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在今天,今天日子好。贵客满盈盈,大家都欢喜。今天姑娘出嫁了,我家姑娘年纪小,不会洗衣做饭,到了您家请多担待。亲家啊!请您教她孝敬长辈、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歌声从云南电视台的节目中传来。歌名叫《青棚调》,演唱者是弥渡彝族民间歌手李彩章。
1952年10月,李彩章出生于大理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弥渡县多祜村。他的母亲是当地较有影响的民歌手,姐姐是后来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大理州民间文化艺术大师的李彩凤。李彩章年少时,寨子里的人晚上经常披着羊披毡围在篝火边纵情歌舞,躺在歌场边披毡上的他不自觉地受到大人的影响。李彩章的叔叔又是一位演奏月琴的能手,这样,他从小就缠着叔叔学月琴,进步很快。长辈们在婚礼上演唱《彝族青棚调》,他也跟着哼一哼。李彩章一边读书一边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此,他从小便掌握了吹拉弹唱的技能,掌握了10多种300多首彝族民歌,在当地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12月1日至9日,大理州第十届洱海歌手大奖赛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举办。与往届洱海歌手大奖赛不同的是原生态民歌的首次集中展示,参赛选手大多数都是全州各县市各民族中的代表人物。这次参赛歌手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彩章参加了此次比赛,他的嗓音明亮,气息宽广,他运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高吟低唱,声情并茂。他演唱的彝族民歌《青棚调》,受到了评委的很高评价。青棚调在青枝搭成的青棚内唱,故名青棚调。它的活动场所是青棚、堂屋、院心。多在婚嫁娶讨、人宅进新等喜事场合歌唱。演唱青棚调者是半职业的歌手,男女各一人,一人唱两句,问答式。听众围坐四周,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歌唱青棚调的风俗习惯是通宵达旦。
无论是田间劳作的艰辛,节日狂放的悦乐,缠绵悱恻的相思,伤感悲痛的回忆,以及对于美满爱情的憧憬,李彩章往往把这些诉诸于音乐,表达、抒发和排遣。据介绍,有一次县文联的工作人员下乡采风行走在山路上,忽听得有清脆的叶笛声隐隐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五十多岁的李彩章将一片树叶含在嘴里,四个手指轻轻按在树叶上,有节奏地“弹奏”着,伴着呼气、吸气,一串串音符汇聚成了婉转的乐音。李彩章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和村里的小伙伴在山里放牛时,都会摘下各种叶子当笛吹,吹《过山调》、《放羊调》。每当郁闷的时候,他经常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吹奏叶笛。为了提高吹奏水平,他细心琢磨发音技巧,在深山丛林中捕捉声响,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如今,他的叶笛吹奏技能不断提高,不但能吹自己会唱的歌,而且能吹各种鸟虫的鸣叫;不仅能吹彝族歌曲,也能吹一些流行歌曲。县彝学学会拍摄《弥渡彝族原生态民歌》光碟时,他的叶笛独奏最受大家的欢迎。
在小河淌水的地方,在晴天丽日之时,在蓝天白云下,李彩章,一个在生活中饱经磨砺的彝家汉子,看着苍莽的原野上成群的牛羊、听着彝家女嘹亮的歌声,心潮难以平静。面对记者,他激动地表示,一定要把彝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下去。
记者采访结束走的那天,李彩章站在大门旁高声歌唱欢送大家上路:“感谢你了,感谢你听了一晚上的歌,你踏着晨光走了哟,给我留下不走的歌……”唱《送歌》的主人一边唱一边和我们惜别打招呼,使这独特而又深情的习俗像歌一样充满激情和香甜。有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学者曾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人大多生活于封闭地带,因而历史与文化,大多为口传下来的,其间的感情记忆就是留存于那些忧郁的民歌曲调里,并且浸润了彝族人粗犷的性格与忧郁的内心世界。
因为有了民歌的滋养,我们单薄而脆弱的生命才不会寂寞荒凉。民间歌手李彩章如是。(记者:马光辉;通讯员:李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