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站长:白发苍苍换来绿水青山
作者 ​李绍德 2023-04-05
原出处:彝族人网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李德华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大黑山、把过去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现在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之初的铮铮誓言。
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云南省武定县发窝乡森林面积达到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3%,村民在青山绿水中过上了美满幸福新生活,全乡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美誉时,人们总是忘不了当年组织他们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被干部群众誉为“白发苍苍换来绿水青山”的彝族老林业站长——李德华。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是林业站长,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改变家乡荒山面貌,要是家乡绿不起来,我没法向和我一起奋斗的他们交代。”在李德华看来,“交代”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压力,是支撑着他为家乡变化不断努力的精神动力。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德华于1946年6月8日出生在发窝乡乍基村委会老村,16岁入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邮递员、公社农机厂厂长,林工商公司经理,1974年进入发窝林业站工作,1977年担任林业站长,先后在白路、万德、发窝林业站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0年李德华从白路林业站长调到万德担任林业站长,当时站里人员不多但人心不齐,单位账面上仅有40元钱,住房、办公条件极其简陋而且漏雨,山高谷深的恶劣环境,李德华不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坚定信心,扎根万德干一番事业。当时的任务主要是“灭荒山,绿大地。”万德乡的灭荒任务相当艰巨。因为之前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当时在万德,一提起造林干部群众个个只摇头。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德华走村串寨、走访群众,调查研究,发现造林失败的原因是“粗植滥造,不按规程,重造轻管。”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案》,内容规定“三个不准”即,没有统一规划、科学论证、不准造林;没有落实护林员,制定护林公约的不准造;造林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不准验收,同时规定护林员的工作职责。开头,很多人都不相信,《造林方案》过去不是订了很多,关键在落实,李德华到村组召开干部群众会议,苦口婆心的宣传动员,带领林业站干部职工与群众挥汗如雨,功夫不会有心人,1991年他发动群众造林1170亩,成活率达90%,1992年造林5031.6亩,成活率达91%,经国家林业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受到好评,创下了万德乡建国以来的造林好成绩,因而全县灭荒现场在万德召开,由过去的造林“老大难”跻身全县先进行列。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万德5年的时间里,李德华组织干部群众共造林28片,11518.6亩,其中:用材林10901.6亩,防护林300亩,薪炭林257亩,经济林60亩,为万德留下一片片绿荫。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到家乡发窝乡担任林业站长后,为了家乡父老,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他劲头更足了,让群众学有榜样,他用自家的承包地换来52亩荒山,用1600元买了56亩荒山,加上自家的100亩,在208亩荒山上,他请小工挖塘、施肥、标准化种植了2500株核桃作为砧木,然后采优质漾濞核桃嫁接,成活率达98%,之后又购买100亩荒山,种植了22600棵华山松,在他请来的护林员的精心管护下,郁郁葱葱,为当地树立了样板。他组织发窝乡1999年植树造林5777亩,2000年造林5777亩,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全面完成县下达发窝乡的造林任务,如期实现灭荒山、绿大地任务,发窝乡又迈进了全县造林先进单位。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德华,这个朴实、憨厚的白发老人,凭着一身胆气和豪气,敢想、敢闯、敢干,凭着共产党员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交代”两个字,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茫茫林海,以其智慧和勤劳谱写了人生最绚丽的篇章。OR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 武定县委宣传部)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