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鸠射:追寻山鹰展翅梦 唱响彝乡脱贫歌
作者 ​胡正清 2020-03-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阿克鸠射(学名:阿克日布),男,彝族,四川昭觉人,生于1979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纪实文学《悬崖村》、长诗《雪之语》,300余篇(幅)文章图片荣获各类国家省州奖项。
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16.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3月,春暖凉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慰问凉山彝族贫困农户一周年的纪念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问候和殷殷嘱托,还在凉山人民的耳边回响,一本散发着淡雅墨香的纪实文学《悬崖村》,在人们的手上、在网络的空间热销热播开来。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中国第一部彝族本土作家创作的,反映彝乡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者,阿克鸠射。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悬崖村,全国人民都知道。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向凉山代表团的同志询问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特别“沉重”“揪心”地提到“悬崖村”。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聚居的村落,习总书记牵挂着谈到的是悬崖村。习总书记亲临关怀后牵挂着的是三河村、火普村。这三个村都在凉山,都在昭觉。通过它们,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彝族人民的脱贫奔康发展进步。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大家熟悉的名字。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河村的山坡上,又一次问起悬崖村时,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把阿克鸠射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发展变化的摄影画册《悬崖村之变》呈给总书记,总书记翻阅后露出欣慰的笑容。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14.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也是凉山人、昭觉人,是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文化人。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凉山人就不断在报刊上看到一个叫阿克鸠射的学生时常发表诗歌散文。他略显稚嫩的诗文,充满着对祖先和父母的感恩、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对凉山大地的美好祝福和期望。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鸠射,彝语音译是“雄鹰之魂”。那个时代,凉山的青年学生热衷背诵当代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自画像》《彝人之歌》:“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因为我在等待雄鹰的出现。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因为我在期盼民族的未来。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还保存着无法忘记的爱……”彝人图腾鹰,追寻鹰奋飞的志向、翱翔的境界。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30.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人如其名,始终坚守着奋发向上的志气,成为大凉山“文字摄影两翼齐飞、新老媒体随意驰骋”的著名记者,成为大西南彝汉双语创作屡获大奖的彝族青年作家。文随其志,始终执着地用赤城、勤奋、灵性和汗水佳作迭出地展示着凉山大地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文明奔康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画卷。让省内外、国内外、海内外更多的人认识凉山、关注凉山、向往凉山。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生逢其时的彝家娃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是大凉山的腹心地带,曾是凉山州的州府所在地,彝族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9年12月一个大雪飘飘的深夜,阿克鸠射出生在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四开乡一个叫瓦洛觉迪的彝家山寨。父亲是拿斧头砍柴的,母亲拿锄头种地的。谁也没有想到,在火塘边专注谛听祖辈和父母讲述传说故事、教唱古老歌谣、讲解尔毕尔吉(谚语)的小鸠射,长大后会拿起笔歌颂大凉山千千万万阿妈的勤劳善良、千千万万父亲的正直勇敢。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鸠射儿时的故乡远离现代文明。村里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山垦荒,总是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又会是今天的模样。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边远的山寨稀泥巴里、荒草坡上嬉戏的小鸠射,有时会离开小伙伴,呆呆地望着大山遐想:山那面有什么呢?我怎样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飞向山外呢?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39.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路子就一条,读书。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始,共和国驶向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各项利国利民新政策带着党的阳光雨露,洒落到民族地区,润物无声,逐渐给大凉山带来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声到有声、从点点到面面、从表面到本质的变化。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人们欣喜的掌声中率先到来的,是土地联产承包和教育方面的政策。一个惠及当下、触及根本;一个触及根本、利在千秋。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90年代实现“两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全党、全社会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基”的战略实施和工程验收,在千里凉山扎扎实实、轰轰烈烈。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的9月,鸠射的父亲牵着他和邻居家大他5岁的小哥哥,冒着绵绵秋雨,翻过两座大山,蹚过一条大河,穿过两片森林,走过一个平坝,走进了乃拖村小学。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43.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十年过去了,阿克鸠射清晰地记得乃拖村小学那一排土墙瓦板屋的教室。在这简易的教室里,他学会了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也学会了阅读这个世界的文字。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晚上,在瓦板屋里摇曳柔弱的煤油灯下,白天在学校认真上课的小鸠射在背书做作业。白天在地里辛勤劳动的父母,在相互教读扫盲课本。那个还很贫穷的家庭,情感和精神是多么的富有啊,破旧的土墙房里孕育着可盼的希望。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鸠射迷上了读书。那时,寨子里哪家来了个客人,请鸠射背书成为一个品牌的表演节目,鸠射渐渐地还小有名气。有些客人高兴了就要奖励他1元2元钱。鸠射把钱攒着,等父亲去县城办事,就跟去,买回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翻来覆去地阅读把玩……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种情怀在鸠射幼小的心中悄悄地滋长。一个是日益明朗的理想:好好读书,走出大山。为家乡的孩子写好多的书、画好多的画。一个是懵懵懂懂的美梦:长大后娶个能说汉语、能写汉字的老婆……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时考上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伙食费是国家补助的。恢复高考后,大学中专为民族地区的学生敞开了大门。由于国家的分配政策,凉山的中专教育很成气候,改变了万千学子的命运,也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函授、自考,为干部职工的学业深造打开了通道。好学的鸠射,一路沿着国家的良好政策求学而上。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31.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8月,阿克鸠射以四开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四开区中心校民族班就读。1993年8月,考入县城省级重点中学——昭觉中学,就读于初96届民族重点班,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献给昭觉中学建校60周年的诗歌《拉开梦想序幕的地方》这样吟唱:“我敢说/1993年收获的金秋/您成了我一个山里彝人后代/梦想起航的地方/我的一切都从母校温暖的怀里/拉开了序幕……”1996年8月,他考上了西昌师范学校。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故乡,阿克鸠射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懂得了乡愁。在学习之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也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发表了一篇篇文章。毕业离校之际,学校举办了阿克鸠射彝汉双语作品展。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年7月,阿克鸠射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昭觉,被分到一所远离故乡的学校,当上一名乡村教师。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孤寂的艰苦生活中,鸠射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消沉意志。无论天下阴雨还是地有雪霜,当别人还在睡觉,鸠射已在学校背后的山坡树林朗诵诗文。当别人节假日休闲娱乐,他总是翻山越岭去拜访彝族智者和毕摩,一次次接受彝族文化的熏陶。他并非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气,但他坚信老师的教诲: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他也不奢望什么幸运,他只是觉得这样探究学问的生活多么幸福欢畅。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周末,阿克鸠射在县城书店里买到了一本阿城的《棋王》,读到“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时,他更坚定继续读书,努力写作,一定要走出大山。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深人静时,阿克鸠射燃起一支蜡烛,就着一杯浓茶和一包红山茶烟,苦读几个月后考入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大专班。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23.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回老家任教时,阿克鸠射的彝汉双语写作有了质的飞跃。在老家边教书边苦读苦写,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雾中情缘》。后来,他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西昌学院彝汉语文本科班,有幸成为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院第一个成人本科生。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不是伟人,但我成长于一个伟大的时代!”鸠射经常这样自语,也这样向亲友倾诉。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热爱故土的大记者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迎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享受着党的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恩惠,凉山的山、凉山的水、凉山的地、凉山的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的心随着时代的节拍而跳动,他的耳朵紧贴在父老乡亲的胸膛。他在亢奋中思考着,在思考中深刻地告诉自己:既要创作文学作品歌颂凉山伟大的时代变革。更需要用新闻作品尽快把凉山的发展变化宣传出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先进的事例鼓舞人,让凉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凉山。这是新时期凉山文化青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深邃的思想促成果敢的行动。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作之余,阿克鸠射坐班车、走路、借钱买相机上山下乡去采访。从凉山日报彝汉文版、凉山人民广播电台,到外面的媒体,他的新闻作品一发而不可收,好评之声、获奖之讯频传。一时,作为记者的阿克鸠射名声鹊起。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8.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1月,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新闻办)开始组建。从中央到省、到州县,外宣工作得到重视加强规范,成为热点亮点工作。作为凉山的腹心地带,“光荣老州府、奋进新时代”,昭觉的外宣工作尤显迫切、尤需精彩。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7月,阿克鸠射被调到昭觉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鸠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感恩组织、感谢时代,让自己把爱好、特长和事业融为一体,这是多么难得而美妙的人生境界啊。他掷地有声地告诉自己: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地区新闻事业。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年来,阿克鸠射切身感受到新闻姓“新”,他把学习放在首位,尽量抽出时间参加中国作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州举办的各类培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先进技术,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业务状态;坚守初心,始终做到,心中有杆时代的秤,俯首亲吻泥土的芬芳。始终保持着采访的热情、创作的冲动,保持着忘我的工作状态,成为下基层次数最多、节假日坚守岗位次数最多、发稿量最多,获奖最多的“四多”记者,成为干部群众公认的凉山大记者。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克服一切困难,每次采访都深入现场,每一篇稿件都精益求精,高标准自我要求、严律己责任担当,成为阿克鸠射众人称道的工作亮点。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山区行走,要过沟壑,山溪水易涨易跌,常发生意外险情。2006年11月8日,阿克鸠射徒步9个小时去三岗乡马子普村采访乡村教师李元旦,路上不小心跌下十来米深的陡坡,腰部压着挎包,把包里的笔都压断了,却忍着一身的病痛咬着牙继续坚持采访,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玛鸪山上一朵守望的云》,纷纷被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刊用和转载。2008年7月,到四开乡采访,涉河时突然山洪暴发,行李被冲走,险些发生生命危险。2010年9月13日15时至14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暴雨袭击昭觉县,造成307省道昭觉县四开乡境内梭梭沟段公路12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过往的200多辆车辆带来严重的危险。阿克鸠射跟随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赴现场采访,经过连夜摸黑地采访,写出了感人的现场特写《奋战15小时 昭觉抢通梭梭沟灾害路段》被各级媒体刊用和转载。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3月31日,他在县上采访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不能请假,而妻子在下乡生孩子难产。当晚匆匆租了辆出租车赶回家后,才把妻子送到县医院。第二天一早接到通知,州委书记到昭觉调研。他看一眼妻子疲惫脸庞上汪汪的大眼,摸一摸刚出生的儿子可爱的脸蛋,平一下呼吸,跨上背包,走出医院。当天采写出长篇通讯《坚持扶贫开发不动摇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第二天就发表在《凉山日报》头版头条上,深受群众的欢迎。2010年8月25日,原本请着病假的阿克鸠射,又因州委主要领导来昭觉调研,接到通知后,带病完成了采访任务,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1月10日夜,从西昌开会回昭觉的阿克鸠射,路过解放乡境内海拔3000米的马谷山时,气温急剧下降,下起暴风雪,上千辆车被困。大雪阻挡了驾驶员的视线,不时有车辆打滑横在路中央。车内的人饥寒交迫,就连上厕所都成了问题。这时一位名叫毛伦乐的彝族乡村老师,发动周围的人一起推车指挥车辆,当了近7个小时的临时交警……阿克鸠射现场参与,采写了通讯《昭觉:暴风雪导致上千辆车被困马谷山 教师当起临时交警》,在全国各级媒体上刊发转载,展示了凉山人顾大局、敢担当、讲文明的形象。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6.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人说阿克鸠射的报道是用“脚”写出来的。他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农村采访中度过的。全县抗低温暴雪救灾、山体滑坡灾害、抗洪抢险、地震抗灾、暴雨冰雹灾害……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都深入现场采访,发回了最真实的第一报道,鼓舞了灾区群众的抗灾救灾士气。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6月18日,阿克鸠射在下乡途中,瞬间抓拍到的新闻照片《昭觉万名农民走进课堂》发表在第二天《凉山日报》头版上后,得到了时任州委书记吴靖平的高度评价。吴书记在《凉山日报》汉文版报头位置上批示道,“德华同志:这幅照片就很好。今后要多登农民、工人、农村、工厂等基层的照片,少登领导的照片。登领导与基层群众在一起的照片,不登领导个人的照片。”这成为凉山新闻界实践“三贴近”和“走转改”活动的典型案例。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阿克鸠射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民族文学》《民族画报》《人民摄影报》《四川日报》《四川卫视》《华西都市报》《四川画报》《凤凰卫视》《凉山日报》《凉山文学》等国家、省、州报刊杂志电台网络上刊发了《昭觉千名干部驻乡村》《凉山马铃薯 全省一流》《35个彝家孤儿畅游北京上海》《昭觉:彝族农民住上新房安居乐业》《昭觉:文明生活方式走进彝家山寨》《不见炊烟起 但闻米饭香》《日本音乐人 彝乡拜师学艺》《与彝人相伴数千年的荞麦文化》《大凉山马铃薯:凉山扶贫攻坚旗舰》《总理与彝族人民心连心——温家宝总理赴昭觉调研纪实》《昭觉农民“减”出好幸福生活》《新村建设带来新生活》《昭觉:健康生活 彝寨新村》《凉山州64万彝族农户告别三房》《情暖大凉山——重温习总书记大凉山考察记》《温暖留心中 奋进奔小康》《为习爷爷唱歌的小女孩今年将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家啦》《习主席的牵挂温暖了凉山》《一年蝶变“悬崖村”》《习总书记关心的凉山三河村:彝族同胞搬新居 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大批重点稿件。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27.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8月至今,阿克鸠射以熟练的采访技艺和摄影技术,分别在《凉山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中国西部》《民族画报》等报刊发表了100万余字、1000余幅图片的昭觉县200多个专题报道,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的外宣工作。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也先后被任命为昭觉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昭觉县记者站站长、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外宣办主任。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采写和拍照的300多(篇)幅新闻稿件、文章、图片曾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好新闻奖、全国民族好新闻奖、四川省好新闻奖、四川省报刊副刊奖、凉山州好新闻奖、宣传凉山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连续16年/次被州委宣传部、凉山日报社评为优秀驻站记者一、二等奖和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被昭觉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4次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还荣获四川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当选为昭觉县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第十三届、十四届政协昭觉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年作家会议代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代表。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他全程参与、策划、撰写、拍摄、编辑的《四川画报》第2期昭觉特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一周年 凉山昭觉报告:雄鹰奋飞在脱贫奔康路上》,作为2019年全国“两会”献礼之一,被四川代表团送到人民大会堂、中央宣传部和敬爱的习总书记手中。全程参与、策划“习总书记来到我们村”汉彝双语宣讲工作,分赴西昌、会东等全州11个县(市)和州内高校用汉彝双语宣讲,“习总书记来到我们村”汉彝双语宣讲队荣获中央宣传部2019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凉山州优秀宣讲队员”称号。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等身材的阿克鸠射,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忙碌的身影、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闪烁着友善和睿智光芒的大眼、一派豪爽大气的性情。他有很多的朋友,他与文学界的师友探究文学创作、向新闻界的同行推介凉山、跟乡干部村干部老师医生村民朋友亲如弟兄无话不谈,他的文学水平和新闻素养得到不断地积蓄和升华、他的创作拥有不竭的灵感和源泉。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10.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广交朋友,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做慈善事业,为故乡的脱贫进步添砖加瓦。2006年7月,他有幸认识了广东自由摄影人刘志伟,通过一番真诚的交谈,2007年11月,刘志伟发起了“关爱陌生人凉山行”活动,为昭觉、布拖、美姑等地贫困学生捐赠了3万余件过冬衣物和价值达3万多元的学习用品;与此同时,昭觉县大坝乡中心校60名贫困生得到了“关爱陌生人凉山行”的“一帮一”资助至小学毕业。2009年1月,他所采写的《一双大眼睛 8年凉山情》等8篇通讯和20幅图片连续四天在河南《濮阳早报》登出,引起轰动。濮阳爱心人士分别为昭觉、美姑两县50名贫困学生引进爱心捐助款2.9万多元。2010年5月,他采写的新闻和拍摄的图片刊用在《民族画报》上,为大坝乡中心校联系到了500余套崭新的校服并捐赠给学校。2012年3月,他又通过江苏省网友的联系,为四开乡乃拖村小学60名贫困学生捐赠了300余套衣物和300余册图书……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名彝族记者,见证凉山历史变迁是我的幸运;参与凉山脱贫攻坚是我的使命;宣传凉山跨越发展是我的骄傲。”阿克鸠射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讴歌奔康的好作家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阿克鸠射牢牢把握凉山的脱贫发展进步文明,在采写刊播大量新闻稿件的同时,坚持彝汉双语的文学创作。小说《阿克阿普》、诗歌《支格阿鲁》、言论《彝族文化的忧思》、散文《在乡村读书的日子里》等100多篇文章曾分别入选《2011年度中国诗歌选》《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集》《母语的光辉》《情系凉山》《报道凉山》等20余种集子出版;散文《口弦倾诉衷情》《月夜》入选四川省小学六年级彝语文课本和高三彝语文课本;拍摄的2幅照片入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拍摄的5幅图片入选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民族服饰专题论文集《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出版;长篇小说《雾中情缘》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荣获凉山州“五个一工程奖”。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25.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在央视节目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凉山脱贫攻坚、关心悬崖村的动人神情时,当各大媒体采访悬崖村的信函纷至沓来、为他们发去一沓沓的稿件时,当凉山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当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凉山彝区视察指导时,当站在欢送的人群里激动地握住习总书记的手、听他祝福凉山人民“幸福安康 早日脱贫奔小康”时,阿克鸠射在激情澎湃中静静地思考起来,心中闪现出一个动人的目标,胸中涌现出一阵阵创作的冲动。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发展进步的道路曲折漫长,但总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段。现代凉山的发展,有两段关键的历史脚步。一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凉山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凉山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从悲壮的革命跨上豪迈的社会主义建设。歌舞《快乐的罗嗦》、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等生动地表现了那段伟大历史,伴着历史的脚步,这些文艺作品也成为时代的经典。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当下的脱贫攻坚,在习总书记、党中央、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凉山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背水一战,决胜脱贫攻坚,正从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豪迈,跨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反映当下凉山的历史跨越,文学作品略显抽象,新闻作品体量有限,应该创作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把凉山的伟大变革告诉世界、告诉未来。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这次深沉的思考和决策,顺应时代对作家的恩赐,不负人们对作家的期望。“干!就写一本《悬崖村》。”斩钉截铁下了决心后,他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父老乡亲一样,赤膊上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13.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2010年7月,阿克鸠射陪同时任昭觉县委书记白云到昭觉县支尔莫乡调研。在调研期间,支尔莫乡乡长阿皮几体告诉他们:“乡干部到阿土勒尔村了解情况时,要攀爬很多藤梯才能进到村子里去。”昭觉土生土长的他,也深受震撼。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3年2月,受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的委托,阿克鸠射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攀藤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关。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写,经过十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攀爬之后,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社到了山上的大平台布色乃洛。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次到访阿土勒尔村的经过、深刻体验以及感受,阿克鸠射写成八万余字的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在各级媒体发表。阿土勒尔村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阿克鸠射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深度跟踪。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县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而“悬崖村”是昭觉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乡村,距离昭觉县城72公里,常住居民有100多户480多人,全是彝族老乡。在这里,峥嵘的群山层层叠叠,悬崖峭壁挤窄了天空;在这里,村民主要依靠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在这里,村民世代以玉米、土豆为食,与猴群、野猪、黑熊为邻;在这里,村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远离现代文明……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悬崖村”既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这样贫困、落后的村寨,引起习总书记的牵挂、全国人民的关注后,在国家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从党员干部到个人,从政府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都投入到向悬崖村改天换地的扶贫攻坚中,同志向所有贫困村发起决胜总攻。大凉山乃至我国更广阔的山乡间远远不止一个“悬崖村”,因此,其扶贫探索模式在我国多个地理环境恶劣、支柱产业匮乏的地区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31816072628.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克鸠射以勇于投身脱贫攻坚的使命感,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持续跟踪“悬崖村”5年多时间。采访数十次,对话上百人,深刻记录下深度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党员、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心声。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赞扬着他们冲刺脱贫攻坚的同心奋斗,抒发着他们脱贫奔康的幸福快乐。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聚焦着悬崖村全国知名的“藤梯”。这条藤梯嵌在悬崖峭壁之中,扭扭曲曲地分为12段,上接白云、下临深渊,如同瘦弱的肌体上那条干枯的血管,贯穿起了“悬崖村”与外界所有艰难的沟通与求索。2016年7月,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头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粗糙的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悬崖村”藤梯变钢梯,是凉山精准扶贫的典型成果和历史佳话。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聆听着村民的心声。养育了5个孩子的陈古吉,期盼儿子上学路安全的俄的黑格,参过军又回到村子的俄的来格,希望有出路的年轻人莫色拉博,徘徊在打工与留守之间的吉巴石呷,以及搬到山下却惦记着山上核桃树的莫色打吉……这些纯朴的彝家村民,在重复祖辈贫困、落后生活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呼啸之声,思考着“悬崖村”的发展之路与个人出路。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描述着“悬崖村”村民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踏歌前行: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青花椒、脐橙,经济作物的收入越来越高;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22.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刻画着村民由内而外的改变。银行、金融服务在“悬崖村”开通后,村民们巧借资金,搞起了多样的种植养殖和产业;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村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便捷,通过网络把土特产卖到了成都和上海,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旅游开发后,村民们看到了食、住、行等商机,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以往的“悬崖村”,因为出行不便,家里的娃娃能认字算账,做父母的就满足了;现在的“悬崖村”,父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而现代化的“悬崖村”小学,更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新一代的“悬崖村”人不仅能走出大凉山,走向成都、上海、北京,更能把握自己美好的未来。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讲述着村里感人的事情。村民和孩子称呼扶贫干部为“猴子书记”“牛书记”“舅舅”(按照彝族风俗,受尊敬的人才可称为舅舅)的声音无比亲密。为了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修建钢梯的钢管,书记和乡长在钢材市场演了一出砍价的戏。乡长先去砍价,乡党委书记再接着砍价。两位乡干部唱的“双簧”,“惹恼”了卖钢材的老板,只是因为修建钢梯资金有限。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岁的陈木黑希望长大以后成为飞行员,可以为家乡多航拍一些照片。老师何强问他:“你在天上怎么能找到我们的村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凭国旗,“国旗是学校里最鲜艳、最醒目的标志”。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他们曾受央视邀请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升旗仪式:凌晨的天空霞光万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景象映亮了每个孩子心中最深沉的情愫……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村民的感情是那样深厚,生活的采集是那样的丰厚,歌唱时代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阿克鸠射一往情深于悬崖村的蜕变;一往情深于《悬崖村》的创作。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31816072642.jpg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必须锁定历史的关注。要以习总书记的牵挂之情为主线,以大凉山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为背景,把悬崖村、三河村、火普村联系在一起,让《悬崖村》浑身体现着“三贴近”、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展现着独特的凉山风貌。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应当注重先进的思想。“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记者而成为作家,除了文笔、才情、执着而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要对党的政策的英明、党的领袖的伟大、脱贫攻坚的紧迫、民族进步的期望等等社会课题,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报道创作。让《悬崖村》从 “言志”、“情态“到“写意”、到“传神”,让人感受民族政策的光辉和民族进步的灵魂。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突出民族的情感。陆机说:“诗缘情而绮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彝族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关爱之情、彝乡干部群众对习总书记的想念之情、彝乡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为底韵铺开章节,让《悬崖村》的章节段落灵动着乡愁之韵、体现着意境之美。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几天时间,阿克鸠射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沉心于宁静、静心于思考,醉心于《悬崖村》人物情景的形象生动和段落文笔的有盐有味。要让《悬崖村》像一颗露珠映射阳光一样,成为“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安宁河畔稻浪翻滚、大凉山上瓜果飘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阿克鸠射的心豁然通达、阿克鸠射的笔龙飞凤舞。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3月,作为全面反映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题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第一部大凉山彝族人写彝族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悬崖村》列入四川省“万千百十”重点扶持作品出版,首发1万册。书一面世,深受全国读者喜爱。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北京图书大厦等重点门店主题陈列,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日报》等全国一百家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对《悬崖村》的出版发行情况进行了持续宣传报道,十多家报刊发表深度评论文章19篇,社会反响强烈。创下了单篇文章1小时内突破10万人次,其中新华社推送的报道的点击量已超过30万次,单篇文章累计40万人次的点击量。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3月,昭觉县委、县政府、凉山州文联、天地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悬崖村》作品研讨会;4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在省图书馆举办了“希望,绽放在大凉山上——《悬崖村》读者分享会”;7月《悬崖村》入展第29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8月《悬崖村》入选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周,11月入选首届天府书展;2019年12月《悬崖村》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和“2019四川好书奖”;《悬崖村》还走出了国门,被推荐到国外参加“一带一路”重点图书,用阿拉伯语在埃及等12个阿拉伯语言国家出版发行。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彝族诗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这样评说《悬崖村》:“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由此,我对他致以深深的敬意!”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悬崖村》已然成为凉山脱贫奔康历史脚步的精彩音符。行走在即将全面小康的凉山大地上,阿克鸠射歌颂着故乡脱贫奔康的今天,歌唱着故乡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明天。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凉山日报》社专刊一部i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黄平山 编辑: 黄平山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