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廷(1919~1948),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阿基邑村人,男,彝族,1919年生,小时家境贫寒,1935年被招募到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护卫旅当兵,后在该旅任连长。1945年后,因不满龙云与蒋介石的妥协、谈判,愤然解甲归田。后在弥勒县立中学担任军事教官。
1946年下半年,为了做好在西山发动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弥勒党组织在弥勒县立中学和虹溪简易师范学校发展彝族党员、培养骨干,把杨治廷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进行教育争取。1947年6月,杨治廷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他以军事教官的身份,对弥勒县立中学学生加强军事训练,为培养军事干部做准备。同时抽空到西山,与昂天学、童绍尧等人一起开展对彝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1947年12月,中共弥勒县委在西山马龙村成立民兵指挥部,由杨治廷任总指挥,挑选精干民兵300余人在阿雨龙村、马龙村进行一个多月的军政训练。1948年2月,国民党弥勒县联防大队大队长鲁国祥率150余名联防武装到小芹田村,欲试探西山虚实。省工委特派员祁山派杨治廷、昂天学率民兵300余人前往小芹田迎战,击溃敌人,活捉两名地霸分子及逃跑的保长杨家福,小芹田战斗揭开了西山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交锋的序幕。
1948年2月12日,国民党弥勒县保安第1团2营营长沈开周率300余武装进占午街铺,准备向泸西旧城进攻。特派员祁山等决定调集圭山杨福安、黄恩培武装,阿路瓦的李平、蒋海清武装,与杨治廷、昂天学率领的部分西山民兵共600余人,合力打击午街铺之敌。战斗由杨治廷指挥,计划先将敌人诱出村子,在有利地形伏击。2月15日拂晓,3路武装到达午街铺附近,分头设伏,并以少许兵力佯攻,打算诱敌出村子而围歼。但敌人发觉人民武装的意图后,龟缩村内据守不出。人民武装因缺乏作战经验,加之连日来数战告捷,麻痹轻敌、求胜心切,由伏击转为强攻,在进攻时右翼部队的机枪又突然出现故障,敌人趁机夺取一侧阵地后组织火力向人民武装左右两翼部队疯狂扫射,使人民武装腹背受敌,战斗失利。冲在最前面的指挥员杨治廷腿部负重伤,在眼看强攻下去将会造成更大伤亡的情况下,杨治廷下令撤退,并以重伤之躯掩护其他战士先撤。第二天早晨,因流血过多昏迷在草丛中的杨治廷被敌人搜山时俘获。
△1947年,时任云南省主席护卫连连长的杨治廷(右)与李荣兴合影
之后,杨治廷被押往弥勒县城,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杨立德想尽办法对其进行劝降、诱降,杨治廷坚贞不屈。西山民兵纷纷向中共弥勒县委要求,想在夜间潜入县城劫狱营救。县委考虑到危险性太大,没有同意这个计划。为营救杨治廷,西山武装派人与杨立德谈判,提出以被扣押的国民党禁烟委员杨兆麒与杨治廷交换,杨立德同意了这个计划。按照双方协议,杨兆麒被先行释放,而杨立德却背信弃义,拒不释放杨治廷,反而加速对杨治廷的审讯,声称“不会再放虎归山”。
1948年4月23日,因多次审讯无果,杨立德报经上级批准,下令杀害杨治廷。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伤痕累累的杨治廷昂首走在街上,向过往的父老乡亲报以微笑。临刑前,他面对着生养他的西山深情一拜,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杨治廷是弥泸地区反蒋武装战斗打响后第一个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深受西山民兵及彝族群众的爱戴、怀念,被后人称为“阿细人民的好儿子”。
杨治廷的妻子张肇萍是云南昭通人,在昆明与杨治廷结识,后结为夫妻。杨治廷回乡后,张肇萍也随其来到弥勒西山阿基邑村,在家务农。夫妻二人感情极好,祸福与共、生死相依。在得知杨治廷英勇就义的消息后,张肇萍特意穿上阿细服装,作了一番妆扮,把两岁多的女儿杨树华托付给弥勒县城的一位大嫂,然后从容服下大量鸦片,再奔赴刑场寻找杨治廷的遗体,而当时杨治廷的遗体已被西山群众秘密转移。张肇萍倒在了杨治廷牺牲的地方。后来,西山群众把他们二人合葬于弥勒县西一镇阿基村委会阿基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