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高磊(彝名:洛波柯牧),云南石林彝人,彝族作曲家,国家二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作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修班。历任云南石林阿诗玛艺术团艺术创作室主任、文化艺术开发部主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等职。个人略传已载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图典》等。
自中学时期开始创作至今,创作了歌曲作品数千首,舞蹈音乐作品200多件。主要作品有歌曲《石林留客歌》、《大碗酒》、《告诉我,家乡的小河》、《美丽的彩云飞起来》、《欢乐的火把节》、《美丽的石林》等,舞蹈《火一样的民族》、《抢包》、《树叶与三胡》、《阿诗玛的婚礼》、《美丽的彩虹》等;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彝族酒歌,部分作品在本地的民族礼仪接待中广为使用并传唱到全国各地。
访谈背景:
2013年3月,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石林彝族作曲家高磊DVD专辑《走进石林来》在石林正式发行,该专辑收录了《石林美》、《祝福石林》、《我们石林人》、《辉煌石林》、《梦想石林》等不同时期作者创作的18首石林题材作品,有独唱、对唱、合唱及大型晚会舞蹈作品。该专辑的出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石林彝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和回顾了石林文化在不同时期所走过的辉煌历史。
访谈正文:
黄平山:高老师您好!这几天一直在欣赏您这张刚出版的《走进石林来》专辑。作为一个生于石林,却长期离家沉浸思乡之情的石林彝人,能听到这样的故乡音乐,是何等之荣幸,我很是喜欢专辑的味道,那是石林的味道啊。前几天,我一股脑在向北京的朋友们推荐并赠送这张专辑。在这里,首先要代表我自己、以及彝族人网谢谢高老师给我们奉献了这张专辑,同时也向您表示祝贺!
高磊:谢谢平山老师的祝贺,也感谢彝族人网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网友们!
黄平山:咱们还是从这张专辑谈起吧,专辑我已欣赏了几遍,对专辑有所了解,心里面很想听您聊聊这张专辑。
高磊: 1982年我读高中时写了一首《可爱的校园,美好的地方》并在学校里公开演唱后,在不知不觉中我中了音乐“毒瘾”,从此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一生的音乐梦想。为回顾30年来的艺术创作经历,回顾我们这代石林文化人沿着中国改革的道路所走过的辉煌文化历史,我从2012年火把节结束后就开始筹备此专辑的出版工作,正好县里出台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我再次萌生了出版的想法。其实这张专辑不是我个人的独立专辑,它凝聚了一代石林文化人的集体智慧。我只是把这么多年所积累的代表性作品按我所分担的音乐创作工作重新编辑出版而已,所以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多年来关系、支持、帮助我成长的所有领导、老师、同事和亲朋好友们。专辑中的部分作品选自2002年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石林首张个人原创VCD专辑《欢乐的火把节》里。《月亮湖》、《告诉我家乡的小河》、《欢乐地火把节》都是我中学时期的习作,也值得回味和纪念。
谈到艺术上的突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曾经有部分县领导跟我们讲过:“谁能创作出一首超过《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的歌,县里可以奖励几十万元”。 经典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和电影《阿诗玛》伴随我们成长,写出一首超越历史经典的作品谈何容易。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压力中不断寻求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黄平山:您对石林彝族音乐挚爱有加,到目前为止您已经创作了几百首歌曲,出版了多张专辑。这么多年来,您在从事音乐创作之路上,肯定有不少故事和经历,有自己的音乐理想和创作标准,请高老师和我们分享分享。
高磊:点滴之水汇成江河,什么都是积少成多。的确我自己到今天为止也不知道写过多少歌曲。年轻的时候,一拿到《词刊》就通篇的谱曲,见到自己感觉良好的歌词时还经常一词多谱(用不同的风格谱写一首歌词)。好多作品自己也没保存下来,前段时间到了一些学校时突然在一所学校里听到一首校歌的旋律有些耳熟才想起是自己创作的。不管作品写了千首万首,如果没有一首传世之作相当于没写。说实话,在一个单位里,如果拿不出一点自己个性的东西,虽然在集体的荣誉里有自己的一份荣誉,可是集体的荣誉总是你有我有大家有,无法对比出工作的差异、贡献的大小,在评选优秀、工资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会会在竞争中失利。我出版歌曲创作书籍和多张专辑不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是通过这样的载体来传递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在本团副高级艺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中我第一个申报成功,后来还带动了一批同事。
“歌不惊人誓不休”,30多年来我一直为此誓言而努力。没想到我写的好多有一点艺术性的作品没人传唱,而后期写了一些短小的酒歌一下子就被人们传唱起来了。自1993年我在《迎宾酒》的舞蹈音乐中穿插了一段“山花最鲜是美伊花,姑娘最美是阿诗玛,彝家最甜是玉米酒,以酒待客情意深”的唱句后,舞蹈的记忆至今没啦,歌却留到了现在。通过一些短小作品的推广我深深体会到一首歌曲的魔大魅力。我们不能小看小作品,往往就是一些小的作品取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世界都会唱的《生日歌》从头到尾就一句“祝你生日快乐”的歌词,旋律简单明了,可任何一首歌也无法替代这样的佳作。
年龄不饶人,即将奔五啦,我常说“人生永远不服输,就是不得不服老”。当领导限制着年龄,还好搞创作不受到年龄的限制了,虽然思维不像年轻时候活跃,旋律不像年轻时候有激情,但我们有丰富的实践和阅历,我会一直朝着“歌不惊人誓不休”目标奋勇前进。
高磊与著名作曲家麦丁 高磊与云南著名彝族作曲家家高映华
黄平山:您先前出版的彝族酒歌专辑——《欢乐的地方》,也非常优秀,几乎首首都朗朗上口,首首独具韵味。彝族是酒歌最多的民族了吧,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酒歌,这种情况下,这张酒歌专辑的问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高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热情好客的各族儿女都以唱敬酒歌的民族礼仪接待方式来接待宾客。无论是逢年过节或是亲朋聚会,无论是对外文化交流或是现代商业谈判,酒歌唱出了民族的心声,酒歌传递了民族的情感,酒歌增进了民族的友谊,酒歌促进了民族的和谐。酒歌已成为民族礼仪接待中不可缺少的社会交往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想听到新的酒歌,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人员都要学唱酒歌。为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 2001年正好是阿诗玛艺术团建团30周年,在团领导的支持下我创作、整理、改编并录制了名为《中国石林彝族酒歌》的第一盘酒歌专辑,为建团30周年献礼。当时因流行盒式磁带,由云南民音像出版社制作成盒式磁带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辑选录了18首酒歌。
石林县城汉语称“路南”, 彝语为“乐地”。在 “石林彝族自治县”更名前一直叫“路南彝族自治县”。彝语中“乐地”两个字的“乐”即“欢乐、喜悦、幸福”之意,“地”为“地方”。从中我得到启示并感悟出“欢乐的地方”就是“乐地”,就是“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石林、了解石林,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石林、走进阿着底。2008年, 彝族酒歌《欢乐的地方》CD专辑由石林阿着底普氏民间绣品厂出资,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音广播和石林县文产办监制,特邀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赵颖睿先生编曲,汉语版邀请了云南知名演唱组合“一窝雀”、“ “一窝蜂”演唱,彝语版邀请了石林知名演唱组合“黑石头组合”、“撒尼兄弟组合”、“尼玛组合” 演唱,最后由云南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辑选录了我从未发表出版过的12首酒歌作品。
如今石林的酒歌通过石林本土作者的不断创作,已多达100多首,其中将尽三分之一的酒歌出自本人。难怪有很多人对外介绍我时会说: “这是滴酒不沾的石林酒歌王”。
高磊与云南著名音乐编辑、《民族音乐》主编殷海涛
黄平山:彝族散居在大西南广袤大地,长期以来,不同地域,不同支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彝人音乐。对于普通百姓,说到彝族撒尼音乐,自然会想到大三弦、闷笛、电影阿诗玛音乐。对于我来说,撒尼音乐还带给我的更多快乐,作为石林著名的本土作曲家,请您介绍一下彝族撒尼音乐。
高磊:撒尼人自称“尼”,他称“撒尼”、“撒尼泼”,是中华少数民族中彝族的一个支系。其主中集中居住在举世著名的风景区石林一带。石林一带的撒尼人总人口近十来万。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是撒尼人十分典型的本性之一。正因为撒尼人有这样的本性,与音乐结下了缘。自古至今,古老的撒尼文化就是以音乐中的吹拉弹唱的表现形式世代相传,留下了像叙事长诗《阿诗玛》这样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撒尼人的一生,都在音乐的伴随中度过。每一个撒尼人就是一位天生的音乐人,每一个撒尼村寨都是撒尼音乐的发源地,都是撒尼音乐的传播地和发展地。
撒尼人的乐器主要有吹奏乐大闷笛、小闷笛、直萧、树叶;拉弦乐有三胡;弹拨乐有大三弦、小三弦和月琴;打击乐器有牛皮大鼓、羊皮鼓等。在漫长的劳动创造和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以大调式主三和弦1-3-5为骨架的“三声音阶”旋律为主的音乐风格。也就是说在七个基本音阶的唱名中只要用“1-3-5”三个音就能表达出一首完整的作品。形成和影响这种独具风格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1)语言化旋律的影响。彝族撒尼人说话就像唱歌,每一句话都可以用音符来记录,记录出来的音符正好是“1-3-5”三个音。(2)大三弦语言的影响。大三弦是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爱不释手的宝贝,大三弦的三根弦定音为1-5-1,二弦为5,一弦和三弦为1音高低八度,弹奏的舞曲也是“1-3-5”三个音。(3)西方军号曲谱的影响。18世纪末,西方传教士邓明德先生把西方的号曲传播到石林,在撒尼村寨中至今还吹奏的每一首号谱的旋律也正好都只用了“1-3-5”三个音。
高磊与云南著名作曲家刘晓耕
黄平山:目前石林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音乐演出团体,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我也曾认真听过相关作品,原生态的、流行的,情况不一而足。那么当前的石林彝族撒尼音乐创作领域基本是什么样的状况?是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磊:进入本世纪以来,石林文化大繁荣的景象不断升级,从来没听说过会创作的也开始创作了,从来没听说过会唱歌的也登台了,出现了一系列“原生态”(生来就会的)作者和歌手,每年平均出10多张个人专辑,仅2012年县里就为上年度出版个人专辑的人12张专辑每张奖励了6000元。满街都是专辑,作品数量不断涌现,可是“拿得出手,送得出去”的专辑为数不多,“拿得起来,唱得出去”的作品就寥寥无几啦。我作为石林的音乐工作者,我感到有喜有悲,可喜的事是石林涌现了一代年轻的音乐传承人,可悲的是有些工作自己也没做好而感到愧疚和难过。
高磊和同事在工作中
黄平山:电影《阿诗玛》对于石林彝族文化发展是一个里程碑,从非专业人员角度听电影《阿诗玛》音乐,感觉跟咱们土生土长的石林撒尼音乐有些不同的,甚至不像传统的撒尼音乐。那么电影《阿诗玛》对于彝族撒尼音乐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定位?
高磊:作为石林人在世人面前感到骄傲的就是有“两个头”或“两个玛”。 “两个头”就是汉语说的“石头”和“包头”, “两个玛”是用撒尼话所说的“鲁山玛”和“阿诗玛”。一个是老天赐给的,一个是前人留下的。根据撒尼先辈留下的同名叙事长诗整理改编的音乐电影《阿诗玛》自1964年问世后,片中的每一首插曲别具一格,除了结合撒尼音乐外大量运用了各种彝族支系的音乐元素外,还融入了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让各民族观众都会觉得耳目一新,脍炙人口。不仅是《长湖水清又凉》还是《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不管是《一朵鲜花鲜又鲜》还是《惜别》都是那样的百听不厌。在我3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每一首歌都是我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范例。我认为电影《阿诗玛》的音乐和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流下来》、《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等就是撒尼音乐发展的标本。要研究阿诗玛文化首先要研究好电影《阿诗玛》里的每一句歌词、每一个乐句,每一个细致入微的艺术表演。再次还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出自19世纪50年代的那部彝族撒尼歌舞剧《阿诗玛》。两者间虽然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可前者是撒尼音乐走向顶尖的代表作,后者确把古老而经典的撒尼民歌在每个唱段中再现。假如我们这代人连前人留下的东西都吸收不好,那我们又能为后人做什么呢?
黄平山:先前我们谈到过当前民族文化传承和商业化问题,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也不乏闹剧收场。说到底,最后损失最大的是将民族传统文化。咱们石林在这方面,如何去把握?
高磊:据了解,2000年当我们在石林景区大胆地推出了一台大型原生态实景民族歌舞《石林.阿诗玛》的演出时。我省的《丽水金沙》、《云南映象》及各省外的《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旅游景区的演出项目都还没有出世。当时我们虽有超前的意识却由于机制、体制等落后的管理模式一直没有坚持下来。进入21世纪的近十余年来,政府先后投入在各种节庆活动的晚会至少花了不少的资金,推出了《阿诗玛秘地》、《相约石林》、《梦想石林》等大型晚会,就是由于没有固定的演艺场地,再好的晚会也就演上一场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消失了。《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唱了近半个多世纪,歌声传遍了世界,唱出了石林人的热情和好客。石林风景名胜区已提升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但是,随着交通的便捷到了石林的游客成了一种“到了石林看石头,看完石头就离走”的快游模式,还是没有让远方的客人真正的留下来。
“阿诗玛文化”是石林的形象和名片,是石林旅游的活的灵魂。为了让来到石林的游客体验到“到了石林爱石林,玩在石林住石林,住了石林看石林,看了石林想石林,一天两天玩不够,三天三夜不想走”的石林印象。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也在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地帮助一些本土文化企业寻找着市场的结合点。石林阿着底民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在2009年就策划了一台大型原生态实景民族歌舞《梦境阿着底》,剧本也出来了,选址独一无二,但由于演艺业巨额的投资无法就位而暂停工作。文化资源是石林的优势和亮点,在石林不是让阿诗玛做广告给石头赚钱,而应该是让阿诗玛文化真正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只要有强大的文化企业与本土文化人联袂合作,我们心中的《梦境阿着底》早日能够问世。
黄平山:再说回《走进石林来》这张专辑吧,里面好几首都是您作词曲的,歌词写的也很美,比如“月亮湖”中的歌词:“我的故乡有一面安详的湖,她的名字就叫月亮湖,天上的星星都映在这里,故乡的人们都永远爱恋她......”。对于家乡的情愫,往往是“距离才有美”,常常是远离家乡后才会留恋家乡支美,作为一个生活工作在石林的彝族人,面对每天接触的山山水水,依然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如果没有对家乡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写不出来的。
高磊:真不好意思,其实写歌词不是我的强项,自己本身文学底子欠佳,好多歌词经不起推敲的。有时候因为想写一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歌,去约词作家又没有与自己一样的生活感受,是无奈被逼出来写的歌词。
生在石林是我的福分,能为阿诗玛文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自己的荣幸。走进石林来,石林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心中的阿着底永远是我留恋的地方。
后记:
当今,社会日趋多元化,市场、经济、文化、艺术等本质毫不相关的词汇常常组合在一起,当民族文化和商业成为搭档,事情会变得让人十分别扭,“没办法,社会就这样”,这可能成为无奈的口头禅了。其实,放眼世界,纵观历史,每种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都不是静态和保守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和所有彝族文化圈内活跃的先行者一样,石林音乐人一直不断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实践和探索,高磊是其中优秀的代表,30年来,他勤耕不辍,一直保持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他这样说:石林的彝族文化太深厚了,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站得更高,眼光应该看得更远,要敢于直面变革和挑战!
在我看来,作曲家是用灵魂和感情在创作的艺术家,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音乐的挚爱,才能成就打动人的作品。作为一个的彝族人,透过高磊的音乐,我能读到那种对石林渗进血脉的深爱,能听到对民族音乐的忠贞不移,能感受到对那片红土地上彝家人的赤诚,这样的东西,往往是再精到完美的制作无法呈现的。
高磊为人坦诚,谈及自己的音乐,他一直十分谦虚低调。30余载孜孜以求,30余载默默耕耘,30余载放歌石林,30余载赤心未改......只为心中的阿着底,这就是作曲家高磊。如今回头,我想他所收获的未必是金钱财富,但肯定是一笔金钱无法衡量的真正宝藏。
我们应该说:高老师,向您致敬!
附:高磊艺术简历:
1965年5月24日,出生于石林县小老挖村;
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歌曲创作集《石林•美丽的地方》一书;
2000年以来先后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石林•阿诗玛》、《中国石林彝族酒歌》、《相聚在石林》、《家乡的赞歌》、《欢乐的火把节》、《欢乐的地方》等创作歌曲和舞蹈音乐作品CD、VCD和录音带专辑;
多年来在石林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活动中,参与完成了大型民族歌舞晚会《相聚在石林》(石林县更名庆典晚会)、《洛山迷地搓》(国际彝学会晚会)、《石林•阿诗玛》(昆明国际旅游节石林分会场晚会)、《世界的阿诗玛》(国际阿诗玛文化学述研讨会晚会)、《相约石林》(昆明市第八届民运会晚会)、《阿诗玛秘地》(石林县庆五十周年晚会)、《梦想石林》(石林县改革开放30年晚会)等的执行策划和音乐创作;
参与策划、创作和指导的舞蹈节目《洗麻歌》、《搓帕大三弦》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和云南省“彩云奖”金奖;
为电视专题片《人间仙境——普者黑》和电视连续剧《阿诗玛新传》创作主题歌和部分插曲;
在《云岭歌声》等歌刊杂志发表了《家乡的小河》、《爱情小调》、《美丽的彩云飞起来》等数十首歌曲;
创作、整理、改编的部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的《田园大舞台》、《综艺大观》、《魅力12》、《神州大舞台》、《乡村大世界》、《相约》、《激情广场》等栏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
执行编辑了与《云岭歌声》杂志社合编的特刊歌曲集《石林之声》;
指导、引导当地歌手出版了《女儿情》、《男儿情》、《彝乡情》、石林情》、《撒尼情》、《欢乐石林 欢乐撒尼》等个人原创作品专辑光盘;
收集录制并编辑出版了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录音带《石林之歌》系列和《石林民族歌舞》系列共20多集。
注:“阿着底”系彝族撒尼语,阿着底是一个传说中彝族社会一个重要的地名,是一个较大的人文地理范围,原指祖先发祥地,后泛指彝族聚居区。叙事长诗《阿诗玛》中特指彝族撒尼人聚居区,是指代一个大的地理区域,主要指以石林县为中心,包括邻近的宜良、陆良、泸西、弥勒、丘北等县的部分地区。梦境般的阿着底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撒尼人称“喃咪喃地”。即充满欢乐、和谐、幸福、甜蜜的地方。电影《阿诗玛》插曲《阿着底是个好地方》已让更多的人熟悉了阿着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