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取得成功。这一伟大的壮举,被海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后,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这支队伍中惟一的女主漂队员――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公安局刑警队、年仅22岁的彝族女刑警吉胡阿萨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19年过去了,如今的吉胡阿萨生活在何方?过得怎样呢?
2005年1月,已到不惑之年的吉胡阿萨回到凉山,记者在此期间独家采访了她,知道了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人生经历……
1964年6月10日,吉胡阿萨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卡哈洛区。她是家里的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
1973年初,吉胡阿萨因父母工作调动,由卡哈洛区来到雷波县城。小学毕业后,吉胡阿萨升入雷波中学学习。
一心想考大学的她,在1980年的高考中失利,分数只上了中专录取线。吉胡阿萨由于受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的影响,进入了四川省泸州人民警察学校刑侦专业学习。
1982年7月,吉胡阿萨以优异的成绩从泸州警校毕业,被分配到凉山州人民政府所在地西昌市公安局刑警队工作。一年后,为照顾远在雷波县工作的父母,她放弃了在西昌工作的优越条件,调到雷波县公安局刑警队工作。
1986年3月25日早上,吉胡阿萨正在雷波县城公路上晨跑。她从广播里听到关于报名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以下简称科漂队)的消息,当即萌发了报名参加科漂队的想法。经过慎重的思考后,第二天一上班,她就向公安局领导作了汇报,局领导同意了她报名参加科漂队的请求。
吉胡阿萨回家对母亲说道:“我要去参加一次活动”。母亲问道:“啥子活动?在什么地方”?吉胡阿萨说道:“在长江,是搞漂流”。母亲说道:“长江漂流很危险,弄不好要死人的哦。《四川日报》报道过尧茂书漂流牺牲的消息,你知不知道”?“知道”。吉胡阿萨含糊其辞地说道:“不过,我只是跟着搞保卫,漂流是他们的事,请母亲不用担心。而且到底能不能参加科漂队,还要考试,如果通过考试录取了,就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如果没被录取,我在成都呆几天就回来上班”。想到还要考试,母亲也就没多问。
当天晚上,吉胡阿萨得知父亲所在的单位有一辆货车去成都进货,就决定搭乘这辆货车进成都。
吉胡阿萨经过两天的颠簸,到达成都文庙后街,在四川省公安厅报了名。
1986年4月的成都,都市的阳光缤纷绚丽,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名青年云集在这里,满怀豪情地报名参加科漂队。经过紧张的角逐,吉胡阿萨因各项成绩名列前茅而入选。科漂队共由45人组成,其中随队记者12人,漂流队员22人,科考队员11人,除汉族外,还有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全队只有4名女队员,吉胡阿萨是惟一的漂流队员,其余3名队员负责保卫、医疗、救护工作。
科漂队经过两个多月的集训后,于6月16日,在长江源头沱沱河举行了漂流仪式后,科漂活动正式开始。
实际上,从漂流的那一刻开始,漂流队员每天都在接受着死亡的威胁和挑战。漂流队在冲击通加峡穿过直达门抵白玉县的叶巴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地处金沙江上游,尧茂书在此遇难,科漂队也在此翻船,有7名队员壮烈牺牲。然而,更险的漂程还在后面。
在经过长江江源段1200多公里的漂流后。科漂队迎来了长江最险恶的地段―――金沙江上游的虎跳峡,它被人们称为“魔鬼大峡”,老君滩被人们称为“滩王”。白合滩被人们称为“绞肉滩”。
漂流队到达虎跳峡时,吉胡阿萨是最先报名坚决要求漂流的4名队员之一,但她的请求没被批准。
9月24日,科漂队指挥部研究决定,由队长王岩、队员颜柯漂流,两人漂流成功,当晚科漂队在下桥头镇痛饮狂欢,庆祝成功。然而,吉胡阿萨却躲在一隅,欲哭无泪,作为一名主力漂流队员不漂特大险滩还有什么意思?面前的金沙江还有“滩王”老君滩没漂,如果再失去这次机会,干脆回家……想到这里,吉胡阿萨连夜找到指挥部领导请战。
吉胡阿萨开门见山地向领导说道:“我今天找你,只有一事相求,我请求漂流老君滩。漂流虎跳峡我是最先报名的,可是你们却没有批准我的请求”。领导解释道:“我们指挥部没有批准你漂流虎跳峡,主要是出于对你的生命安全考虑,7名队员的壮烈牺牲,我们的压力太大了。9月中旬,中美队在叶巴受挫,队长肯?沃伦及4名队员失踪,4天后,他们回到巴塘,中美队宣布解散,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你是我们科漂队惟一的女漂流队员,若有三长两短,我们如何对国人交差,所以希望你理解、支持我们”。吉胡阿萨恳切地说道:“我是公安战士又是少数民族,代表性强,攀登珠峰有妇女,到南极考察有妇女,漂流长江既然有妇女参加,同样应该和男队员们一样施展自己的能力和体现当代妇女特有的风采”。领导说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你的生命安危看得比谁的都重要。再说,老君滩比起虎跳峡来,更危险。据有关资料介绍和科漂队实地踏勘了解,老君滩全长4公里,落差40多米,两岸会从山上滚落江里很多岩石,在4公里的江中,形成巨大的旋涡,且岩石很锋利,密封船与它相撞很容易划破,靠云南方向老君滩的二道滩下有一个老君洞,洞口比密封船大5倍,三分之二的江水被吸进,一旦密封船进洞,那么搞接
应的人只能看着漂流队员进洞而无法采取任何救援措施,生还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老君洞被称为死亡之洞,从来没有人经过那里,连外国探险家也只能望而却步。所以,我劝你不要漂了,等过了老君滩,你再漂也不晚”。可吉胡阿萨一点也没动摇漂老君滩的决心,最后,科漂队指挥部集体研究,决定由吉胡阿萨、宋元清、杨斌等3人漂流。
1986年9月30日下午14点10分,“中华勇士号”载着吉胡阿萨等3人向长江最险的老君滩漂去。经过头道滩时,船失去了平衡,一会儿坠入浪谷,一会儿被抛向波峰,现场指挥张政,用报话机向吉胡阿萨等船上人员呼叫:“注意平衡船只”!紧接着又是二道滩,船从10多米高的浪尖上栽下来与坚硬的岩石发生剧烈的碰撞,它随着被撕碎的浪花,一下坠入有两层楼房高的水中,沉没水底,杳无踪影。正当人们的心揪紧时,密封船挣扎着钻出了水面。实际上,密封船并不完全密封,水不断从窗口中挤进来,一下子就淹着了吉胡阿萨等3人的腰部。3人完全失去控制,互相乱抓,随后3人相继呕吐,黑暗中水已经淹到了胸部,报话机灌了水,无法使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现场指挥张政的一颗心悬了起来,连忙命令漂流队队长王岩等4人乘坐冲锋舟前去接应。谁知,冲锋舟刚到老君滩就被一个大浪打沉了,王岩等4名接应队员落水后爬上了“中华勇士号”密封船。
吉胡阿萨等3人在密封船内等待死神的降临。杨斌说趁现在还有点力气,破了船出去吧,能见到天死,总比闷死在里面好点。说着就摸出匕首准备划船。当过刑警的吉胡阿萨非常冷静地说道:“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果然,他们等来了“突突突”冲锋舟的马达声。但短暂的希望随着冲锋舟的“突突突”的声音消失而变成绝望。突然,他们隐约地听到岸上一片欢呼声:“老君洞过了!老君洞过了”!吉胡阿萨和宋元清、杨斌也一阵欢呼:“老君洞过了”!然后又听到船顶上有说话声和刀子割绳子的声音,不一会,“窗门”打开了。吉胡阿萨等3人赶紧爬出去,才知道外边发生的一切,7个人趴在船顶继续往下漂去……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一则消息:“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吉胡阿萨、宋元清、杨斌3名男女漂流队员一举征服老君滩,向国庆献了厚礼……”
1986年11月27日下午3时,科漂队到了长江的尽头―――入海口。吉胡阿萨和科漂队的队员们历时六个多月,经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多公里的历史性胜利,打破了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树植已在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创造的世界纪录。吉胡阿萨被中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个女探险家”、“征服长江的第一个女性”,成了《人民画报》1987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荣立了公安部二等功奖章,四川省委、省政府奖励她两级工资。
经历了“长漂”之后,吉胡阿萨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决定走出大凉山,圆儿时的一个又一个梦想。第一个梦想就是到北京上大学。1987年9月,吉胡阿萨如愿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新闻系。
10月上旬的一天,吉胡阿萨给采访过她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郑鸣打电话。郑鸣一听是吉胡阿萨,兴奋地说:“阿萨,你来得正好,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可能要请你帮忙。电话里说不清楚,见了面我们再谈。”
第二天下午,郑鸣将吉胡阿萨带到北京新疆街的一家饭店吃饭。两人简单谈了一下分别后各自的情况后,郑鸣说:“是这样的,北京一家电影公司专门为法国影星阿兰?德隆定做了一套西服,上面绣有阿兰?德隆的中国名字,一直想物色一个人来转送给阿兰?德隆,但未遇上合适的人转送。这下好了,你来了,由你负责出面转送最为合适,你愿意不愿意?”
吉胡阿萨觉得送一件衣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愿意。不过,中国那么多电影明星不选,为什么要选择我去送呢?”
郑鸣答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创新观念。像阿兰?德隆这样的巨星,什么美女没见过?你是中国世界级的探险明星,由你去转送最为合适,最能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初电影公司委托我物色人选时,我还真为难。当你打电话给我时,我立即就想到最合适的人有了!”
最后,郑鸣说:“明天上午我来接你,你在寝室等候。”
第二天天一亮,吉胡阿萨便起床开始打扮。
刚刚收拾停当,郑鸣和电影公司的领导驾着一辆黑色红旗轿车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女生寝室门口接吉胡阿萨上了车。
当吉胡阿萨和郑鸣等人下车进入北京饭店大厅时,大厅里已云集了不少电影界的明星。
上午11时30分许,阿兰·德隆和翻译约安娜步入大厅。他看上去40岁左右,蓝色的眼睛很迷人,穿一身笔挺的灰色西服,是典型的欧洲美男子。随着他的到来,沉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争相与阿兰·德隆打招呼、问候。
翻译向阿兰·德隆介绍吉胡阿萨:“她是中国长漂队的吉胡阿萨,刚刚来到北京。”
阿兰·德隆立即伸出双手与吉胡阿萨握手,惊讶地用法语对吉胡阿萨说道:“是你呀,完全想不到,法国报纸报道过你的事迹。”接着,一只手放在吉胡阿萨的肩膀上,一只手竖起大拇指说道:“了不起!”
阿兰·德隆对吉胡阿萨很感兴趣,他通过翻译对吉胡阿萨说:“我在北京要停留7天,我希望能天天见到你,希望你能全程陪同我,还有些事情要跟你谈,你愿不愿意?”
吉胡阿萨满口答应。她回到学院后,向老师请了一个星期假。
第二天,是阿兰·德隆52岁的生日,阿兰?德隆邀请吉胡阿萨参加他的生日宴会。赴宴前,吉胡阿萨精心打扮了一番:把飘逸的长发梳成一对辫子盘在头上,外缠蓝布帕(瓦帽);耳朵上垂着银光闪闪的大耳环;上穿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的平绒褂,下穿蓝、黑、白三色百褶裙,外打一把伞,把自己彝族姑娘特有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宴会在北京饭店的马克西姆餐厅举行。宴会上,阿兰?德隆通过翻译详细询问了吉胡阿萨“长漂”的经历,还请吉胡阿萨跳一个舞蹈给他看。
来自大凉山歌舞之乡的吉胡阿萨说:“可以,不过要饭店配合一下,需要音响设备,我跳独舞《五彩云霞》。”
吉胡阿萨从小擅长跳舞,而《五彩云霞》是她的拿手独舞。饭店服务员很快就把音响配备好了,伴着《五彩云霞》的优美旋律,吉胡阿萨翩翩起舞,直看得阿兰·德隆和在场的嘉宾连声叫好。
时间如流水,转眼到法国已有8个月了。这期间,她思念祖国的亲人,特别是思念在“长漂”中一起同舟共济的队友。“长漂”虽然结束了,可在她的心中,“长漂”还没有完。她决定把“长漂”的故事写出来,在法国出版。
她找到了在北京认识的法新社记者波尔,谈了自己出书的想法。波尔善意地说:“阿萨,你在法国出书根本就不可能,简直是异想天开。我们国家出书当作家困难极了,好多法国文学爱好者,直到老死都没有把书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找不到出版社出版。”
波尔的反对,仿佛迎头一盆冷水,使吉胡阿萨从头凉到了脚。但是,吉胡阿萨是个不服输的人,决定试一试。
她一边读书,一边暗地里打听有关的出书事宜。一天,她问朋友卡尔:“我有个朋友想出一本书,不知道法国有何规定?”
卡尔说:“在法国出书,一般是按这样的程序进行,作者先写一个故事梗概,然后交给出版社,如果出版社认为这本书有销量,再跟作者联系,议定有关出书事宜。”
吉胡阿萨知道这一程序后,便奋笔疾书,用了几天时间,写出了小说《扬子江的女儿》的故事梗概,小说以自己长江漂流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她的法文水平还不行,是用中文写的。
为了将故事梗概翻译成法文,她通过熟人打听到了著名翻译家李志华的地址。李志华是第一个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介绍给世界的中国人。他和法国太太住在里昂。
李志华看了长篇小说《扬子江的女儿》的故事梗概,十分感动,当即就说:“我愿意免费为你翻译这本书。”
几天之后,吉胡阿萨拿到了翻译稿,她迅速打印成7份,分别寄给了法国的几家出版社。一周后,吉胡阿萨收到了法国卡尔满出版社和一家专门出版畅销书的出版社的回信。两个出版社都同意出版,到底由谁出版呢?
她打电话向李志华请教,李志华在电话中首先向她表示祝贺,同时建议她在卡尔满出版社出版。她随即与卡尔满出版社签订了有关出书协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预付了4万法郎的稿费给吉胡阿萨。她向索邦大学请了假,一心投入到写作之中。
可是,苦恼接踵而来,激情在胸中翻腾,她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了一句,画去,又写了一句,再画去……她对着满纸篓的废稿纸叹气。她给自己鼓劲儿,又写了几天,还是效果不好,而且心里猴儿急,静不下来。
她又到一家图书馆去写,可是面对书山书海,她的脑海中仍是一片空白。
一天,焦虑的她到巴黎拉丁区著名的蒙浮达街一家露天咖啡馆去喝咖啡散心。这里地处闹市区,各种肤色的人来来往往。她一边喝咖啡,一边顺手从垃圾筒里找来一张花花绿绿的广告纸,将空白的一面铺在桌上写了起来。令她自己无法相信的是,写作的灵感不期而至,顺着笔尖犹如长江一样倾泻而下……
从此,每天早上9点,她准时来到这家咖啡馆,花10法郎买一杯咖啡坐在太阳伞下开始写作,所用的纸就是从废品收购站低价买来的花花绿绿的广告纸。
吉胡阿萨写作非常投入,每一次提起笔便进入了忘我的境地。她甚至连一点食欲都没有,每天中午在咖啡馆,或买几片三明治,或买一块面包应付一下。
在写作的过程中,她从不问今天是星期几,今天是几月几日。终于有一天她写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她心里充满了自豪,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泪水。她嘿嘿地笑了,这才问身边喝咖啡的顾客:“今天是几月几日?”
顾客回答了她,她才知道自己在这个咖啡馆写作已有6个月了。
接着阿兰·德隆又叫她唱一首凉山彝族的民歌。吉胡阿萨便唱了一首在凉山地区流传甚广而又古老的彝族民歌《妈妈的女儿》。
吉胡阿萨那百灵鸟一般的歌声,又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接着,阿兰?德隆对吉胡阿萨问道:“你对非洲的情况了不了解?”
吉胡阿萨说道:“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地理书上看过一些有关非洲的情况。”
阿兰·德隆问了一些非洲国家的主要河流、出产,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吉胡阿萨对答如流。直到这时,阿兰?德隆才郑重其事地对吉胡阿萨说:“从昨天第一眼见到你,我都在仔细观察你,我觉得你很有个性,很有表演天赋,特别是‘长漂’经历非常特殊。我准备在非洲的扎伊尔河拍一部探险片,名字叫《探险扎伊尔》,正缺一个女主角,我认为你最合适,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在北京期间就可以把这件事情定下来。”
吉胡阿萨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考察我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吉胡阿萨问:“要拍多长时间?”
阿兰?德隆说:“两年。”
吉胡阿萨说:“我本人非常愿意。但是,由于我刚上大学,我要问一下学院领导,能否保留学籍,再回答你。”
吉胡阿萨回到学院后,很快去问了学院领导,领导告诉她:“学院最长可以保留1年的学籍,两年就不行了。”
吉胡阿萨思想上的斗争十分激烈。对于拍电影,而且又是和世界超级明星配戏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可上大学的梦想刚刚实现,怎能轻易又放弃呢?
但是,郑鸣的一席话让她死了拍电影的这条心。郑鸣说:“我要是你,还是读大学为上策,电影界的水深得很,那你拍了这一部电影以后怎么办?如果第二部电影,阿兰·德隆又看上另外的女主角,你又怎么办?到了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如何生存?如何交流?你现在连普通话都还没有适应,上大学对于你太不容易了。”
最终吉胡阿萨选择了读大学,她对阿兰·德隆说:“很遗憾,我本人非常愿意,但行不通,学校不保留学籍。”阿兰·德隆也感到遗憾,并表示理解。
全程陪同阿兰·德隆的7天时间转眼就结束了。阿兰?德隆离开北京回法国前夕,他对吉胡阿萨说:“请你记住,你有我这样一个朋友,你如果到法国或瑞士,打电话找我。”接着,阿兰?德隆把写有自己在法国和瑞士的住宅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名片交给了吉胡阿萨。
吉胡阿萨重新回到学院上课,虽然她与拍电影当明星擦肩而过,但这次偶然的机会,使她认识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官员,双方常有联系。
因为从小喜欢读法国文学名著,现在又如此近距离地和法国人接触,吉胡阿萨便产生了大学毕业后到法国留学的想法。
她积极为留法做准备。从1988年开始,每次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举办电影晚会,只要时间许可,她都要去观看,同时,参加了一所法语夜校的学习。但是,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命运之神又一次向她微笑了。
那是1989年6月的一天,法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对吉胡阿萨说:“在法国有一个探险协会,专门对世界级探险作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学金,你愿不愿意去法国留学?”
吉胡阿萨当即说道:“当然愿意。”
在这位文化参赞的联系下,她很快获得了法国土尔大学的奖学金,并于1989年7月远涉重洋,如愿来到土尔大学。
土尔是个中等城市,比较偏远、封闭。吉胡阿萨初到这里很不习惯,一天到晚连一个中国人的影子都见不到,感到孤单。后来,她通过在北京认识的一些法国朋友帮忙,转学到了坐落在巴黎的索邦大学,专攻法语和法国文学。
长篇小说《扬子江的女儿》一经问世,立刻在法国各大城市成了抢手货。特别是在法国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和机场的书店里,该书被拴上红丝带(有红丝带的即为畅销书)。
吉胡阿萨成了法国的新闻人物,法国有名的《费加罗报》等媒体对她进行了报道。
她没有忘记义务为她翻译书稿的李志华老人,她买了礼品专程到里昂拜访了他。
她也没有忘记咖啡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她说:“我太感谢你们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给你们添了这么多的麻烦,这本书有我的签名,送给你们作纪念。”
老板娘兴奋地说:“起初从你的肤色和形象,我们认为你是印第安人,现在通过看电视才知道你是中国人,才知道你是个女作家。你在我们的咖啡馆写作是我们的荣幸。”
老板娘说完,立即吩咐夫君开香槟酒庆贺。老板娘把这本书放在咖啡馆最显眼的位置,作为金字招牌。
她更没有忘记远在中国四川的父母,她从出版社给她的稿费中拿出12万法郎兑换成人民币寄给了父母。
当吉胡阿萨带着成功的喜悦,遨游在法国文化的知识海洋之中时,爱情悄悄地走进了她的生活。
她的男友是来自美国的凯文,正在索邦大学攻读金融博士,他高大、英俊,幽默风趣。
恋爱中的吉胡阿萨,整天喜滋滋、乐悠悠,她开始在节假日背上行装,游览巴黎的名胜。
1990年11月的一天清晨,当薄雾还未散尽,吉胡阿萨即乘车来到巴黎圣母院。当她参观完后,对神父说:“我希望在这里结婚。”
神父感到很惊讶:“这儿是旅游景点,不举办婚礼。”
吉胡阿萨说道:“我知道,但我希望在这里举行婚礼,不知有没有这种可能?”
神父问:“那你得给我谈谈为什么?”
吉胡阿萨说:“我13岁的时候,看过小说《巴黎圣母院》,我就对这里产生了向往,希望能在这里举行婚礼。”
神父说道:“可以考虑。从现在起,你每周来这儿,我给你上一堂课。”
吉胡阿萨觉得挺有意思的,就答应了。每周,她按约定的时间去上一堂课,课的内容是有关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6个月后,神父说道:“上课的时间结束了,我现在考一下你学的情况,看你的心诚不诚。”
吉胡阿萨经过短暂的紧张之后恢复了镇静,她说:“你考吧。”
神父问:“巴黎圣母院建成后,通常在这里举行国家的、王室的以及民众的重大仪式,请你说出记载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哪些?”
吉胡阿萨回答:“1248年国王路易九世,从这里出发参加十字军进入中东,1271年仅以骸骨返回圣母院的穹隆之下;1302年,法国有史以来民众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在这里举行第一个总议会;1430年,幼主亨利六世加冕于此,在庆典会上,大量平民闯入,赶跑王公大臣,霸占了筵席;1594年,纳瓦尔的亨利于此举行婚礼,22年艰苦奋斗之后,改信天主教,成为亨利四世,用此来感谢天主教的圣母;1654年6月,路易十四在此举行空前隆重的加冕典礼;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以远远超过路易十四的隆重仪式在此加冕称帝……”
吉胡阿萨倒背如流,滴水不漏,神父惊讶不已……
1991年10月19日,吉胡阿萨和凯文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94年初,凯文完成了学业,吉胡阿萨也从索邦大学毕业。两人来到英国生活。凯文在伦敦一家瑞士银行上班,吉胡阿萨如愿被剑桥大学录取。
在剑桥大学附近有一所飞行学校。吉胡阿萨看到很多学员在这里参加飞行训练,回家后,就对丈夫凯文说:“我要参加飞行训练。”
凯文说:“我们家又没有飞机?再说,要旅行,坐民航飞机多安全,多方便。”
吉胡阿萨说:“我参加飞行训练,不是为了自己将来驾机外出旅行,而是为了体验驾机飞行的乐趣,更重要的一点,是圆我儿时的一个梦想。”
凯文问她儿时的梦想是什么?她说:“在读小学时,我在家乡雷波,见到天上飞的飞机,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驾驶飞机在广阔的天空中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
凯文听后说:“我完全支持你学习飞行,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吉胡阿萨在飞行学校前后学习了70多个学时,并于1994年年底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吉胡阿萨在剑桥大学不仅勤奋学习,而且喜欢结交各方面的人。1995年9月,她认识了东方语言学院的教授苏姗。苏姗教授听了吉胡阿萨“长漂”前后的经历很感动,把她作为世界名人邀请到剑桥大学作演讲。
1995年11月10日,演讲如期举行。演讲台上,吉胡阿萨身着红色礼服,长发披肩,用标准的英语作了《探险在中国》的精彩演讲。她用自己――漂流长江的彝家阿妹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探险业的发展情况,听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不时将她的话音淹没。接着,她展示图片和幻灯。
随后,便是提问。一个德国学生问:“吉胡阿萨,请问你在‘长漂’中途,有没有退却的想法?”
吉胡阿萨说:“有!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一个人为了出名是事实,但是,当要用生命去作交换的时候,没有了生命,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思?但是,我又想,一个人的生命与国家、与民族的尊严相比,毕竟是小事,所以,短暂的徘徊之后,我又坚持下去了。”
一个意大利学生提问道:“经历了最危险的‘长漂’后,请问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吉胡阿萨说道:“我最大的感悟是,命运总是向勇敢者微笑。”
1998年,吉胡阿萨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了学业,全家搬到了英国伦敦。为了实现儿时又一个梦想――当一个富有的人,她“下海”经商了。没想到,她很会做生意,在房地产装修方面赚了许多钱,成了富有的人,使认识她的人都惊叹不已。
后来,她又喜欢上了电视制作和主持人工作。于是,从未学习过电视节目制作的吉胡阿萨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做电视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
在搞好生意的同时,吉胡阿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视事业中去。经过自己的努力,她成了英国公爵夫人电视有限公司制片兼主持人。不久,她又成为凤凰卫视欧洲台的记者。
她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继续深造,1999年至2001年她又一头扎进了英国伦敦地王学院学习,主攻英国文学和英国法律出版专业。
2001年3月,吉胡阿萨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她和丈夫凯文带着4岁的大女儿西西、2岁的小女儿索玛回到四川与父母团聚。这是吉胡阿萨自1989年到法国留学后,第一次回家乡。
吉胡阿萨把母亲送到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吉胡阿萨一看到这四个字,脑袋“轰”的一声,好像顷刻间有谁在她的心尖上捅了一刀,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
母亲慈爱地宽慰她说:“阿萨,别难过,人总是要走这一步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别为了母亲伤了自己的身体。”
吉胡阿萨知道母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决定在西昌每天陪伴母亲,尽最后的孝心。
一天下午,吉胡阿萨正在西昌的寓所为母亲洗衣服时,以前与自己打过交道的一位姓张的老师来拜访。两人叙旧后,张老师谈道:“民族中学开设了彝英双语教学试验项目。现在,由于经费不足,有点开不起来了。”言下之意是叫吉胡阿萨资助一下。
吉胡阿萨也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事,就问:“你把彝英双语教学试验项目的情况给我讲一下。”
张老师说:“彝英双语教学项目的目的是去掉借助汉语的中间环节,利用彝语与英语有联系的特殊性,直接让彝族学生用母语思维,用母语学习英语,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习中的语言负担,最终学好英语的目的。”
吉胡阿萨和丈夫凯文对“彝英双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两人商议后,对张老师说道:“我和丈夫一定支持你们。”
第二天,吉胡阿萨和丈夫慷慨地拿出5.5万元人民币捐助给开设彝英双语教学试验项目的民族中学。随后,吉胡阿萨又给西昌市一所小学校捐款3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和必要的器材。
接着,吉胡阿萨又到学校进行走访,得知不少学生家庭特别困难,有的学生已经辍学,有的学生面临辍学,便通过学校对一些特困生进行资助。
5月8日,吉胡阿萨的母亲知道女儿为家乡教育献爱心的事后说:“你资助贫困学生读书,做得很对,一个人不要光顾自己生活得好,也要让大家都生活得好才对。以后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家乡,不要忘记这些困难的孩子。”
吉胡阿萨噙着泪水说道:“妈妈,你放心,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嘱托。”
2001年5月13日是吉胡阿萨伤心欲绝的日子,母亲永远离开了养育她的大凉山,永远离开了她的亲人,留给吉胡阿萨永远的遗憾。安葬了母亲后,吉胡阿萨一家离开了西昌回到伦敦。
在异国他乡,吉胡阿萨的视野不局限于课堂。假期里,她背上行装或结伴或单独外出旅游,游览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她外出旅游的线路是以寻找文学名著中描写过的地方为目的地。
有趣的是,无论在法国还是在英国,或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少外国人都把她当成是印第安人。
吉胡阿萨解释道:“我不是印第安人,我是中国人,是中国大凉山的彝族人。”对方往往会睁大眼睛:“哦,中国人!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家。”接着又问:“大凉山在哪里?彝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吗?”
因为碰到类似的情况太多,吉胡阿萨就萌生了把大凉山和彝族介绍给世界的想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的心愿实现了。2001年7月初,中国大连电视台到英国拍纪录片《走过英格兰》,栏目组偶然了解到吉胡阿萨现定居在英国伦敦的情况。他们最早知道吉胡阿萨是她参加“长漂”,但后来就不知她到哪里去了。当得知她现在在英国是他们的同行后,便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栏目组很快与吉胡阿萨取得联系,对她进行了专访,拍摄了40分钟的节目《一个明星级的彝人》,作为《走过英格兰》的系列片之一。
在拍摄《一个明星级的彝人》期间,吉胡阿萨给大连电视台的导演老于讲了自己准备拍摄《彝族――东方的印第安人》大型电视系列片的初步构想。
导演老于对她的策划、创意都很满意,欣然同意合作。
2001年8月6日,吉胡阿萨和栏目组一行到了四川西昌。十多天后,这部由英国公爵夫人电视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欧洲台、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彝族――东方的印第安人》中的第一集《彝人回家》完成了前期拍摄。在该片中,吉胡阿萨担任制片、主角、策划,以自己回家为主线,同时采访了《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等当红的彝族明星。随后,纪录片《彝人回家》被英国BBC电视台、法国电视二台播出后,反响强烈,受到好评。
2004年9月5日,吉胡阿萨收到了来自家乡雷波的信,拆开一看,上面写道:“吉胡阿萨同学,兹定于2004年10月1日在雷波县城举行雷波中学建校 60周年庆祝活动,请届时参加。”
虽然吉胡阿萨很忙,正在拍摄一部片子,但是为了参加校庆活动,她向公司请了假,于9月27日回到雷波。
在雷波期间,她又一次到曾经漂流过的长江金沙江段,伫立江边,但见金沙江涛声依旧,物是人非,令她感慨万千……