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精华,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普雄县工委委员,普格县委副书记、县长,昭觉县委第一书记,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处书记、副州长,四川省民委副主任,四川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政委、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伍精华是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伍精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本版特编发一组文章,以表达对这位出身彝族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深切缅怀。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民族语文工作会议上,我虽然与伍精华多次见过,但接触较少。与他接触较多的,则是上世纪90年代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召开的“国际彝缅语会议”上。在那次会议召开之前,为了繁荣发展彝缅语研究,经过长期的思考,我有了召开彝缅语国际会议的念头,想通过这样一次国际会议来促进世界各国的学者相互交流,促进彝缅语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当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学生巴莫阿依、曲木铁西,希望他俩能与当时在国家民委担任领导的伍精华副主任谈谈。没多久,巴莫阿依、曲木铁西就告诉我:“伍主任听了这个想法后很高兴,愿意出来策划这个会议。”随后,我们就开始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在这期间,伍精华多次与四川凉山州的领导商量这件事,要他们全力支持这次会议。
1991年8月1日至5日,“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在西昌市邛海宾馆正式举行。伍精华和我们会务筹备组一样,提前到会,安排会议的各项工作。这次会议参会的国外代表有17人,国内代表有50余人。会议开得很隆重,又很有质量,伍精华还亲致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那短短的几天,他常常和我们在一起研究如何把会议开好,如何把与会代表的生活安排好,如何把会议的安全工作做好等问题,有时讨论到深夜。他事无巨细地在为会议操心,督促会务组落实每一项具体事宜,显示出一个革命家对工作的极度热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被推选为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所长,由于工作关系,又与伍精华有了多次的接触。这期间我发现伍精华对民族学、语言学研究的热忱很浓厚,他似乎是在追求一种科学的认识观,而不囿于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世俗的看法上。比如对待彝族的方言划分,彝文的使用和规范,甚至对彝族族称的解释,他虽然都有兴趣,也在不断思考这些问题,但他不轻易发表意见,而是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探索科学的认识。他曾经强调:“研究一种语言,除了依靠讲这种语言的本民族专家学者外,还需要不讲这种语言的其他民族,包括外国专家、学者去研究。其他民族往往容易从某些独特的角度来观察,发现一些本民族不易发现的语言现象,从而促进研究的发展。”作为一位老干部、老领导,在自己的晚年能够冷静地按照科学精神确定自己的认识,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实在是值得敬佩的。
(本文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