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火,万物得以复苏,因为有火,诞生了彝族的祖先。从此,天上有了火把祥云,地上有了火把节
《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大型文献画册序
吉狄马加
摄影家胡小平长期从事摄影。八十年代初他就把镜头对准凉山彝族,扎根凉山、关注凉山、拍摄凉山,积累了大量的凉山彝族丰富的珍贵影像。
凉山是彝族的主要集聚区,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彝族文化和历史。火把节是彝族人的重要节日,是彝人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的大集成。在凉山之外,云南、贵州等地也都要举办火把节。把这样一个极具文化蕴含的火把节作为一个摄影专题,从不同角度给予视觉化的呈现,这在过去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当胡小平嘱托我为他的这本《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大型文献画册写序,我欣然接受,也为他常年坚持这么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并积累出如此厚重、丰硕的心血结晶而无比喜悦。
盛大的节日
凉山彝族火把节这一摄影专题,是彝族人对火的赞颂,回响着彝族人原始的宗教情怀。
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凉山彝族同胞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彝族人从生到死都与火有关,古老的火崇拜通过这样一个全民性的祭祀活动和盛大而庄重的文化仪轨,折射出彝族人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彝族人是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太阳历的民族,是一个世界上为数不多,像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和美洲的玛雅人一样拥有古代历法的民族,这样一个民族绵延下来的文化非常悠久,原生文化保存得也较为完整。可以说,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彝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社会人文领域的学科中,有着历久弥新的研究价值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艺术追求
我从这本大型文献画册的图像中看出,胡小平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摄影艺术不是一般性的民俗摄影,而是显露着鲜明美学观和文化感的摄影艺术。
三十余年,无数次火把节的拍摄经历,使他对彝族人的这一重要文化活动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成熟的思考。呈现在画册中的一帧帧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场面气氛热烈,构图别致,可得出摄影家为了获取最佳的拍摄视角,精美的画面,下过很大的功夫。
艺术记忆
现在,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步步深入,随着土地的征迁,城市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地处边陲、山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农耕文化体系正处于巨变和消解之中,一种前所未有的文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网络时代培育出来的价值观正在日益强盛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区域社会中的群体和每个个人。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层出不穷的难题和不得不应对的一个个崭新的课题。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经济,一方面又要保护好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极难平衡的时代命题。
胡小平的这部大型文献画册,用摄影这种逼真的艺术记忆,详实地保留和记录下了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文化遗产,为外界认识、理解彝族人和彝族的文化,打开了一扇扇辉光四射的文化门扉。学者钱锺书说过,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窗户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现在我们就可以借着胡小平用镜头洞开的窗扉,走近彝族人精神和文化的深处。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