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日布在悬崖村采访。(由阿克鸠射提供)
阿克日布,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作为一名宣传思想工作者,他以一颗大爱之心,诠释了一名民族地区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他的眼里,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是兄弟姐妹。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生活中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宣传昭觉、宣传凉山,弘扬正能量,用真情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彝乡昭觉。
尽职尽责 全力展示昭觉对外形象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贫困问题、禁毒防艾等问题频频成为舆论热点,昭觉成了全州乃至全省舆情高发地区之一,作为分管宣传的阿克日布,面对复杂形势,强化思想武装,把好总关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第一时间发声,全力做好宣传思想和舆情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6年11月8日,他徒步9个小时去三岗乡马子普村采访乡村教师李元旦,路上不小心跌下10来米深的陡坡,腰部压着挎包,把包里的笔都压断了,但他却忍着一身的伤痛咬牙继续坚持采访,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玛鸪山上一朵守望的云》,纷纷被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刊用和转载。
2007年3月31日,他因采访,妻子在乡下生孩子难产,却不能赶回家,等他写完稿子后,才匆匆赶回家把妻子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但在第二天因有领导到昭觉调研,接到通知他立即又投入新闻采访工作。
2010年9月13日15时至14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暴雨袭击了昭觉县,造成307省道昭觉县四开乡境内梭梭沟段公路12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往的600多辆车辆面临严重的危险。接到通知后,阿克日布奔赴现场采访,经过连夜摸黑采访,写出了感人的现场特写被各级媒体刊用和转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阿克日布还是第一个采访“悬崖村”的记者。2013年2月,他徒步14个小时,深入“悬崖村”采访后,在州内媒体上发表了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徒步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如今的“悬崖村”,在党委、政府和诸多企业的帮助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悬崖村”已经成为凉山州奋力推进、努力实践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
有人说阿克日布的报道是用“脚”写出来的,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农村采访中度过的。抗低温暴雪救灾、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等,哪里危险、哪里艰苦,那里就有他的身影,深入灾区采访,发回了最真实最客观的报道,鼓舞灾区群众的抗灾救灾士气。
近年来,阿克日布先后在《新华社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国内外各级媒体、杂志、报刊、电台、网络上刊发6396篇(幅)稿件,极大地提高了昭觉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真挚热情 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
“汉族同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大都来自外地,本地几乎没亲人。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感到温暖,我们所有的干部职工就是他们的亲人”。阿克日布经常这样说。
当有彝族同志找到他,表示在他的职权范围里应该多用彝族人时,他说:“在我的用人标准里,不分民族,谁想做事、能做事、能做成事,我就推荐谁。”在他的坚持和推荐下,一名业务精、能力强、作风过硬的汉族小伙儿当上了副校长。小伙子也以自己优秀的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一名来自外地的彝族小伙子,在古里片区工作多年,他无亲无故,在阿克日布的积极协调下,调到条件较好的四开中心校时,这个教师简直不敢相信。他激动地说:“我一个外地人,在昭觉无亲无故,做梦也想不到能调到条件这么好的学校任教。我唯有忘我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才能对得起组织和领导的信任”。
每逢当教师的亲戚找到阿克日布,要求为其解决职称问题,他都耐心解释,县教科局早已完善了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评分办法。他要求任何亲戚教师都不得以他的名义打招呼、说情,只能老老实实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参加考核打分。亲戚骂他“六亲不认”,拂袖而去。
每年的彝族年和火把节,阿克日布积极带头组织单位内部职工搞“心连心·一家人”联谊活动,让彝汉干部过上舒心而祥和的节日。单位职工遇到红白喜事,他都带头参与,为职工送去了组织的关心和慰问。
阿克日布还广交朋友,乐做慈善事业。2007年11月以来,阿克日布通过自己的笔、镜头和新闻媒体,共为昭觉县600余名贫困学生捐赠了价值达60万的过冬衣物3.2万套、6万多元的学习用品和1.2万余册图书,为贫困学生送去了温暖和精神食粮。(记者 刘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