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任小佳)凌晨两点,杨克千醒来再没睡着,只休息了不到三个小时的他没有一丝困意,心里反复想着两个问题:明天会不会下雨?给学生的字典能不能按时送到?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万桃小学,海拔约3100米。
杨克千,土生土长的彝族汉子,从1998年到2016年都在这所小学教书,之后他加入滇西北支教团,虽然不再是一线的教学老师,但一直在讲台后维护着支教的工作:上山运物资,他是统筹、也是司机;支教团遇到关于彝族风俗、汉语彝语的转换,他是顾问、也是翻译。
“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他说。
一直教最难教的一二年级 “一些老师不敢教”
杨克千教书的那些年,小学校长换了12任,“我教书那会儿,学生大概有一百七八十人,5名老师,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一个班就是一个年级。”
杨老师一直教的是一、二年级,“他们是最难教的,小孩子刚上学,不懂事儿,拼音识字都很难,一些老师不敢教。”当年,杨克千包班上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都教。“我爱唱歌,歌谱看不懂,但上课的时候会翻看。”
勤勤恳恳的杨克千成了学校的顶梁柱。教书期间,他的学生沙学英生病甚至昏迷,杨克千就背起学生带她回家,渡过村里四米宽的河,往返六个小时。
二十载春夏秋冬,杨克千共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我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杨克千在念初二的时候,因为家庭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虽然我的文化水平差,但我尽力负责,教得踏实。” 2016年,杨克千离开万桃小学,加入滇西北支教团,继续在讲台后维护着支教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
一趟趟往山上学校运物资 “要一直在路上跑”
从丽江市出发到万桃小学,要先经过两个小时到宁蒗县,再走三四个小时的盘山路,在这颠簸的碎石路上,当地的司机师傅开玩笑说:“这路是‘按摩’路,按摩全身。”
层层白云重重青山,云雾缭绕在山巅,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田地里,成群的黑头羊从田间经过。虽然路边有开着正艳的格桑花,但路上也有从山上滑落的石头。雨天开车更是危险。在这盘山路上,曾有车在转弯时侧翻,还有车被山下的落石砸中。不宽的山路错车时要格外小心,这条路杨克千不知走了多少遍,“都习惯了,近两年修了新路,这路也好走了很多。”
没修路前,杨克千最怕下雨时遇到的泥土路,一次上路遇上下雨,凹陷的土坑混上雨水,挡住他的路,他就在车上等了两个小时,等雨停,出太阳后,地面渐干,他才继续往前走。另外,就是冬天山上下雪的时候,路面结了薄冰,必须把折下的松枝铺在路上,用来防滑。
在路上遇到大石块,杨克千停下来,开门、下车、捡石、扔走:“要不别的车走这儿也危险,而且我明天上山也要走这条路。”发给学校的电视、字典、给老师的蔬菜、米油,都是杨克千一趟趟往山上运的。
事情多,任务重,“所以我要一直在路上跑。” 他说。
万桃小学迎来年轻人 “支教团的老师我佩服”
以前,当地小学缺乏师资,特别缺乏英语、音乐、美术等授课老师,而学生们也缺少个人卫生意识,“我们当地有老师三四年不洗澡,我家大哥一次澡都没洗过,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直到2008年,滇西北支教团来到万桃小学,学校的教学环境慢慢有了改善,卫生课程也在普及中。杨克千感慨地说:“支教团的老师,我佩服。”
然而就是这群让杨老师佩服的年轻人,最初来到学校考察时,他误以为是有钱人来旅游。
“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三四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房间里,现在的宿舍经过改造变得宽敞了,以前墙面上到处有鼻涕、苍蝇屎。现在支教老师们也督促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脚,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前很多人不知道支教团是什么,现在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看到支教团的车队,都会敬礼。
“这些支教老师教给学生英语、音乐、美术……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特别是我们当地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教语文也是用我们的本地语言,现在这些孩子的普通话都好多了。”
除了当地的教育有了不小的变化,村民和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改善。据杨克千介绍,万桃小学在2013年建起了食堂,每天有阿姨来为学生们做饭。“我们这个地方,政府和教育局给了不少帮助。2011年,这里都通了电,到了2012年,家家都吃上了大米,而在以前这里的主食只有土豆和荞麦。”
如今,杨克千的电话更多了,有支教团的后勤事务,也有支教老师的咨询电话,24小时开机,有求必应。“当老师和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每天还能见到老师和孩子,这些都是为了孩子们。”
与支教团成一家人 “他们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
其实,杨克千加入支教团还有一个原因——感恩。
2015年,杨克千的妻子肖阿牛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由于之前做过阑尾炎手术,又引发了肠粘连,还有盆腔积液并发,急需手术,“当时她疼得站都站不起来。”
杨克千向亲友借了5000元,这费用还远远不够,最后滇西北支教团帮他凑了七八万元钱,这才让去昆明做了手术。“他们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他说。
杨老师指着家里的冰箱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这冰箱就是支教团给我爱人买的,因为她手术之后,要吃青菜,我们这儿缺的就是蔬菜,老师们给我家买了冰箱,方便保存新鲜的蔬菜。”
现在他和支教团是一家人,晚饭的时候,杨老师特意杀了一只鸡犒劳大家,做了一桌只有过节才能吃上的饭菜:“本来想杀一头羊和一头猪,再杀几只鸡,但老师们不让,我只杀了一只鸡。”
如今,杨克千每天会去两三所学校,看望支教老师生活,与当地老师的沟通教学情况。用他的话讲:“人在外,心在家。”他最担心的还是爱人的身体,但是因为工作,他一个月只能在家住一两次。杨老师有两个儿子,本别上职高和初三,现在四口人在四个地方。
杨克千家里的老房子在2012年重新修建,原来的土房子有了改善,卧室里精心摆放着支教团的老师们送给他的小礼物,有旅游纪念品还有新沙发。
好不容易回到家,杨克千把爱人和儿子前几天在山里拾到的柴火拉回来,忙着干活忘了把西装换下。忙完家里的事儿,他又赶去万桃小学,查看支教老师的生活。
当天晚上十一点,30箱字典运到了宁蒗县,杨克千搬完了所有的字典。
第二天上午九点,他开着自己的那辆白色皮卡,载着千余册字典上路了。
这一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