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找到家的感觉——记北京来的彝族副县长杨恩勋
作者 陈清华 2014-11-26
原出处:彝族人网

  题记:2012年3月,应国家民委派,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教授杨恩勋来到湖南省怀化市辰溪任职副县长,分管县里的武陵山片区开发扶贫攻坚与民族工作,杨恩勋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很快地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都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忘我工作、以身作则,杨恩勋副县长在辰溪找到了家的感觉,有了不舍的辰溪情节......Z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恩勋副县长在会议上讲话Z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Z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两天,杨副县长特意来我们县民委办公室坐了一会儿,他说再过一周他就要起程回北京了,一个“缘”字让他在辰溪结识了这么多好朋友;一份“责任”,让他在辰溪担任了一年副县长。他还意味深长地说,他做了一年辰溪人,留下了一世辰溪情。回到北京他会想起我们这邦情同兄弟姐妹的朋友,辰溪人热情好客的风尚会成为他一生美好的回忆,也欢迎我们去北京玩,到他家去做客。他的言谈与神态里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辰溪情结。
 
  杨恩勋副县长出席活动
 
  【二】
 
  在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和蔼可亲的杨恩勋教授,肩负着国家民委授予的支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络员的光荣使命,风尘仆仆地从几千里之遥的京城赶来,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潜入”了我们这个边远山区的小县城,以搜集情况为己任,以促进发展为目的,从高级教授摇身一变成了位副县长,杨副县长一生应该做过无数的梦,也许没做过担任辰溪人民副县长的梦吧,而人生中往往就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这即便是周公再世恐怕也难以解释得清了。
 
  第一天(3月22日),在县政府办安排的接风宴上,我被邀请参加了宴席,当我入席时,该到的人已全部到齐,看到餐桌上呈现出一派埋头苦干的氛围,我却因自己的跚跚来迟而心怀不安,但每到紧要关头我还是有一套的,从心底逼出了一股胆气,很快地就镇定了自己。我习惯性地用眼神向四周迅速地打量了一圈,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陌生中年人从对面的坐位上赫然印入了我的视线,就在我极想猜度这位人物身份之时,县委组织部易部长发话了,他郑重其事地向我介绍这位重量级人物了,说:“这位就是新来的杨副县长,是国家民委派来的,你们的顶头上司,今天要多敬杯两杯酒哦。”
 
  在我还没完全坐稳的状态下,我又不得不站起来,毫不犹豫地挂上自己真诚的笑脸,点头以示敬意。掌管酒壶的席长是我们政府办书记余浩,他就坐在我的旁边,手脚相当麻利,当我心情还没有完全恢复平静的时刻,就趁机狠狠地给我倒了一杯满满的红酒,吩咐我赶快去给新来的杨副县长敬酒,并告诉我说在坐的各位已向杨副县长敬了一轮。我本来打算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歇口气的,看来没有机会了,命令既然下了,也由不得我了。可我还是抓住机会当众说出两句憋在心里的话,我说:“余书记,今天易部长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任命你为席长,就是借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与组织对抗啊,何况还有这么多领导支持你的工作,恭敬不如从命吧。我知道,给自己的顶头上司敬酒是我们修来的福气,一生难得几回敬啊!”
 
  我壮起胆子端起酒杯,大大方方地向杨副县长走去,客气地说:“杨副县长,您好!欢迎您来辰溪工作。我们长期呆在这巴掌大的小山城里,要见见北京人是多么不容易啊。您这位京官的到来让我们辰溪人民倍感荣幸,也是我们民族部门的福音。敬您一杯!”
 
  “同船共渡,百年所修。这辈子能够与你们辰溪人民走到一块儿共事。我都不知道自己前几辈子修了多少年啦。”他一边风趣地谈笑自若,一边举起酒杯,将酒豪爽地喝了,这杯酒算是我们彼此的见面礼了。
 
  席间,大家又接着频频向杨副县长敬酒,他都一一回敬了。在酒精的作用下,人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的杨副县长脸上时常挂着谦和的笑容,平易近人的语气以及他那身朴实的装扮,给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远道而来的杨教授既然在辰溪地盘上带上了“长”字,就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县领导了,是辰溪人民的父母官了,一年时间眨眼就会过去,也如他自己所说,他这个职务只是短板中的短板,但他会在辰溪这块地盘上印上坚实的足迹。
 
  【三】
 
  在最初的几天里,因书记和县长外出,在县里还没有给杨副县长饮食起居作好妥善安排的情况下,他的一日三餐基本上由我们民委全权负责,这样,他与我们民委人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民委就是他的家,他这么一说,就拉近了我们与他的距离,觉得他可敬可亲,没有一点架子。
 
  杨副县长虽然来自于京城,但生活却很朴素很节俭,每天吃饭之前,他总是一再嘱咐道:“少搞一点菜,不要浪费了,力行节约吧。”每顿饭,他都要点一份特别的菜—水豆腐伴蔬菜煮汤,吩咐厨师少放油,不放油最好,他毫不隐瞒地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菜,在家天天吃。我仔细地观察了一番,每餐饭桌上,杨副县长对荤菜只是点到为止,或多或少地尝尝而已,唯独对这道菜不那么客气,下手有点狠,左一碗清汤,右一碗豆腐,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一大半。见到杨副县长那十足的吃豆腐喝汤的劲头,同桌吃饭的人看得津津有味,似乎对那碗清汤寡水的青菜豆腐汤也动了感情,显得兴味盎然,纷纷表示要一同与杨副县长共同分享“美味佳肴”。只要他到过那家馆子,老板都会熟知他独特的饮食爱好,后来熟悉他的几家馆子老板见他去了,都会幽他一默:杨副县长,是不是先来一碗青菜豆腐汤呢,您太为辰溪人民节约了。
 
  吃剩的菜杨副县长总是建议我们打包带回家,他说你们将带回的菜再用高温消消毒,第二餐又是一顿好菜并不失时机地讲些忆苦思甜的故事给我们听,叫我们不要忘本,还告诉我们说,他生于五十年代末期,曾经吃过苦饿过肚子,因而现在看到所有能养育生命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显得十分珍贵,还随口背诵了一首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说,事实上越是富裕的国家越倡导节俭,并视之为美德。目前我国总体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偏远及高寒山区还有许多群众生活依然处于贫困状态,有的停留在温饱线上,有的甚至连温饱都还解决不了。他老家在贵州的一个偏远山区,许多地方因受历史及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民生活当今并不富足,饮食结构基本上是早晨土豆,中午马铃薯,晚上洋玉,依然没有摆脱困境局面,武陵山区也一样。国家民委这次从所属机关事业单位派来70多名联络员大军挺进湖南,其目的就是为了摸清武陵山区贫困状况,然后更好地开展扶贫攻坚战,脱贫致富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
 
  杨副县长的亲和力,让我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主动把自己的博客名称告诉我们,说博客是交流文化与知识的平台。他的博客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会让你耳目一新,你可尽情地去欣赏,去分享,那里有他自己龙飞凤舞的彝文书法,有他亲笔撰写的各类文章,或写景,或抒情,爱不尽的故乡杜鹃花,难以割舍的乡情,魂牵梦萦的故土,各地的民俗风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要是他感兴趣的,都用优美的文字倾注在他的笔下,存放在他的博客里。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那一篇篇转载的美文,也不知道花了他多少心血,只要你有心来这里路过一趟,你就会发现这个博客的主人有着怎样的高雅情趣,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丰富的内涵。
 
  博客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副县长那篇散文《家的感觉》,写得真切感人,同时还配有一张80年代的全家福照片,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张照片而写的,其内容大致就是写他们一家六口人去照相的经过。杨县长得意地说,那是他在县城工作期间,爱妻与儿子们来县城过年时,孩子们提出照一张全家福,描写一家人在家里如何穿着打扮,孩子们去照相馆路上的兴奋心情,照相师傅如何耐心为他们家人摆姿势摄影照片,到最后看到这张照片时全家人露出的喜悦,写得既生动又有趣。一张小照片浓缩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当你看到四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高兴地依偎在父母身旁时,当你看到一家人那开心而灿烂的笑容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与这一家子一同沉醉在幸福的意境里。
 
  命运往往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我想咱们杨副县长就象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一个大山里出身的农家子弟,完全依靠自己的势力,能去北京皇城读书工作,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一双雄鹰似的翅膀能飞得那高那么远吗?
 
  大器晚成这个诚语用在我们杨副县长身上应该是很恰当的。可想而知,当年已身为四个孩子父亲的他,已到而立之年,还雄心勃勃地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去挤高考的独木桥,这需要有多么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而让他感到自豪的是高考时因自己一篇脱颖而出的彝文作文被破格录取,金榜题名,实现了他上大学的梦想。每当别人称道他了不得时,他却把功劳往自己爱人身上推,他总是这么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一大半功劳是我老婆的,她是我的坚强后盾。为了经营好我那个小家庭,她总是起早摸黑,别的女人干一份活,她就要争取干两份。她能干的活干了,干不了的活,她巴着蛮劲也争着干了,当年如果没有我老婆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没有她在后方精心经营那个温馨的家庭,我也没心思和精力去拼搏。如果没有她撑起半边天,鼎力相助于我,也许我现在还在贵州大方县的小山城里呆着,连去北京的梦都不敢做。”
 
  年轻时的杨副县长走的是一条先成家后立业之路,高中刚毕业,父母就给他定了亲讨了媳妇,17岁就结婚成家,并独立门户。那时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种田。小两口手脚特别勤快,再加妻子聪明能干,会持家过日子,别人有的,他们先有了,别人没有的,他们也有了。
 
  杨副县长出生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大方县。这里居住着古老的彝族,彝族人们爱唱爱跳,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自小就喜欢听别人唱歌或讲故事,甚至达到入痴入迷的地步,只要有空就去十里八里的山村搜集歌谣,挖掘民间故事素材,恨不得把所有的歌谣和故事都装进到脑海里去,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这两位忠实的伴侣总是与他形影不离,有时听到别人声情并茂的歌声,只能记下歌词,而记不了声音,只好干着急,惋惜不已。后来听说市场上有收录机买,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虽说只有几十元的价钱,但在当时对于一个只有几元收入的民办教师来说,却差不多要他大半年的收入。知夫莫如妻,妻子将一头用来准备全家人过年的大肥猪卖了,想办法凑足了几十元,抢先为丈夫购买了一个小小收录机,梦想化为了现实,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当时让同村的年轻人羡慕得眼睛都发光发亮了,也让自己好好地牛了一把。有了这个玩意儿,他的生活就更充实了,忙好了学校的事务,忙好了家里的农活,只要有点点闲暇时光,便一心一意沉醉在歌声里。那些四邻八乡会唱歌的或能讲故事老少农民都成了他要好的朋友。有时为了激发那些善于唱歌或讲故事人的兴趣,特意从自己家里带酒去犒劳他们。杨县长幸福地回忆着,他说,有些好酒的老歌手端着酒碗,闻着酒香,歌瘾就会立马发作,喝着喝着,歌声自然而然地就象山泉从喉咙里流露出来了,真到这个时候,他们不唱就会憋得慌,我开着小收录音,只管捡现成的。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后,他就在家里进行加工修改,编辑了民间故事和民族山歌集。
 
  天道酬勤,杨副县长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当时因自己勤奋好学,教书出色,再加上他精通民间歌曲和熟知民间故事,在县里的知名度急剧上升,后来被县民委领导看中,并将他调到县民委工作。
 
  常言道:不知足是向上奋进的车轮。杨副县长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对于一般人来说,一个乡村民办教师能进县城工作,应该是知足了,而他没有,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更远,他只是把县城看成一块跳板。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肩膀的担子是重之又重,但他却知难而行,变压力为动力,他的人生理念是爱拼才会赢。工作时间里,他加倍努力地工作,空余时间里,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他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北京去的,又一步步地走上了新台阶,如今他已是中央民族大学高级教授了。
 
  【五】
 
  2012年3月,杨副县长作为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区的联络员来到辰溪,年近半百的他,欣然接这份特殊使命,他认这是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他没有理由不接受。一年来,他分管县里的武陵山片区开发扶贫攻坚与民族工作,他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很快地就进入了角色,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都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许多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并不气馁,毅然拿出了他一惯的干事作风,真抓实干,以身作责,以饱满的热情,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心想事、激情干事,把工作标准调整得更高,把精神状态调整得更好,把自我要求调整得更严。为了摸清贫困山区的情况,他不顾自己个人的辛劳,每天都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连双休息日也不肯轻易放过,多次带领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研,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促膝谈心,同吃同住。因为他平易近人,因为他亲民爱民,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百姓县长”。杨副县长干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将五个民族乡的情况都了然于心。
 
  辰溪五个民族乡都处于全县偏远的山区,离县城至少有百来里以上的路程,有的自然村不通车,要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再大的困难也阻止不了他前行的步伐,甚至越是艰险越向前。同行的工作人员见他双脚都打起了好层血泡,怕他太累,吃不销那份苦,好心地劝他说几个别少数偏远的地方就放弃算了,而他却严辞拒绝了,他义正词严地说,他来辰溪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工作的,有时还打趣地说,过去毛主席说过,湘西是剿匪的盲肠,而当今的武陵山区又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不可轻视哦。国家为了摸清武陵山区贫困状况,才派他们从北京来的,他们的责任大于泰山,更大于武陵山。贫困大多存在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如果知难而退,回避困难和问题,怎么能够了解真情实况呢,要是得不到真实情况,怎么向国家民委领导交差呢?掌握了真实可靠的情况,党和国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扶贫政策,来这里工作不能愧对于心,不愧对于民,更不能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为了武陵山区的扶贫攻坚,国家花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目的是希望武陵山区的老百姓早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过上好生活。十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五个民族乡的72个行政村杨副县长的足迹已踏遍了66个行政村,187个自然村,没到的大多是条件较好的,条件差的他一个也没放过。农忙季节,杨副县长常常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庄稼,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杨副县长为辰溪县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向组织和辰溪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顺利完成自己一年的联络员工作任务
 
  罗子山瑶族乡有个黄金洞村,这是杨副县长的扶贫工作联系点,他每个月都要到那儿去一次,有时一去就要住上好几天,他用自己的真诚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为村民脱贫致富却出了不少点子,在他的指点下,如今村里已办起了三个养殖场,两家酿酒作坊,还建立了一个果木林基地。村民听说杨县副县长要走了,都怀揣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结,每家每户都拿出自家最得意的农家产品,有的给杨副县长送点瑶家腊肉、豆腐,有的给他送点米酒、糍粑,有的听说杨县长喜欢种花草,就想方没法到溪坑里和山坡上去挖点花花草草送给他,并嘱咐杨县长一定要将这些花草带到北京去见见世面,纯朴的村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杨县长看到这些花草时,就会想起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朋友,朴实忠厚的村民他们有的根本不知道北京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只是听说过,或电视上看过,其实村民们就如同这些生活在山沟里的野花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自,在偏僻山野地静静地守望自己的家乡,没见过大世面,或许他们的儿女在外打工回家时,偶尔也会跟他们讲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今天他们能见到北京来的副县长,心里不知道有多么地欣喜,恨不得把杨副县长长期留在这山沟里。
 
  杨副县长是一个脚踏实地干事的人。为了搞好罗子山瑶族乡30周年庆典活动,杨副县长竭尽全力,出谋划策,他与相关部门领导跑市里上省城,已不少于十次。多次找省、市民族部门领导沟通关系联络感情,汇报民族工作,为辰溪民族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同时也争取了一定的资金。他认为,庆典活动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一定要想方设法为民族乡多争取一点政策和利益,多为民族乡老百姓办点实事好事。他总是这么认为作为分管民族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搞好民族工作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乡庆期间,从筹备到庆典活动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他自始至终站在第一线,从不懈怠自己的神圣的工作职责。在他的大力支持与重视下,罗子山瑶族乡30周年庆典活动搞得热烈而隆重,为瑶乡人民发展又赢来了一次新的机遇。
 
  【六】
 
  与杨副县长相处共事的人都知道,他既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人,在业余时间里,他不是练习书法就是欣赏音乐。他学的是彝文专业,因而他的书法大都以彝文书法见长,飘逸苍劲的书法字体,展示的是一种豪放与大气的神韵,并慷慨地给辰溪许多朋友都赠送了自己的书法字画,书法常常也丰富和点缀了他多彩的生活。如果说书法是表达了杨副县长一种神采的话,那么音乐就是他心底流淌的快乐源泉了,他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听歌,什么高难度的歌,只要是他喜欢的,听上一至两遍就可以放开喉咙唱了,可见他对音乐是多么地挚爱,多么地钟情。他说在工作之余,为了放松自己或充实生活,也为了赶走寂寞,他就守在电脑旁边听听音乐,他把这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歌声常常伴随着他乐观的人生。有音乐天赋的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带着磁性的男高音。有空时朋友们也会请他去歌厅K歌,他也会当仁不让地一展歌喉,时而带着京腔京韵,时而也唱着那些让我们无法听懂的贵州原生态彝文歌曲,那悠扬的歌声,当然还伴随着他那优美潇洒的舞姿,会不知不觉地把你带到一个如梦如幻的音乐世界里去,让你陶醉在他的歌声里。音乐也陶冶了他的性情,乐观,豁达,大度,开朗,幽默,这是他的真性情。
 
  杨副县长即将回北京了 ,他给辰溪人民留下的是敢作敢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与辰溪人民结下了友好而珍贵的情义,给辰溪人民留下了永远的念想。 
 
  (本文写于2013年元月,作者系辰溪县民委副主任)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