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慧: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 佚名 2010-06-03
原出处:贵州民族报

  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贵州民族学院,有一位来自黔西北的彝族女学者,她精通彝语文,对彝族古籍文献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翻译研究经验和理论水平,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就是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的王富慧副教授。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富慧从小生长在彝族文化世家,在孩提时代就与彝族文化接下了不解之缘,祖父伯父掌管着家庭中被视为圣物的彝文典籍,看着上面那与自己课桌上截然不同、变化万千的异形文字,天真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百般好奇和—种莫名的自豪。她父亲是一名彝族文化专家,他不仅让全家族里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汉文化教育,还培养了他们对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在那时,她幼小的心灵便已经埋下了这颗珍贵而又神奇的种子——研究传承彝族文化。也许她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自那一幕幕关于婚、丧、嫁、娶的彝族传统风俗礼仪,无论世事怎么变迁,它都给了她一种理性的回归力量,保持着对古老文化的无限崇敬。随着年龄的增长,探索彝族文化奥秘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1983年夏,她当上了毕节地区彝汉双语教师,先后在毕节三官和佐泥民族中学任教,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功夫不负有心人,于1990年秋,她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在这里开始了她人生新的历程。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文学》、《古文字学》、《古籍善本》等诸多课程。毕业后,被分配至贵州民族学院工作。直至1998年,为了再度深造,她又重返中央民族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课程。为研究彝族文学(包括诗歌、故事、童话、歌谣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王富慧说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是苦中也有乐。挖掘彝族文化的艰难之旅,确切的说是始于1992年毕业时,凭着对彝族文化崇拜和执着完成了她的第一篇论文,并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同年六月,她以民族经济为题材,撰写一篇新闻稿件《不找“官场”找“市场”,苦心一片定“军心”》,公开发表在《民族团结》杂志上。1997年6月,经过精心的准备,搜集资料,她完成了论文《彝文献图画符号之起源、功能及价值考证》,并发表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上。同年底,与人合著的《石刻论著汇编、贵州红岩古迹研究》得以在国家图书馆公开出版,在研究工作中,她承担了注音、认字、释义,并执笔撰写了《红岩古迹之识读》部分,此书于2000年7月,在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三等奖。后来,她不断探索和创新,参与翻译、整理和研究的彝族古籍文献译著《夜郎史传》,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98年8月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在此译著中,她承担完成了全部国际音标注音工作,并完成全书的三分之一的翻译工作。由于其音标注音准确,译文信、达、雅,质量较高等等,此译著于1999年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国家教育部推荐,参加了1999年巴黎文化周的展览。在展览期间,该译著引起了国外读者的浓厚兴趣,后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意,此译著与其它参展图书一并赠送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于2000年7月于贵州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三等奖。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多年的专研与磨练,王富慧在理论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8年她撰写的论文《彝文文献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搜集整理》被公开发表在全国民族类核心刊物上。该论文后来选入大型教育工具书《中国教育大精典》系列丛书中,且获得由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发的“优秀论文著作证书”。紧接着参加了贵州省教育厅1998社科研究项目《彝族科技典籍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此时,她申请的第—个院级课题《呗勒嫌妻100》于2000年10月被立项,并于第二年顺利完成后通过了专家鉴定、结题和验收。2001年省级课题《贵州彝族古籍文献研究通论》相继立项,于2003完成并年经过专家鉴定结题并验收合格。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工作中,王富慧深知,卷迭浩繁的彝族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就算穷尽一生精力,也是触及冰山一角,她能做到的就是将自己微乎其微的一生汇入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之长河,用自己笔下真实的文字,再现潜伏在古籍里的先人们那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2007年她又承担了贵州彝汉双语教材《彝汉语文》(1-6册)的编写工作,在省教育厅和省民委联合举办的“贵州省彝汉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中,她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紧张而又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她还开展了一系列彝族文化传播活动,寓教于乐、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深受领导和学员的赞誉。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富慧告诉记者,做历史文献研究工作不能光靠某部古籍、某本文献去单纯定位一个历史事件或—种文化现象。而是纵观文化走向,回归平静而严峻的历史深处,才能找到那斑驳的古籍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在那里你甚至可以看见古人智慧而真实的探索足迹,并会莫名的为之心灵震撼于长久喟叹,你似乎是置身于一种山重永复,莽莽苍苍的久远时空,人和历史混沌地绝交融到了一起。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永无止境,她说她愿做一名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为研究贵州浩瀚的彝族古籍文献和弘扬民族文化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nP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