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企业协会副会长沈晓英:让彝绣绽放民族服装光彩
作者 高春颀 2015-04-20
原出处:中华工商时报
  "看见了我美丽的服装,就知道我从哪里来。"构建凉山彝绣产品市场销售网络,推动彝绣产品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是沈晓英的理想
 
  2012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华红丝带基金名誉理事长的黄孟复带队到凉山考察公益项目时提出:“对于凉山的支持,要将"输血"逐渐转变为"造血"支持,发掘当地的特色产业,帮助更多人能够自力更生,脱离贫困。”发展彝绣产业成为一系列项目颇为耀眼的亮点,而凉山彝族企业协会副会长、凉山阿英莫彝族精品服饰公司董事长沈晓英则是将此项目付诸实施的领军人物。
 
  年逾不惑的沈晓英,她的彝族名字是沈比阿英莫,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彝族刺绣手艺,12岁时已是名满山乡的刺绣高手,人们叫她花仙子。18岁那年,她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穿着自己设计的彝绣服装,自己做模特,以独具气质的彝绣服饰走上大街,马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受到周围人的欢迎。2005年,“西昌英子民族服饰店”开业,凉山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她和她的彝族服饰作了特别报道;新华网以“英子彝绣”为题,向世界介绍了她和彝绣,不久她成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阿英莫”商标。
 
  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凉山彝族服饰被西方专家学者赞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在“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成果展”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走进展览厅时,一眼就认出了沈晓英带来的彝族服饰,长达20分钟的交谈,冯骥才说:“这个服饰漂亮,凉山的彝族服饰是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我在国外也经常看到很多彝族服饰,不能让它流失出去了,必须保留下来,保留的同时一定要创新。”
 
  “在北京的那几天一直都是下着雪的,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太高兴了,好多人都很喜欢我们这个彝族服饰,每个人看到我的服饰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简直太漂亮了!”几年过后,沈晓英依然记得当时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展时受欢迎的盛况,她带来参展的彝族服装有4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国庆60周年庆典“团结奋进”彩车游行上彝族代表穿的服装就是她设计的,作为出国访问赠送的礼物,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办公室里也悬挂着沈晓英的彝绣。
 
  在中华红丝带基金、香港女工商专联、凉山州总工会决定共同发起启动彝绣项目的几年里,沈晓英积极响应州政府提出的努力把彝绣产业发展成“凉山妇女就业创业最大的民生工程”的号召,学习借鉴蜀绣、羌绣的成功经验,在创新推动彝绣科学发展的同时,协助凉山州总工会培训彝族绣娘560多名,让深山里彝家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她们增收致富,让彝家女靠一针一线把钱挣到手。现在沈晓英店里有180名员工,很多都不是招聘进来的,而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这些“找上门来”的员工,大多不是西昌本地人,而是其他县上的农村妇女,这些人找到她时有些甚至不会刺绣,沈晓英收下她们后还要手把手地教。
 
  成功后的沈晓英不忘回报社会,她每年要拿出十几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目前已资助了1000多名学生。2014年,沈晓英获得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提名:义务为彝族妇女培训刺绣技术,资助15名贫困大学生上学,持续为山区小学捐款捐物……橱窗中,彝族刺绣的学生校服及书包,就是沈晓英为贫困学生送去的特殊礼物。在得知西昌市荞地乡文明小学的学生家境贫寒,上学穿的衣服破旧单薄,很多学生连书包也没有,沈晓英和工人们急忙为他们赶制校服和书包,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为那里的315名学生送去了镶有彝族纹饰的新校服和新书包。这些事迹通过四川电视台播出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沈晓英自强自立,用爱心和真诚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被赞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的彝族服饰,寄托了彝族人对美好情感世界的追求,在沈晓英的店里,密密麻麻地挂着上千种彝族服饰和绣品:浓烈的红、沉郁的黑,还有明艳的黄,相互交织映衬,弥散着一种强烈的“彝味儿”。“看见了我美丽的服装,就知道我从哪里来。”构建凉山彝绣产品市场销售网络,推动彝绣产品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是沈晓英的理想,她常说:“如果在彝族服饰实用性中表现出艺术性,在彝绣神韵中体现鲜明的时代色彩,让彝绣在民族服装中绽放光彩该多好。”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