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学的拓荒者:李乔
作者 普正勇 2002-07-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现已90余岁高龄的李乔是当今中国健在的从事文学创作年代最长、年岁最大的资深少数民族作家,是彝族当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先驱。 彝族人口位列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第四位,是一个有近800万人的古老民族。解放前彝族世代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自己的学校,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上过学,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是集巫、神、医于一身的“毕摩”。彝族文学的传承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对唱方式代代相传的。出生于本世纪初的李乔是现代彝族的文学的拓荒者。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李乔出生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石屏县城一个相当贫困的佃农家庭,从小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他挑过柴,种过菜,在个旧锡山当过矿丁;后从个旧流浪到昆明、成都、上海,幼小的李乔和穷苦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李乔出生于一个文盲家庭,出生时家住石屏城区,受汉族影响,父母希望他的命运有所改变,不再像他们那样一辈子当牛做马,一家5口只能蛰居在一间租来的破烂士掌房内。尽管家里十分贫困,父母仍咬牙拿出血汗钱来送他上私塾,后又上了民国中学。当时能上学的彝族孩子都是住在小城区的,与汉族孩子相比,入学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屏县城,是一个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小城,素有“山川东迤天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誉称,又有“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说。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即石屏人,这个方寸之间的小县城,仅明清两朝就先后出过文武进士76名,翰林15人,文武举人 638人。读书风气颇盛,小脚婆娘挑水卖,寡妇婆娘背柴卖,都要供子女读书。受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李乔顽强地读完了小学,进入当时石屏县唯一的最高学府――县初级中学深造。那时的石屏,历经了兵荒马乱,土匪攻城,物价飞涨等事件,李父盼儿子毕业后找个工作养家糊口的期望落了空,李乔终因贫穷致使上学梦想破灭。在充满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年代,李乔这个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县立中学毕业的好学生,为找工作四处碰壁。 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李乔走出学校,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他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在个旧锡山当矿丁。20年代,个旧砂矿的生活十分悲惨,他们的工作就是把锡矿从几百米、几千米深的黑暗、潮湿、狭窄的洞里背出洞外。由于无法忍受资本家对矿工的残人物 酷剥削,当了一段时间矿丁后,李乔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他辗转到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和进步思想,这时的李乔还抱着“读书自救”的梦想。他以一种敏锐的眼光,观察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物的命运,把自己的命运与他们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苦难的生活,炼就了他深邃的思想,他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进发出闪光的火花。他早期的作品《未完成的斗争》、《个旧厂》、《我的走厂》、《锡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无不是作家心灵的呼唤和呐喊,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必须推翻,人民应该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题。 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流浪到上海的一路风尘中,目睹民族危机带给祖国人民的灾难,冷酷的现实使他从“读书自救”的梦中醒来,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去。他参加滇军后,奔赴到抗日第一线,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保卫战”。血雨腥风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满怀热情地用笔去讴歌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时期创作的《逃兵》、《活捉铁乌龟》、《禹王山争战记》等作品成了抗战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小花。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对中华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也表现了在抗日战线上为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生死度外的中华儿女的献生精神。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解放后,在党的召唤下,李乔信心百倍地投入了新的生活,从此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1953年,他随民族工作队来到他文学创作的发祥地――宁蒗彝族自治县黄桷树小镇,参加和平协商、民主改革工作。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小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工作队进入前,小凉山还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的彝族人民一直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摧残,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过着悲惨落后的生活。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奴隶的命运》,就是小凉山广大奴隶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小说的主人公阿堵,是一个白彝家的娃子,他五六个兄弟姐妹都被奴隶主像猪狗一样卖到远方,父亲被奴隶主砍死,母亲也惨死在奴隶主的皮鞭下。一家人只剩下阿堵孤零零地生活,民主改革运动使他得到了新生,成为自由人。 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作为一名工作队员,目睹了小凉山存在了几千年,无数皇帝证服不了,国民党也无法改变的彝族奴隶制社会,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土改运动,终于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生活的感召,使李乔萌生了创作的强烈愿望,他几易其稿,写出了1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醒了的土地》,此后又接着写出了《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两部,合称《欢笑的金沙江》长篇三部曲。三部曲是李乔的成名作和不朽之作,作品为读者展示了特定时空中彝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状况和民主改革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历史的 变革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摆脱深重苦难,融入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中,以及彝民 人物 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党的民族政策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千百年来被贫困落后包围着的小凉山。这部巨著的问世为彝族文学发展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千年来,彝族文学基本上以民间文学为主体,如《梅葛》、《阿细的先基》、《阿诗玛》等。《欢笑的金沙江》成为彝族有史以来第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各地。日新月异的生活,使李乔的创作激情如涌泉般高涨,1958年李乔又完成了短篇小说《挣脱锁链的奴隶》,主要反映凉山彝族人民在民主改革运动中,从奴隶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奴隶成为主人,从地狱走向天堂的曲折过程。这是一部反映凉山彝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史诗般的作品。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只有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人才能驾驭得住它的韵律,才能创作出名标青史的巨著。从艺术构架上来看,李乔创作的小说,首先具有一个相当美妙,千回百转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情节,把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不管是《欢笑的金沙江》里的丁政委,阿火里日,果果等,还是他晚期作品《彝家将张冲传奇》,里的张冲,都需要作者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把情感设身处地投入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才能把人物表现得丰满、凸现,呼之欲出。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李乔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喜欢每天吃上几个核桃,喜欢散步,每天绕翠湖走三圈被他视为“必修课”,1999年,滇桂黔彝学会在个旧召开,李乔应邀参加,住地离会议地点五、六公里,红河州的领导派专车接送他,他坚持走路参会。他喜欢清静,不喜欢前呼后拥。李乔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多次邀请知名作家到石屏讲课,指导青年作家。他关心云南各地文学事业的发展,关心小凉山的发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去了几次那片魂牵梦萦的故地,88岁高龄还再访小凉山,耳儒目染小凉山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兴奋不已。 李乔有颗童心,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九十高龄还在刻苦创作,笔耕不辍。评论家说:李乔到九十高龄仍在创作长篇小说,这在世界文坛也属罕见……6s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