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红》彝族演员日沙尔体访谈:歌声飞出心窝窝
作者 光明网 2015-06-08
原出处:光明网
  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民族歌剧《彝红》6月3日、4日在国家大剧院公演,向首都观众艺术的再现了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历史事件,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幅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n3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3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看过《彝红》的观众,都对剧中的彝族吟唱者记忆深刻。原生态的彝族母语演唱,声情并茂的展现出与剧情相匹配的仪式感,观众没有因为不懂彝语而受影响,反而为歌者穿透心扉的音频振荡倏然惊鸿,像远山的呼唤引领观众走进历史,走进凉山,走进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这是歌剧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演唱者,凉山歌舞团德艺双馨彝族男高音歌唱家日沙尔体的艺术追求和一个民族通过歌剧《彝红》所要传达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
 
  听其歌,度其人。为日沙尔体瘦削的身板,扁平的胸腔如何能发出强烈的气息而困惑,为他在《彝红》中情深意长的演唱而感佩。面对的访谈这位年过六旬的彝家阿普(彝族对年长者的尊称)羞怯而内敛,唯有说到《彝红》日沙尔体才打开了话匣子。
 
  “《彝红》是我们凉山歌舞团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参加演出的演员80%都是我们彝族,我们都不是歌剧专业演员,从2014年1月开始排练到2015年大年初一开始的升级排练,我们从零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到北京,走进国家大剧院。”说起《彝红》,日沙尔体一口一个我们,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自豪和骄傲。
 
  作为凉山歌舞团的演员,日沙尔体汲取了中外优秀音乐的精髓,在演唱时收放自如,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深厚的民族底蕴相结合,地道的民间的演唱风格仍保持得原汁原味,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我就是一个大山的儿子,就是爱唱歌。只要能打动我的东西都能用歌声表达出来,我喜欢用歌声述说情感。”日沙尔体面对观众的认可和欣赏表现得非常平静。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谚语中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出生在金沙江畔大凉山深处的日沙尔体秉承民族的天性,生来就爱唱歌,竖笛、月琴、口弦等彝族民间乐器更是上手就能成调,日沙尔体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凉山彝民族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才能,通过凉山歌舞团彝族演员们的共同演绎,赋予了民族歌剧《彝红》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彝红》的一大看点,使民族歌剧《彝红》既有接地气的山野之风,又有能够登堂入室的艺术品味,是歌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本土化、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部由市州级歌舞团创排的民族歌剧被广泛认可,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演员们很生活、很民族、很时代,也很准确的表现了彝人的本能和直觉的生活情态与内心深处的活力,扬溢着凉山人对党和国家,对“彝海结盟”那一段红色历史由衷的认同和感激兴奋的表达,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山情、人情、真情,充满了凉山的激情,彝族的激情,凉山歌舞团打造艺术品牌的激情,从而在演出过程中至始至终感染、震撼着观众。
 
  凉山歌舞团是一支有着深厚底蕴和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1956年成立以来,传承着大凉山优良的艺术气质,一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八十周年的今天,凉山歌舞团的民族文艺工作者怀着历史使命的延续和民族责任的担当,怀着凉山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怀着对四川凉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梦想的追求,把《彝红》的创作视为一个民族的机会,一个团队的机会,每一个演员的机会。从没有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的彝族演员们从背绕口令开始学普通话、学台词发音,到丢开剧本,认认真真唱起来,演起来,《彝红》团队的每一个演员都在用一种山地民族真诚的情感用心学,用心唱,用心演,这种呈现于舞台的真情实感、原生态表达收获更多的是观众的感动和认可。
 
  从来没有这样一汪湖水,珍藏着一个民族永远的荣光;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民族,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联。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遗忘,“彝海结盟”是凉山各族人民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幸福的重要历史资源。
 
  “高山有了雾才相连,平地有了河才相连,云彩有了风才相连,歌声有了情心才相连”,以日沙尔体为代表的《彝红》剧组的凉山本土演员们是大山的精魂,是原野的百灵,言为心声,歌为心声,他(她)是一个民族的歌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使者,在民族歌剧《彝红》的表演中,他们用歌声表达了彝族人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追求,是凉山各族人民历史情怀和民族感情的一次释放,是凉山歌舞团艺术创新与时代精神的一次聚合,是凉山歌舞团努力探索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追梦之旅,涅盤之路。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