功,为全市的聚居点建设闯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后来清平为了进一步改善彝族同胞的居住环境,把一部分有意愿异地搬迁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统计,又在清平场镇实施了一个更大的聚居点“彝人部落”建设项目。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平彝人部落聚居点位于清平乡马鞍社区1组,是彝族风情园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约45亩,计划建设住房79套,配套广场、路灯、公厕等附属设施。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6年12月前完成土地调整和地上附着物清理,具备土建施工条件。2017年4月6日承建施工单位四川金河工程公司进场施工,通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整个工程完成了平场工程,现在开始进行土建施工阶段。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部落聚居点建设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和国土增减挂钩政策,规划用地面积26199平方米,建筑面积8985平方米。集中安置79户农户,456人,其中贫困户59户,人口348人;非贫困户20户,人口108人。解决了贫困户、地灾户、高山高寒地区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同时,在项目规划设计中充分结合彝族风情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下一步打造彝族特色旅游小集镇打下基础。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设工程包括:新建公共活动场所1500m2,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挖方750m3,回填500m3,20cm厚碎石层1500m2,18cm砼C30混泥土层1500m2,3cm水泥砂浆结合层1500m2,防滑瓷砖碎拼1300 m2,花岗石碎拼200m2,现浇构件模板1500m2,方形坐人树池18个等。整个工程建设总投资预计1800万。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要竣工彝人部落挨着的“场镇多层聚居点”又安置101户。预计投资1300万。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彝人部落、场镇多层聚居点工程的建设全面竣工,180户集中安置户就陆陆续续地乔迁新居,全部独门独院,又有小高层,背靠马鞍石山,面临湖光山色的金沙海。彝族同胞,汉族同胞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辈子会从高寒山区搬迁到交通便捷,生活起居都方便的彝乡小镇居住。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我们一行三人,向屏边彝族乡去采访,接待我们的曲别布日副乡长简单地介绍屏边整个聚集点的建设情况:“屏边彝族乡共规划建设聚居点六个(增减挂钩试点项目3个、统规统建聚居点3个),参与农户395户1795人,其中贫困户221户1094人。屏边村“彝家印象”等三个增减挂钩项目聚居点已搬迁入住。麻柳村五组聚居点房建已完工分房,正在进行管网、附属工程建设,本月底完工。屏边村一组聚居点房建主体已完工,未分房,正在进行管网、附属工程建设,本月底完工。山河村二组聚居点房建主体已完成85%,正在进行抹灰、刷漆等工作,预计9月中旬搬迁入住。”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站就去了“彝家印象”聚居点,这个聚居点的修建方式又不一样,具有彝族文化元素的小高层,小区建设模式,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依山傍水的西宁河边上,在刚刚开始建设的时候,我就去看过,觉得最让我担忧的是安全问题,地势选择在河滩上,房子的基础结构设计全部采用一楼底宽结构。河堤从街基村跨河大桥开始直到“吴家坝聚居点”下方,全长1.53公里左右,河堤当成景观休闲的滨江路来打造,绿化、栏杆、路灯、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确实改变了屏边整个集镇的档次,让彝汉同胞有了休闲散步的活动场所。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们走到彝族吉史拉布家的时候,一套124的房子,装修得非常华丽,如果不是看见他家进门的展示柜上放着一些彝族木制酒具,让你根本不相信是走进了彝族同胞家里。他家里再没有火塘、三锅桩。火塘被空调替代,三锅桩被全部是现代化的煤气灶取替,厨台;卫生间装饰着洁白墙砖,所有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0.jpg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天彝族乡采访行,走了好地方,现在要找一间完整的彝族同胞居住的,最原始的篾笆笆栅房子确实不好找,到街基村5组上面去,公路旁边终于发现了一间彝族原来居住过的房子,几年没有人住,都要垮慌了,马上把相机、手机拿出来拍这具有历史痕迹的照片。沿路见到最多的就是完工的聚居点,或者正在加紧最冲刺做扫尾工程的聚居点建设,两个彝族乡究竟有好多聚居点确实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一个仔细的统计。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同胞的住房现在得到彻底改善,得益于国家这几年实施的精准扶贫,农村危旧房改造。现在你要到彝乡找几间彝族最原始的竹篾笆栅围的房子还真的不好找,大多数都90年代三房改造砖木结构的房子。经济状况好的彝族同胞修建的砖混结构有彝族文化元素的小洋楼,彝乡特别多,如果你不信,请你迈开你的脚步,来一次彝乡行。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7.jpgs5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