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山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汉子,黝黑的皮肤,深邃的眼睛,以及在谈话中不时流露出来的几分害羞。我同他初次见面,是在另一个朋友的工作室里。我们相约一起讨论有关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守望者系列的话题。当时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交谈,只是从他谈话过程中,眼神不断流露出的坚定判断出,这是一个一旦决定方向,就会义无反顾一路走到底的人,一个坚持的人。
对黄平山的采访,主要是通过msn的聊天完成的。他实在是太忙了,网站、策划的出版物、家庭,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是重要的。于是,对他的了解,也是在断断续续的几天的聊天中不断加深。这些了解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他最初的判断。
血脉中的淳朴
黄平山出生在云南石林县一个汉族和彝族杂居的村子,汉族彝族各占一半。汉彝两个民族相处得非常融洽,以至于在黄平山童年的记忆中,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他从没有感觉自己和村里汉族的小伙伴有任何不同。四年级时,黄平山遇见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一个汉族的同学,两个人经常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吃饭睡觉,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然而就是在和这位汉族同学的相处中,小黄平山逐渐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差别,感受到了作为彝族人,自己身上所带有的一些民族特点。那么,到底彝族人的特点是什么呢?还在读小学的黄平山偶尔会想想这个问题。从父母对他做人问题上的教育,黄平山逐渐领悟到彝族传统的一些美德,比如做人要老老实实,要认真干活,努力积极。“这是彝族人从血脉中继承和流淌着的淳朴,是每一个彝族人值得骄傲的财富。”黄平山如实说:
我和别人不同吗
因为自小成绩优秀,高中的时候,黄平山离开家乡,一个人来到昆明念书。在这个过程中,黄平山陷入了一种莫名奇妙的情绪之中。他开始发现,周围的人对于他彝族的身份敏感起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发了,一种强烈的需要被认知、被认同的感觉,逐渐让黄平山对自己是彝族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一方面,他希望尽快融入新环境,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保持某种相似性;另一方面,在和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过程中,他又不得不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感觉让他痛苦了好一阵子。但正是因为这种痛苦,黄平山开始对自己民族身份有着更迫切,也更深刻的追寻。
做一个自豪的彝族人
1997年,黄平山从武汉工业大学(现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设计院下的科技期刊作编辑。在这期间,他自学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该说,做期刊编辑的生活是安逸富足的。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非常有规律。闲下来的时候,黄平山经常问自己:难道这样子就可以了吗?这种为衣食而忙碌的生活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吗?当时的单位位于延庆县康西草原附近,八达岭长城脚下。上班休息的时候,黄平山总要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凝视外面的风景。满眼的荒凉,四下里寂静无声,偶尔有风轻轻掠过。日子就这样一成不变的向前推移,转眼间,20世纪在黄平山的后面关上了大门。一个新的世纪到来了。
2001年,黄平山辞职离开了编辑部,转到一家电脑媒体做图书编辑。新的工作岗位同过去相比,更加有挑战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加辛苦。5月的一天,黄平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老家打来的,他的父亲在乡医院,等着见他最后一面。
接到电话的黄平山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家乡。在乡医院,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父亲的病房里,到处是前来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的父老乡亲。5月正是农村农忙季节,他们丢下家里的活,走20多里地,陪伴黄平山的家人。黄平山告诉我,根据他们村和周围的彝族撒尼村寨的传统,每当有老人去世,大家都要放下一切事情,陪伴老人,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这种对老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彝族传统习俗最闪亮的地方。黄平山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一种民族自豪感把他的心胀得满满的。就好像是以前从未留意的一条小溪流,突然间变成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在那一刻,我终于从多年对于民族差异的矛盾中解脱出来了。作为一个彝族人,我真的很自豪!”
“彝族人网”,最初以及最后的归宿
父亲的去世,带给黄平山很大的震撼,他迫切地希望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情。于是他想到利用自己专业所长,建立彝族人网站。用这种最新的传播技术,把彝族的文化历史、彝族人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来,不仅让所有的彝族人感到自豪,也让其他民族的人们为彝族优秀的民族精粹喝彩。
经过三、四个月的准备和酝酿,黄平山开通了域名。开始的时候,只是简单的页面,网络管理也只有黄平山一个人。他找来老家学计算机的同学,帮忙收集照片以及搭建好基本的框架。后来陆陆续续,有很多其他成员加入到黄平山这个团队中来。2004年,彝族人网站改版,黄平山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彝族学者普忠良(普驰达岭)教授,采集了改版所需的一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后来普老师成了彝族人网站的主编。黄平山自称自己是点火柴的人,把火烧起来,要依赖于更多添加柴火的人。在采访过程中,他屡次提醒我要多写别人,多写彝族人网,少涉及他个人。他说他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他个人对母族情感归宿的需要。
对彝族人网的定位,从一开始,黄平山就抓得很准。他很明确地把大众性和学术性有所区分和结合。他搭建好这个框架模式后,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网站多少都在借鉴他创办的彝人网站。因为网站不属于主流文化传播,所以经费来源是个棘手的问题。网站开办的前几年,基本是靠捐助以及他自己掏腰包支撑。可是从长远发展考虑,仅仅靠捐助,是杯水车薪。黄平山的目标是把彝族人网站做成专业的门户,彝族文化垂直门户。他的规划很多,硬件条件是:至少两****立服务器,独立IP数量达到每天1万多个。内容:包括学术、娱乐、社区、摄影、音乐、商城、博客、学术查询系统等等。目前网站每天独立IP数量接近3000左右,页面点击总数在20000左右。受众大部分是高校学生,此外是搞民族文化的,年轻人居多。从网民数量上看,四川最多,云南其次。
现在的黄平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和一些出版社合作,组织人去策划出书。对于他来说,那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网站才是他的全部。就像他告诉我的那样,彝族网对他来说,意味着负担,沉重的负担,但也意味着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希望。就像彝族人生命最初和最后的归宿,永远是对自己民族的一颗赤子之心!
今天的黄平山,已经融入了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他用自己的方式,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和习俗,过去和将来。他爱北京,因为北京是他儿子出生的地方,是他一家生活的地方,是他追寻自己梦想的地方。他也爱自己的家乡,所以他愿意牺牲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做彝族人网站。千古道义,无非还是一个“情”字。彝族人对于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情谊,在彝族人网站中流淌,在他们的歌中流淌,在他们的心中流淌。正如彝族歌手吉克曲布歌中所唱:
大凉山,小凉山,
你是我唯一不变的依靠,
我想找到最初的爱,
我想回到古老的地方,
常常闻到野花香,
它香透了每个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